1.5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1.5.1 研究思路
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具体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思路
第一,本书针对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严重受损的现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分析,总结了相关研究的进展和不足,从而确定了本书的研究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问题。
第二,沿着制度—中小股东行权的成本和收益—中小股东权益保护行为选择—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程度的路径,分析了制度是如何影响中小股东权益保护行为的,进而从法律和声誉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对制度的需求。
第三,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书对我国中小股东权益的制度背景现状进行分析,建立了制度对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影响的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法律和声誉两个方面提出有待检验的研究假设。
第四,本书获取了上市公司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面板随机效应分析以及t检验,并对假设进行验证。
第五,本书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结论,并结合前述理论分析提出改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现状的建议,最后指出了本书的贡献、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1.5.2 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本书运用个体的成本收益、外部性、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中小股东的理性冷漠和搭便车、积极行为出现均衡的条件,运用法经济学分析法对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的供给和需求进行了分析,运用重复博弈理论分析了控股股东声誉机制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影响。
(2)实证分析。首先,本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水平进行评价;其次,运用STATA软件以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对象,采用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法律制度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效果;最后,运用t检验分析了声誉机制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水平的影响(见图1-2)。
图1-2 实证部分的技术路线图
(3)比较研究。各国的制度环境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同时间的制度环境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本书的分析中,贯穿着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如对我国法律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对我国不同地区法律环境进行横向比较。同时,本书还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我国立法进行比较分析。
(4)文献分析法。学术界从亚当·斯密开始就关注到了公司制带来的代理问题,继而到20世纪80年代LLSV的研究开始对集中所有权以及控股股东的隧道挖掘效应进行关注,关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学术文献已经涉及方方面面,本书试图通过对诸多文献的研究梳理来分析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
1.5.3 研究内容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包括第1-3章;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包括第4-6章;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具体研究框架如图1-3所示。
图1-3 研究框架
第1章,绪论。本章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界定了中小股东的相关概念,提出了本书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所做的创新工作。
第2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本章介绍了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础,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从而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3章,制度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影响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制度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行为的影响,运用成本收益对中小股东理性冷漠行为进行分析、运用外部性存在下的边际分析对搭便车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从演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小股东维权和监管行为出现的可行性,从而提出了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制度需求;其次,针对我国中小股东的特性,分别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运用法经济学和重复博弈理论,对股东投票代理权征集制度、集团诉讼制度以及控股股东声誉对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影响进行分析。
第4章,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本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制度现状以及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制度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水平的影响的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现状究竟如何;②法律和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研究假设;③声誉和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研究假设。
第5章,研究设计。本章首先阐述了实证研究所涉及的样本来源及数据选择方法,然后对研究假设涉及的变量进行了说明和测度,最后阐述了本书使用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
第6章,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本章对假设检验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进而对本书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①利用描述性分析对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②利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法律对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水平的影响;③利用t检验进行不同声誉变量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水平的影响研究。
第7章,研究结果和讨论。本章对研究假设进行总结,对研究假设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制度建设提出建议。
第8章,结论。本章对本书进行了概括总结,指出本书的理论贡献以及研究局限,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