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跨国民俗舞蹈的形成

跨国民俗舞蹈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以及其他原因,当一种民间舞蹈传入某个国家后,只有这种舞蹈的文化因素被该国所接受,并与该国的传统文化相融会,才能成为跨国民俗舞蹈。而跨国民俗舞蹈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国际间的文化比较,还可以从比较中深化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

自古以来,中国一向重视和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随着政府间的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各种宗教的传播以及民族迁徙等诸多途径,许多由国外传入的舞蹈为中国群众所喜爱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才逐渐发展成为民间的、宫廷的舞蹈形式,自汉、唐以来,直至明、清各代无不如此。中国的一些民间舞蹈也通过上述途径流传国外,遂成跨国民俗舞蹈形式。例如:汉代的“百戏”、晋代的“乔人”、唐代的“踏歌”、宋代的“乘肩小女”以及明、清时的“四块瓦”等,在今日中国的民俗舞蹈以及跨国民俗舞蹈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文化渊源、传承与发展。

随着宗教的传播,中国的一些与宗教节日有关的仪式舞蹈、民俗舞蹈先后传入周边国家,例如:戴着面具表演的“傩舞”,早已传入朝鲜、日本;而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舞蹈“羌姆”,先后传入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等国以及前苏联的布里亚特等地。与佛教有关的“鼓舞”、“钵舞”经中国传入朝鲜与日本后,又逐渐发展成为表演性舞蹈,并且都已成为各国民族色彩浓郁的民俗舞蹈形式,而且舞蹈的名称也多有改变。我国傣族和东南亚一带国家的群众多信仰小乘佛教,所以他们的民俗舞蹈,都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形成现代民族的过程中,随着民族的迁徙,许多民族成为跨国民族,他们的民俗舞蹈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类型特点。例如:新疆、内蒙古边境上的维吾尔、乌孜别克、哈萨克、蒙古等民族,其舞蹈具有绿洲文化或草原文化的色彩;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广西边境上的一些跨国民族,他们都有相似的民俗舞蹈,或属于农牧文化、或农耕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等类型。因此,从民间舞蹈比较文化的研究中,可以探究各种类型舞蹈形式的源流沿革;探索中国与周边国家舞蹈文化互为影响的特点。

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流传于海外的各种舞蹈中,也以农耕文化型居多,当它们被接受并成为当地的民俗舞蹈时,除反映出该国民族的文化思想与审美情趣,还必然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儒、道、释“三教合一”等文化思想因素,以及仍保留有“歌、舞、乐”三者融为一体的特点,这就是跨国民俗舞蹈的文化特征。下面以“高跷”、“肩上舞”、“四块瓦”等跨国民俗舞蹈为例,探索其源流沿革,并进行具体的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