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故事?现代六大趋势
接下来的十二章,即将探讨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这两种性质相异的文类,提供给儿童的情绪数据库之变化。每一章都集中讨论单一的情绪,这些情绪分别是: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心、同理心、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病以及无聊,每一种情绪都会连结至其他情感,并置于19世纪中叶起更广泛的历史转折与变迁中讨论。
本书作者群在童书与教养手册里辨识出至少六大趋势与重大论题:(一)众人愈来愈重视情绪,情绪也因此而多元化;(二)尽管道德的作用不停变化,但仍然是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不变的特色;(三)成人与儿童以及儿童彼此之间都在争夺更加民主的关系;在此背景之下,(四)性别、种族、阶级或物种等不断变化作用的社会区别也会影响教导与学习如何感觉;(五)同侪团体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最后,虽然将这些转变与变迁解释并描绘成一部单纯的成功故事很吸引人,本书仍然得揭示(六)过去一百五十年来,儿童要为自己的情感与自我发展承担的责任也愈来愈大。
(一)本书并非主张19世纪中叶以前的指南文学或童书完全没有把儿童的情绪当成主题过,因为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就已经有几位主要倡导者观察到了,其中包括德国教育家、出版商以及儿童畅销书作家约阿希姆·海因里希·坎珀(Joachim Heinrich Campe)。在近代,大家不仅接受了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也同意了儿童体验与学习到比以往更加多样化的强烈而认真的情感,几乎就和成人一样发达。57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这两种文类在情绪方面以及处理情绪的方式上有很出色的扩展,尤其是它们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关于学习如何感觉,它们提供了不断在改变以及更加详尽的实践知识。尤其是西欧与北美洲,自19世纪中叶以来就已经有日益重视儿童情绪的明确趋势。部分章节将重现众人对儿童情绪日益增加的兴趣,特别是在教育与家庭的脉络下。比如说,我们可以观察到某些情感如何将儿童与青少年连结到家庭里,同时却又有其他情感似乎想将他们与家庭拆离。在这方面,教养手册除了告诉家长有关于儿童情绪的知识以外,同时也会造成家长出现某些情绪——主要是焦虑感和责任感。
(二)在这两种文类里,说教话语一旦减少,往往也就表示大家对于儿童情绪更加重视。确实,在本书所讨论的时期里有种明显的趋势,即以不同的、较不严格的方式来处理道德难题,这个趋势比较强调儿童而非成人的问题和情绪或其他能力。尽管如此,这并不表示童书或教养手册完全无视道德或政治话题。儿童的教育与娱乐在19世纪末甚至直到20世纪末,偶尔还是会以相当教化与说教的模式来运作,在公领域以及私领域中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强硬的行为准则,强调宗教在这些方面独特而又不断变化的作用。举例来说,有些章节阐明了童书与教养手册是如何处理暴力、折磨与惩罚,它们是让道德判断变得显著的场域。不过,发生这种情形的方式也是会变化的,这些书给予更多空间让人理解暴力与折磨,不论是受害者或加害者皆然,即使目的几乎总是为了减少并控制这些灾难。
(三)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改变是这两种文类在19世纪末时,可以发现其趋势是走向较少阶层关系、更多民主关系,并强调赋予儿童权力,在西欧与北美尤其如此。以前的概念是小孩必须要大人来教如何感觉,现在反而是大人有时必须从小孩身上学习“正确”的感受事物的方式。就这样,两种文类都深深嵌入了一些19世纪末与20世纪的主要社会趋势,也就是社会阶层愈来愈多的冲突、解放运动与民主党派出现,以及不同领域的政治参与到来——不只殖民母国如此,被殖民地多少也有这种现象。这种趋势可以透过典型男女主角的转型而观察到,比如说,他们的恐惧开始有了正当性。有些章节强调了儿童性别角色的转变。不过,儿童不论是与成人或彼此之间的关系都愈来愈平等化,这点是有争议的。由于这些发展与趋势的冲突性质,若看到为了减少等级制度而出现强烈的反对趋势也不令人意外。
(四)不过,一般说来在整个19世纪和大半部分的20世纪,不论是作为文学角色、读者或教育对象,儿童的性别对于他们预期要根据传统、学习所谓未来男女分别该有的恰当情绪的方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19世纪末开始,作为一个更广泛民主化进程的一部分,性别区隔在童书与教养手册里逐渐失去了压倒性的影响力,至少在西欧与北美洲是如此。58其他通常与性别区隔有强烈关系的社会区隔,比如说阶级、种族或物种,在这段期间内也往往变得不那么不言而喻。有时这些社会区隔在尝试未知关系上,会比做为复制传统二元化的平台更具挑战性。举例来说,有些章节说明了学习如何与他者同感(不论这个他者是人类或动物),在殖民母国与(前)殖民地都大大地获得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五)另一个非常重要也与这两种文类密切相关的转变,是青少年同侪团体关系的重要性提高了。在赋权给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儿童的这种更大转变中,以及在幼儿园、中小学或寄宿学校等不断变化和扩大的教育体制背景下,其他孩子、兄弟姊妹、伙伴、朋友或作战团队在童书与教养手册的儿童情绪社会化上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即使家庭(特别是父母)在儿童的生活与教育中从未失去应有的关键作用,仍然有不断增加的故事与教育主张,提供了关于儿童如何学习或应该学习如何感觉与对待他人的另类叙事。比如说,本书某些章节展现了寄宿学校(尤其是在英国)的作用,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儿童文学的一种独特比喻,与儿童的同侪关系情感社会化特别相关。在20世纪后期,特别是在1968年以后,“左翼”儿童文学证明了赋予儿童权力这一方面变化的程度。在当时,儿童赋权是一个中心目标;他们的情感、愿望与担忧,都必须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个人需求以“真诚的”的方式“表现出来”。
(六)可以说,这种“真诚的”情感标示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进程之成果,并且应该解释为一种赋权与民主化、或解放与参与的成功故事。虽然本书辨识出一些主要趋势与历史转变,作者群也赞成下述论点:第一,这些进程既非线性也非同质的。它们缺乏明确的、历史决定的目标,并且在整个调查的时间框架内可发现明显的反趋势与矛盾;第二,作者群想要强调,赋权与民主化进程不应该仅仅被解读为是一种毫无条件的成功故事。成为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和优势的情绪主体,而非情绪客体,意味着童书与教养手册里描绘的儿童也必须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健康,以及连带的整体行为与个人自我发展要更加负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数据源也让我们能够本着米歇尔·福柯的精神,分析并问题化所谓的儿童情绪治疗或灵活度。59因此,有些章节将重点放在“情绪”如何成为教育学的难题与心理治疗的任务上。这般情绪主要被看作是这些受影响儿童的调适问题,并认为揭示了一些关于儿童被假设的心理与情绪发展。
因此,从19世纪中叶起,童书与教养手册中的情绪明显扩展与多元化,不仅表现为故事主角与读者的机会,而且这些多样的机会和愈来愈多的可能性也变成了一种新的义务。儿童与成人之间更加民主的关系,也让儿童面临到在情绪上或心理上的自我成长和学习如何以“真诚的”方式去感受的要求。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情绪以及如何感受其他行为者之间,有愈来愈多的可能性可以选择,而这打开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自我改善与自我最适化的大门。该过程要求个人情感要有更多的灵活性。不过这两种文类都不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儿童的情绪问题,而是试图让儿童能够适应各种挑战,随时为他们生活中的每个新问题做好准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书作者群认为这两种文类对许多19、20世纪的儿童来说,在情绪社会化上都扮演着重大且亲密的角色。在童书与教养手册里,学习如何以“对”的方式感觉,或许是变得比较不那么说教、等级制度或社会性别化了,但同时也明显变得更加矛盾与复杂。
以下十二章探讨的六大趋势与重大主题,是否在20世纪末依旧存在并进入21世纪,这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无论如何,童书和教养手册一样,在儿童情绪社会化上的社会功能已经有所改变,尤其在1980年至90年代以后。电视和电影院、儿童广播剧和计算机游戏的重要性从量化观点来看不仅持续提升,这些媒体试图呈现的关于情绪或激情的叙事也变得愈来愈复杂。因此,同样的,计算机游戏,这项对今日儿童与青少年来说成长最快速的全球娱乐与教育市场也能够启动模仿学习的过程,就跟童书与教养手册一样。本书作者群并不认为童书与教养手册对现代儿童已经失去了影响力。不过,当我们调查这些文本在儿童文学“黄金时代”之外扮演何种角色时,都必须研究它们与现代儿童用来学习如何感觉的众多媒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