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鬼穴秘针
黎诗的目光落在那小乞丐身上,微微蹙额,面露不悦之色,她走上前去,双手叉手,狠狠训斥道:“你这个小屁孩儿,胆肥啊!小小年纪当了窃贼不说,光天化日之下还敢抢劫!真是有娘生,没娘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
小乞丐低着头嗫嚅道:“姐姐,你别生气,我、我知道自己偷抢不对,可……可我也是没有办法,我不想出来做这种事情的,真的……但若是我不出来干这种事情,每天面临的就是他们的毒打,关小黑屋不说,还几天几夜不给吃东西,不给喝水,原来跟我一起的小六就是这样被害死的……”说着说着,那小乞丐竟然伤心地哭了起来。
“额……”黎诗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下愣在了原地。
“所以,你是为了摆脱他们的控制,才想让我们带你离开的?”忠尧从旁问道。
“嗯。”小乞丐呜咽着点了点头。
“原来是这样。”黎诗不禁感慨万千,连忙劝慰那小乞丐,“不哭了,不哭了,姐姐先前不知道这背后的事情,还以为你不想学好,是姐姐错怪你了。”
这时,谢淑芸、云婀也走了过来,小乞丐揉了揉泪眼,凝眸望着两位姐姐,喃喃说道:“哇,这两位姐姐好美啊!”
“喂!你什么意思?你的意思是我这个姐姐不美咯?”
“不不不!姐姐,你也很美!”
黎诗莞尔一笑,故意逗那小乞丐,于是指了指蹲在地上照顾农妇的高雅郭,问道:“那,这位姐姐呢?你觉得美不美啊?”
“美、美!这位姐姐很会照顾人,人美心更美!”
“哇,小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常言道,童言无忌,孩子是不会说谎的!看,我的眼光多好,找了一位既温柔又贤惠、人美心更美的好娘子!”
“去去去!谁要嫁给你啊!一边呆着去!”高雅郭鄙夷地说道。语罢,又向旁边正在为那农妇施针的孙郎中问道:“孙先生,不知这位大婶怎么样了?我师弟恰好回来了,他也通些医术,若有疑难之症,你们可商议一番再做定夺。”
“姑娘放心,在我连施十三针后,大婶已无大碍,很快便会醒转来了。”
忠尧径直上前俯身察看,脸色微微一变。
高雅郭发觉忠尧脸色有异,急忙问道:“师弟,怎么了?”
忠尧有些震惊,他沉默了一下,并未答话,而是转过头向孙郎中问道:“先生所施针法可是鬼门十三针?”
孙郎中脸上挤出一点笑容,点了点头。
忠尧扬起头,微微闭眼,轻轻叹了一口气,而后站起身来,郑重其事向孙郎中欠身拱手,行了揖礼。众人见忠尧对孙郎中如此敬重,感到十分惊奇。
“忠尧哥哥,你为何要对孙先生行如此大礼?”黎诗不解地问道。
“即使是医师施救,鬼门十三针一般也是不会轻易施展的,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危急时刻。”忠尧若有所思地说道。
“难道大婶刚刚晕厥过去时病情已经十分危急了?”黎诗急忙问道。
忠尧默默点了点头,瞥了一眼地上的农妇说道:“这位大婶常年奔波,从气色、面诊、手相上来看,她比同龄人显得更加苍老,可以断定她吃了不少苦,到了这个年纪,体弱多病是必然的,所以她身上的疾病不可能只有一种,估计日积月累形成了很多种慢性病,间或杂以急症、重症。
这‘鬼门十三针’一说为张天师所创,一说为战国时扁鹊所创,专治百邪癫狂,具有起死回生之神效,可祛病除邪,愈后永不复发,堪称神技。据说,通过针法秘术,施以咒语,对中风、抑郁症、失眠、强迫症、精神分裂等诸多疾病皆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神奇效果。
这套针法后来传至唐代,到了神医孙思邈这里,又在原有十三针的基础之上,拓展为十五穴。
针刺时选取对癫、狂、痫有奇特治疗作用的十三鬼穴,即鬼封、鬼宫、鬼窟、鬼垒、鬼路、鬼市、鬼堂、鬼枕、鬼心、鬼腿、鬼信、鬼营、鬼藏、鬼臣等穴位。
若有妖邪附身,刺人鬼穴之时,有些医者视情况可能会大声呵斥病邪,谓:‘何妖何鬼为祸?’病人恍惚间会自说来由,言尽狂,方宜退针。
引邪出身时,一般不要扎完十三针,至多六七针。银针扎上之后,宜先采取轻刺激的方法,边扎针边恐吓邪魅,若那妖邪心服口服,那就谈条件,按它的要求去办,放它一条生路。若是不服,那就要采取强刺激的方法来驱走它,但亦不可赶尽杀绝,否则医者心神会受到反噬,会有梦魇缠身的麻烦,神志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方才所观孙先生施针,他已经扎完了十三针……”
众人闻言一愣。云婀瞥了孙郎中一眼,担心地说道:“那孙先生不是会遭到反噬?”
此时,大婶已经苏醒过来,孙郎中见状,欣慰地笑了笑,站起身来松了一口气,说道:“诸位莫要为我担心,医者救死扶伤乃为天职,纵然折损我十年寿元又如何?还怕这些魑魅魍魉、牛鬼蛇神不成?”
“孙先生医德高洁,在下感佩。”忠尧拱手道。
“方才听小兄弟所言,想必也是对医术颇为精通啊。”
“孙先生过誉了,我不过是有此喜好,钻研时多花了些心思而已。”
孙郎中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望着忠尧,缓缓说道:“古往今来,诸多医学大家,莫不是以临症实践为师,自学成才,小兄弟就不要自谦了。从你的言谈之中,我看得出来,在医道上你绝非泛泛之辈。医道传承,任重道远,只有学医之人才会深刻理解医术理论的建立、积累和完善不是朝夕之功,就拿草药来说,古有神农尝百草而识药用药,后世医家也往往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新草新药,譬如麻醉之药,不论是草乌散,还是睡圣散,都是医者身先士卒。数千年来的临症经验,历经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总结,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方有今日医术之集大成者,方有今日医术之神效。若有条件,是该每个人都好好学习一番啊,祛病健体,养生延年。”
“孙先生德行高洁,所言甚是。不知这位大婶……”忠尧欲言又止。
孙郎中答道:“大婶已无性命之虞,诚如你所言,大婶年纪大了,身子骨弱,气血两虚,兼有阴虚之症,后续还须好好调养一番才是。”
忠尧闻言欣慰地点了点头:“有劳孙先生了。”
此时,大婶在谢淑芸和高雅郭的搀扶下站了起来,向孙郎中道谢:“多谢神医出手相救,老身感激不尽!”
孙郎中谦逊地笑了笑,轻描淡写地摆了摆手,道:“大婶不必拘礼,在下恰好路过,只是举手之劳而已,不足挂齿。”语罢,孙郎中忽然想起了什么,又道:“哦,在下还有其他事需前往衙门一趟,不便久留,告辞。”语罢,拱手向左右辞别。
“多谢孙神医,神医请自便。”农妇答道。
“孙先生慢走,后会有期。”忠尧拱手道。黎诗、欧也、高雅郭等其余诸人也纷纷向颔首致意。
围观众人见状,自发向两边退去,中间留出一条道来以便孙郎中通过。忠尧注意到,当孙郎中从人群中穿过时,两旁诸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纷纷向他致以一种别样的注目礼。
忠尧注视着孙郎中离去的背影,指间偷偷夹着一张符箓,以念力御使那张符箓随风飞了出去,贴在了孙郎中的腿上,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将之运化消失,而后喃喃低语道:“希望这道吉祥的符咒,能保佑你心神安定,平平安安,不受妖邪困扰。”
这时,围观人群陆续散去。忠尧转过身来,向那农妇说道:“大婶,先前就是这小孩抢走了你的碗,不过你不用担心,银子我们已经找回来了。”言毕,忠尧从身上掏出取回的碎银,放到了那农妇的手中。
那农妇十分感动,眼圈一红,动情地说道:“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太感谢了!”说着,她又要上前行礼,却被谢淑芸和高雅郭拉住了。
谢淑芸莞尔笑道:“大婶,你身体刚刚恢复,就不必拘泥礼数了。对了,你有落脚的地方吗?有的话,我们索性送你回去吧。”
“噢,有、有。”农妇转过头望了谢淑芸一眼,又看了看其他人,说道,“我就住在荔枝巷那边的慈幼院中。”
“你住在荔枝巷的慈幼院中?”谢淑芸微微一愣,众人闻言皆愕然。
那农妇见状,笑了笑,说道:“姑娘不必惊讶,实不相瞒,老身是荔枝巷慈幼院的张嬷嬷,平日里照顾孩子们的日常饮食和起居。不过,这所慈幼院不是官办的,而是我与一位故人一起创办的。现在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只剩老身一人独立支撑了。”
谢淑芸轻轻“哦”了一声,又关切地问道:“张嬷嬷,那院里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院内大大小小有一百多个孩子。”张嬷嬷淡淡答道,说到这些孩子时,她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神情,眼神中充满了慈爱。
众人一听不禁大吃一惊,异口同声道:“一百多个孩子?这么多?”
黎诗惊讶地说道:“那,那……张嬷嬷,慈幼院里有人帮你吗?忙得过来吗?”
张嬷嬷答道:“以前有一些帮忙的,不过后来陆陆续续都离开了。不过,现在还好,有几个孩子大了,不愿意离开,他们现在能从旁搭把手了,平日里帮我洒扫,有时也一起管管。”
“可是,慈幼院有这么多人张口吃饭,又不是官办的,光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大问题呢。”
“解决吃饭问题的确是头等大事。所幸,一些邻里街坊知道我们的状况,时常会接济院里一点,才不至于忍饥挨饿。不过,孩子大了,不识字、不学点手艺也不行,院里很多孩子其实很听话,学习非常刻苦,有些勤奋的孩子常常将我夫君的藏书翻出来看,还缠着我教他们读书认字。我的夫君以前是一位教书先生,教过很多学生,后来因病去世了。我从小生在书香门第,家教甚严,经史子集从小便耳濡目染,平日里教教这些孩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时间一长,你就想办个学舍或私塾?”
张嬷嬷点了点头,答道:“嗯。慈幼院有那么多天资聪颖的孩子,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机会呢?知识改变命运,如果他们也能得到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那么参加乡试科举,甚至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也未可知啊!”
谢淑芸惊喜地说道:“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大胆而极富创意的想法!我觉得说不定官府知道了此事,也会支持的吧!”
高雅郭面色一喜,从旁附和道:“对对对!回去跟你夫君好好说说,看看能否帮上忙。”
欧也望着远处凝思片刻,摇着头伸展活动着颈部的筋脉,握着拳头将指关节弄得嘎吱嘎吱响,意味深长地说道:“师弟,你说这成都为富不仁、肥得流油的有哪几家?”
“欧也师兄,你想干嘛?”忠尧皱了皱眉问道。
“要不,咱们上门去会会这些土豪乡绅,让他们乖乖地主动捐献些财物?这也算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了吧?嘿嘿嘿嘿……”
黎诗嘻嘻一笑,道:“师兄,听说有个姓胡的每年都排一个百富榜,但凡上了榜的,没过多久不是出事,就是被抓,还多是因为什么贪腐问题、行贿受贿问题,你把那个百富榜弄来瞧瞧不就知道了?”
“唉?师妹,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聪明了?”
“你才发现啊?我一直都很聪明的好吗?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你的注意力都不在我这边!呵呵。”
“好了,我们先送张嬷嬷回慈幼院吧。”高雅郭提议道。
众人闻言皆纷纷颔首。于是,一行人往荔枝巷慈幼院的方向走去。
黎诗好奇地问道:“这荔枝巷因何得名?是因为巷子中遍种荔枝吗?”
张嬷嬷笑了笑,感慨地说道:“姑娘真是冰雪聪明,这荔枝巷的确是因为附近种了许多荔枝而得名。唐时,杨贵妃喜啖荔枝,从蜀地沿子午谷驿道进至长安,快马五、六日可达,尚能保持荔枝的鲜味。那一首名垂千古的诗句想必诸位都知道吧。”
谢淑芸嫣然一笑,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就是这首诗呢,呵呵。”张嬷嬷眉眼带笑,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