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力量:知识社会的瑜伽教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今日之青年

年轻的印度

现代印度主要是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国家。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超过65%的印度人不到35岁,50%的印度人不到25岁。估计到2020年,印度公民的平均年龄为29岁,而在日本和中国,相应的数字分别为48岁和37岁。印度的这种年轻状况在本国随处可见,无论走到哪里,你遇见的大多数人——医生、工程师、科学家、商人、管理人员、教师、官员、销售员——是年轻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对公共生活所有部门的大规模参与——成为企业高管、企业家、行政人员、政治家,甚至成为警官、飞行员和军事指挥官。

在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各个地方,青年正在成为进步先锋。在各个地方,青年都被号召去承担更大的发展责任,促进新的工业、新的教育和医疗机构、新的研究路线、新的交流模式、新形式的公共福利基础建设的发展,促进人类进步。无数的选择、无数的工作、无数的机会向现代青年敞开,让他们获得卓越、成功和满足。对于聪明又有进取心的青年男女,前途海阔天空。

现代生活

现代世界的人类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相连,越来越复杂,并且正在迅速地转变。经济全球化,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进步,工商业机构的快速增加,竞争的激烈,消费主义,运动和娱乐的商业化,都市化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已经让人类生活更加紧密相连、更加复杂、更加快速。生活变化如此之快,以致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匆匆赶路,这导致了精神的压力、休息的欠缺和家庭生活的不美满。陷入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之网的,主要是青年。

准备工作

为了应对这种复杂形势,面对生活问题,克服生活中的困难,青年人需要做适当的准备。这种准备包含三个过程:(1)知识;(2)训练;(3)改变生活观念。

1.知识

为了应对复杂的生活状况,我们需要两种知识: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客观知识指的是关于外部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知识。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正在迅速变化,事实上,正在发生“知识爆炸”。结果是,医生、技术人员、教师以及其他职业的从业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他们就无法有效地履行职责。

然而,仅有客观知识是不够的。为了应对现代生活的复杂问题,我们还需要具备主观知识。主观知识有两种:

第一,下层的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指的是有关心意运作的知识,包括:(1)念头如何生起;(2)欲望和冲动如何生起;(3)我们如何被自己的念头驱动;(4)如何控制我们的念头;(5)意志力如何运作,等等。

有关这些心理过程的知识能够让我们过上纯净的生活,并在工作上利用我们的精神能量去获得成功。

第二,上层的真我知识(Self-knowledge),指的是有关我们的真实本性的知识。我们的真实本性既非身体,也非心意,而是阿特曼(Atman)。阿特曼是内部之光,正是凭借这种内部之光,我们得以认识万物。阿特曼是被称为“神”的至上真我或至上阿特曼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我们的真实本性是神圣的。所以,斯瓦米·维韦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说,我们向外寻求的一切知识、欢乐、力量、爱和荣耀都是阿特曼所固有的。然而,由于无知,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因而,斯瓦米吉[2]说:“每一个灵魂都具有潜在的神性。”觉悟我们的真实本性就是上层的真我知识之用意。

如何获得这种上层的真我知识?有几种特殊的方法,这些方法被称为瑜伽。瑜伽主要有四种,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就这四种瑜伽写过四本书。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是由对真实本性的无知所导致的。真我知识不是某种我们可以从外部获取的东西,它已经在我们内部,我们只需揭开或展开它。

2.训练

现代青年不得不进行的第二项准备工作是适当的训练。训练也有两种:(1)获取技术;(2)训练心意。

现代技术发展如此之快,以至青年人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训练必须从童年早期就开始。

同样重要的是心意的训练。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读或看计算机程序是不够的,有必要增强理解力,即领悟精微真理的能力、归纳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这种内在能力主要通过心意的净化和专注来增强。

净化心意意味着清除心意中的本能驱力和动物冲动,比如淫欲、愤怒、贪婪等,它们扰乱和削弱心意。心意的散乱和不安导致精神能量不必要的损耗。心意的专注帮助我们保存精神能量;不仅如此,专注的心意就像激光束,能够获得新的力量,并让新的知识从心意深处显现。正是凭借专注的心意,瑜伽士和神秘主义者获得超意识的知识。在不同的灵性传统中,有一些专注的技巧,比如静定(dhyana)、内观(vipassana)、禅修等。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在精神训练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指导。

3.改变生活观念

单单获取知识和训练不足以应对现代世界的诸多问题,在生活观念方面,也应该发生一种基本的转变。在现代世界里,来自不同的社会等级、宗教和民族的人不得不一起工作,同样,男人和女人也不得不一起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旧的种姓观念、宗教和种族歧视、好色和自私没有立足之地。生活观念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1)道德;(2)灵性。

什么是道德?对道德的通俗理解是,遵守国家法律、社会习俗和宗教行为规范。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给出了一个更加普适的道德概念:“关于道德,我们能够给出的定义是:自私的就是不道德的,不自私的就是道德的。”一个自私的人是不道德的,因为此人将他人视为达成自己的目标和享乐的工具。一个不自私的人将他人视为他人本身的目的,并为了他人的福祉和快乐而奋斗,因此,他是真正道德的。

生活观念或态度方面需要的第二个改变是灵性上的改变。灵性观念是把人的真实本性视为灵,而非身体或心意,并在所有人身上看见至上大灵(Supreme Spirit)。灵性观念也表明,除了在世间取得成功,人的生活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即获得至上的知识、爱与平静。如果说道德观念让人不自私,那么灵性观念带来对所有人的爱。

恶的问题

每一个青年人在生活中迟早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恶的问题。恶有两种,一种是粗糙形式的社会之恶,比如犯罪(盗窃、抢劫)、暴力(种族骚乱、纵火)、恐怖主义、袭击妇女儿童、邪恶、腐败、穷困,以及其他形式的残忍。这些社会之恶只能通过政府实施的大范围的防治措施来制止。全世界的政府都在努力解决社会之恶的问题。

除了通常由不正常的人所造成的这些粗糙形式的恶,还有另一种恶,我们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包括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的争吵与误解、疾病、事故、所爱之人离世、经济困扰、朋友背叛、羞辱等。此外,还有“生存论的问题”,比如孤独、无意义、罪感等,它们没有任何特定的外部原因,而是由灵魂与其灵性基础的疏离所导致的。

个人生活中的这些恶的问题只有一个灵性解决办法。正是在应对恶的问题的过程中,对灵性观点的需求和灵性生活的重要性突显出来。我们也许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但灵性生活让我们能够超越这些问题,不受它们影响。所以,青年人比老年人更需要灵性生活。事实上,灵性生活只有从早年开始(最迟到20岁,如果不是更早的话)才会变得有效。正如史诗《摩诃婆罗多》所言,“青年应该是正直的”(yuvaiva sadhu shilahsyat)。

五大全球趋势

如果我们从更深的世界思想层面来看恶的问题,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五大趋势,它们驱动着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心意。(1)科学与技术在人类生活所有领域的支配地位;(2)经济全球化;(3)一种新的人文主义;(4)知识社会;(5)灵性革命。

第一大趋势是科学与技术在人类生活所有领域的支配地位。电子革命已经导致各种电子产品的使用,比如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手机等,甚至在城市的贫民窟和农村家庭,也能看到这种现象。在几个世纪里,科学与技术或多或少独立地发展,但现在,二者已经变得紧密相连、彼此依赖。当前的年轻一代是这个科学技术整体的开发者,这个整体包括信息与通信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旅行等。

第二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是由若干因素引发的,比如苏联的解体,市场的成功,全球变暖及其他生态问题,对全世界互相依赖的深刻体认,世界贸易协定的签署,以及经济政策的更加开放。

经济全球化有其短处,比如,最近美国的金融危机(由“市场消退”和银行系统崩溃引起)影响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健康状况。然而,这让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跻身经济超级大国的行列。在印度,金融自由化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带来了工商企业的冬天和许多年轻企业家的春天。

第三大趋势是一种新的人文主义,它基于对社会边缘人士之权利的意识。直到晚近,人文主义还是一种人生观,它重视人文关怀,而非哲学关切,它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或怜悯态度。但目前正在流行的新人文主义认为,社会边缘人士和残障人士有权获得与特权阶层同等的待遇,特权阶层有责任确保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尊严。

第四大趋势是知识社会,第五大趋势是灵性革命。我们接下来对知识社会进行详细讨论。

知识社会

人类文明史表明,人类经历了三场社会经济革命:(1)史前时期的农业革命,产生了农业社会;(2)18世纪的工业革命,产生了工业社会;(3)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开始了知识革命,正在产生“知识社会”。

印度在工业方面的表现一直不算好,我们错过了工业革命。但印度正在积极地参与知识革命,目前,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

在古典经济学中,以下四个要素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土地、劳动、资本和创业精神。在农业社会,经济依赖土地和劳动。在工业社会,资本和创业精神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在知识社会,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考虑到知识在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知识如今被视为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Edward Denison)试图测量美国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他发现,常规要素——劳动、资本和技术只占经济增长的60%,剩下的40%是未知的。后来,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等人指出,这40%来自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人力资本的概念被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ze)扩展到了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从人力资本过渡到知识资本。

话题回到印度,众所周知,直到12世纪,印度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制造全球三分之一的GDP。然而,自从她屈服于11世纪的外来侵略之后,她的经济开始衰退,到1500年,她的全球GDP份额只占25%。中国超过了她,西欧所占的份额开始扩大。1700年之后,随着英国占领印度,印度变成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欧洲和美国开始主导世界经济。到了20世纪的最后十年,随着知识革命的开始,印度的财富才开始引人注目地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强国,现在,印度准备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但她在世界GDP中所占的份额只有2%。

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变的主要动力。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因而,社会转变和经济增长相互依赖,二者都由知识所驱动。这里的“知识”不仅指科学、技术、语言、社交知识和其他类型的客观知识,而且指主观知识或自我知识。自我知识对于理解以下内容是必要的: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我们在生活中寻求什么,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和缺点。自我知识对于建立恰当的人际关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让我们的生活有目的和有意义也是必要的。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变,主观知识或自我知识与客观知识一样重要。

社会转变和经济增长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是通过教育。教育是产生新知识、保存知识和将知识分配给所有人的社会机器。

现代印度在教育上的缺点

在古代印度,知识——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的获取被认为是生活的最高目标。知识被认为是神圣的,因而,针对学(Svadhyaya)与教(Pravachana)的教育被认为是神圣的职责、最高的天职。结果,印度成了知识与财富的最大宝库。然而,在中世纪,印度精神陷入了沉睡,我们失去了一切——知识、自由、财富。直到19世纪中期,印度精神才开始觉醒。首先是灵性觉醒,在此过程中,室利·罗摩克里希那(1836—1886)和斯瓦米·维韦卡南达(1863—1902)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灵性觉醒而来的,应该是智性觉醒,然而,实际上来的却是政治觉醒,并以恢复政治自由而告终。

独立之后,由于若干原因,印度的经济发展步伐十分缓慢。我们犯下的最大错误是忽视基础建设——教育、健康、交通和通信设施。中国对这些十分重视,结果,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飞速超越了印度。印度真正缺乏的是智性觉醒。随着20世纪最后十年的知识革命,一场集体智性觉醒才开始在印度发生。

如果没有智性觉醒,教育就不会有效。既然印度这个民族正在缓慢地觉醒,教育就极为重要。然而,这种觉醒来得很迟,而且由于缺乏强烈的政治意志,这种觉醒尚且有待扩展到整个国家。因而,现在印度仍有3亿多人没有读写能力,这意味着,世界上一半的文盲在印度。中文极其难学,然而,中国有94%的成年人拥有读写能力。在印度,读写能力的平均率只有68%(女性读写能力的比率只有48%)。印度人接受学校教育的平均年数只有4.4年,而中国人是7.5年。据说,印度有超过7万所小学没有校舍,60%的学校只有一两名教师,58%的学校没有安全的饮水,85%的学校没有厕所。另外,50%的入学儿童在五年级以前辍学,剩下的儿童中,有30%在十年级以前辍学。

教育对健康有影响。在印度,婴儿死亡率是50%,而在中国只有17%。[3]在印度,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是66%,而在中国是19%。根据基于PPP(购买力平价)的2010年坦度尔卡委员会报告(Tendulkar Commission Report),贫困线以下的人(BPL)占印度总人数的37%。被描述为“饥饿”或穷困的人数似乎已经从15%下降到2%。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营养不良,有一半的儿童和一半的女性营养不良,47%的3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达标。

在工作领域,我们发现,印度的总劳动力大概只有10%在有组织的部门,剩下的90%由自由劳动者组成,其中大多数从事农业活动。根据印度政府的报告,在20—24岁年龄段的劳动力中,只有5%受过正式职业训练,而在墨西哥和韩国,相应的百分比是28%和96%。

除了这些令人沮丧的统计资料,让人担忧的是印度的教育质量低。印度不同地区有许多杰出的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它们的教育质量高。然而,其他绝大多数机构的教育质量确实相当低。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无数私教和大量辅导机构得以存在,它们目前形成一股庞大的教育潮流,与正规学校教育平起平坐。但是,这没有解决教育质量的问题。

“质量”指的是学生对所学学科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协调和概括不同的思想,并把它们纳入一个有意义的模式的能力。如果我们把这个“质量”标准应用于今天学生在印度接受的那种教育,结果会非常令人失望。许多研究英国文学的毕业生无法说或写良好的英语。大多数学习梵文的人既不能说梵文,也不能写梵文。而真正的失败在科学学科,尽管印度学习科学的学生人数排在世界第三,但其中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那些以方言学习科学学科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学科没有清晰的理解,也没有发展出科学的态度、思想方式或知识组织能力。没有一所印度大学进入世界150所一流大学的行列。

印度当前教育系统的一个更加严重的缺点,是对教育的真正目的及其与个人生活的关系缺乏理解。除了少数头脑清醒的学生,印度大多数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目标就是通过考试,以便找到好工作。在社会新秩序——知识社会中,应当改变的,正是这种对教育的功利态度。在工程学、医学、商业或艺术领域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没什么错,但那不应该是教育的唯一目标。教育还应该让一个人发展出坚强的品格,服务精神,对知识的爱,与万物和谐相处的能力,以及追求更高灵性目标的能力。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眼中的印度观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于1893年远赴西方之前,花了将近五年时间周游印度。在云游期间,斯瓦米吉有两个重要发现。

第一,印度古老而辉煌的灵性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依然是股鲜活的力量。

第二个发现对他影响深刻,那就是印度穷苦民众彻底落后而可怜的状况。他深入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提升民众的方法。

斯瓦米吉明白,民众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上层阶级和高级种姓对他们的无视,以及他们和教育的绝缘。斯瓦米吉也明白,对民众的忽视是印度没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因为在那个年代,社会改革者忙于寡妇再婚、废除偶像崇拜之类与上层阶级有关的事情,没有人操心穷苦民众。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是第一个为贫穷的、受压迫的印度民众说话的印度领袖。

斯瓦米吉说:

我认为,对民众的忽视乃是最大的民族之罪,是我们没落的原因之一。(C. W. 5.222)

他还说:

我们的贵族祖先一直把我们国家的普通民众踩在脚下,直到他们变得无能为力,直到在这种折磨之下,穷人几乎忘了自己是人。(C. W. 3.192)

印度衰败的主要原因一直是:一小撮人凭借傲慢之力和皇权垄断了这片土地上的整个教育和智性。(C. W. 4.482)

世界社会经济状况掠影

在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做出上述陈述的50年前,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欧洲观察到类似的状况:穷人不得不在工厂里长时间埋头苦干;衣不蔽体、营养不良的儿童被工厂雇用,常被铁链锁住,以防逃走(在美国,非洲奴隶被雇用为农场劳动力)。马克思主张把革命作为加速社会转变的方法,他说的革命指的是民众起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后来,俄国的列宁将马克思的暴力革命思想付诸实践。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提出知识的力量措施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认为,一切社会转变都应该通过教育来引发。他说:

教育,教育,唯独教育!走过许多欧洲城市,看到那些地方甚至连穷人也享有舒适和教育,我的心中便想起了自己的同胞之状况,不由得潸然泪下。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别?我得出的答案是教育。教育带来自我信仰……(C. W. 4.483)

知识的力量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100多年前,斯瓦米吉就已经懂得观念——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对于转变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的力量。客观知识,比如用农业改良法增加食物产量的知识,用牛奶业改良法增加牛奶产量的知识,手工艺训练和乡村工业等,对于改善穷人的经济条件是必要的。斯瓦米吉说:

首先,你必须消除他们的饥饿之害,也就是持续的生存焦虑,然后再去向他们宣扬宗教。(C. W. 5.379)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认为,除了客观知识,还应该给予穷人主观知识,也就是自我知识或关于真我的知识,以便唤起他们的自信和自立。如果没有主观知识,那么人的生活就被他的自我形象、他对自身的态度、他对自身的想法所左右。穷人贫穷不仅是因为环境把他变穷,而且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无力、无用、无望、无法战胜贫穷、无法在生活中有更大的作为。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自然而然可以得出,通过改变他可怜的自我形象,改变他对自身的卑微观念,灌输给他自信、自立的精神、勇气和力量,甚至连穷人也能更加努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奋斗,战胜贫穷,达到繁荣。斯瓦米吉说:

针对我们的下层阶级,唯一的服务是给予他们教育,发展他们丧失的个体性……我们要给予他们观念,要让他们睁开双眼看看周围的世界,然后,他们将会设法拯救自己。(C. W. 4.362)

斯瓦米吉的计划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原初计划是开展一场全国范围的民众教育运动。他说:

无数男男女女被神圣的热情所激发,坚定对主的永恒信念,出于对穷人、被打倒者、被践踏者的同情而鼓起狮子般的勇气,他们将走遍这片土地,宣扬援助的福音、社会提升的福音、平等的福音。(C. W. 5.15)

由于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斯瓦米吉没能实施他的全国民众觉醒计划。

但他没有放弃如下计划:在民众中间以崇高观念的形式传播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他说:

我的整个人生抱负是发动一架机器,它将把崇高的观念带到每一个人的家门口,然后让人们安顿自己的命运。(C. W. 5.29)

正是为了部分地实现他的计划,他于1897年建立了罗摩克里希那传道会(Ramakrishna Mission)。从那以后,罗摩克里希那传道会及其平行的修道院机构——称为罗摩克里希那修道会(Ramakrishna Math),在印度共有143个分部(在国外有47个分部)——一直在从事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主要的关注点是提升穷人。

为什么印度是个矛盾的国家

独立之后,印度发展计划的主要问题在于:不优先考虑改善穷苦民众的社会经济状况,更不理解教育在这一任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1949年,印度政府任命了一个高级教育委员会,并实施它的建议。然而,小学没有被给予优先权。196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建议考虑初级教育,但那些建议没有得到实施。2001年,称为“Sarva Siksha Abhiyan”的总体扫盲工程开始实施。2009年,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案获得通过,现在已经成为法律。然而,全世界一半的文盲在印度。根据世界银行和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到2020年,印度可能无法完成百分之百扫盲的目标。事实上,仅仅成立委员会和通过法案是不够的,扫盲运动和教育计划必须有坚定的“政治意志”和人民的集体参与。普通人的思想必须被唤醒,以便了解教育的益处。

印度自独立之后,一直对政治解决方案过度关注。关于这一点,最好记住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发出的警告:

直到印度民众再度得到良好的教育、良好的饮食和良好的照顾,政治才有效用可言。(C. W. 5.222)

其次,我们一直优先建设水坝、核电站、工厂、医院、大学等。毫无疑问,这些发展项目在不同的部门产生了引人注目的效果,比如在农业、纺织、出口、软件行业、业务外包、高等教育、医疗设备、通信、空间技术等部门。然而,这些发展仅仅有益于印度社会的中产阶级或上层阶级。经济增长的益处应该惠及社会底层,至少是以初级教育、初级保健事业、良好的交通和市场设施的形式得以实现。非正规教育和职业训练,包括计算机训练的机会,应该遍及偏远的农村。首要的是,营养失调之患必须从印度社会完全消除。

从上述讨论可见,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里,印度很可能仍然是一片充满矛盾的土地——文盲和世界第三大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数共存,贫穷和繁荣共存,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共存,邪恶和道德共存,种姓歧视和人人在灵性上同一的信条共存,等等。

印度的中产阶级与知识社会

矛盾的存在并不能使我们以任何方式低估印度在独立之后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毫无疑问,印度在国家经济的若干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印度如今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4],而且是发展最快的经济体。矛盾的存在也不能阻止印度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尽管印度肩负着解决社会下层阶级贫穷、文盲、营养失调等重担,但印度在所有方面正在快速地前进。

在现代印度取得的这些成就当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创造了全世界最庞大的中产阶级,根据人口统计资料,印度的中产阶级人数相当于美国的总人数。这有若干益处。首先,正是中产阶级保证了议会民主的持续。的确,现代印度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教育领域的成就,主要的受益者是中产阶级,使得他们成为教师、科学家、医生、工程师、软件专家、护士、职员、高级业务处理专员,以及其他种类的“知识工作者”。事实上,印度经济的新近增长更多的在服务部门,而非其他部门。

中产阶级还向其他国家输出服务。现在人们认识到,人口的增长并不像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个巨大的不利条件。通过向年轻人传授知识和技术,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人口负债转变成人口资产。目前,印度有54%的人口年龄不到25岁,而在欧洲和日本,相应的比例则要小得多。据估计,到2020年,全球劳动力短缺将达到5650万,而印度将拥有4700万剩余劳动力。这意味着印度有可能成为其他国家技术青年的一个重要供应国。然而,根据国家技能发展公司(NSDC)的看法,在2008年至2022年间,印度本国将需要2.44亿的技术工人。

真正的问题在于向我们的年轻人传授不同种类的技术。目前,每年大约有500万年轻人接受技术培训,而有800万人进入劳动力行列。再者,在印度,雇主并不总是坚持要求工人持有证书或文凭,而在西方国家,如果没有证书或文凭,就找不到工作。另一个问题在于,印度的年轻人更喜欢学位,而非职业技能。

最重要的是,不间断的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其他领域的革新,企业管理方面的成功和其他成就全都是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所做出的。上述讨论意在表明,在印度走向繁荣的过程中,中产阶级已经起到并且能够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显而易见,我们之前讨论的知识社会在印度主要针对的是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大范围的贫穷、文盲、营养失调、腐败和其他短板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知识社会对于印度而言是个乌托邦的理想,事实上,知识社会已经拉开序幕。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是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知识社会正越来越为印度各大重要城市的社会上层所接受。

知识社会的教育

教育作为知识力量的创造者和维系者,是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运作的基础。不同于以前的社会,在知识社会,教育有两个独有的特征:终生教育,以及教育人“做人”(education“to b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任命了一个委员会,主席为埃德加·福尔(Edgar Faure),在1993年任命了另一个委员会,主席为雅各·德洛尔(Jacques Delors),为的是研究教育在今日世界的目的与功能。在福尔领导的委员会和德洛尔领导的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有两个共同点独树一帜,它们是:终生学习(Life-long learning)和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在此,我们主要关注后者。

学会做人

有两个衡量成功的标准为人们广泛接受。第一个标准是看一个人拥有多少,即多少金钱、汽车、房子,甚或知识。第二个标准是一个人适应社会习俗和像“正常人”那样表现的能力,即牺牲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别的能力,服从其他人的意见和方式。直至晚近,教育的目标依然是帮助人们获得上述两种意义上的成功。

然而,成功是个永无止境的目标。此外,经验表明,许多所谓的成功人士人格扭曲或过着痛苦的生活。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判断成功的标准,不应该是一个人从生活中得到了什么,而应该是一个人给予了生活什么。

比起一千个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用自己的全部能量去适应他人心血来潮的念头或没有意义的社会习俗的人,一个能够进行原创性思考和创新、富有远见的人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发现或发明,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益处。因此,教育应该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原创思想家为目标,这样的人是丰富的资源,能够更多地为社会做贡献,而非从社会索取。这种理解是发展学会做人这一观念的基础。

学会做人观念的另一个基础是,由于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今日世界社会经济快速变化,人类生活的中心已经变成了个人,而非家庭或社会。家庭、种姓和共同体的身份正在消失。许多人除了作为个人,没有别的身份。再者,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个人的创造力、能力和天资实际上属于社会,事实上,它们构成人类最宝贵的资产。所以,我们应该付出一切努力来保护和鼓励个人自由、个人创造力和天资。

近年来,对学会做人观念的支持来自一种新的教育理论,称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基于自身经验建构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参照系。当他获得新的知识,他会依据自己的参照系来解读这种知识。根据这一观点,教育是个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过程。

无论是什么状况让学会做人观念发展成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全世界的教育学家对这一观念的接受是今日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并对青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接下来的部分进一步讨论这一点。

学会做人是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可以把“学会做人”视为“人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人的身体、精神、道德与灵性维度的发展。在人的身体维度的发展中,主要的关切在于保持良好的健康。人的精神维度的发展意味着所有精神官能的发展。人的精神有三大官能——认知、情感、意志,精神发展应该包括这三大官能的全面发展。

1.认知官能的发展

认知如今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已经催生了一个新的科学分支,称为认知科学。在教育领域,对认知的研究已经催生了新的学习理论。

在通常的工业或商业社会里,教育以学会认识、学会去做、学会共同生活为中心,就是说,教育的目标在于获取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念。但在知识社会里,教育是个终生过程,以学会做人为中心。这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福尔领导的委员会于1972年提交的报告,学会做人意味着这样的教育:让每一个人都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决定,承担自己的责任”。为了解释这一点,德洛尔领导的委员会于1996年提交的报告中说:在21世纪——

那时的问题将不再是让孩子准备好适应一个既定的社会,该社会持续不断地为每一个人提供理解周围世界以及正当地、有责任地行动所需的力量和智性参照。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教育的基本角色似乎更多的是给予人思考、判断、感受和想象的自由,以便发展他们的天资,并让他们尽可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在一个无常的世界里,社会和经济革新似乎是主要的驱动力之一,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把独特的位置留给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项特质,留给人类自由最明晰的展现……21世纪需要种种天才与人格,还需要卓越的个人,他们也是任何文明不可或缺的……[5]

作为上述讨论的总结,德洛尔委员会的报告陈述道:“教育首先是一场内心之旅,它的不同阶段对应人格不断成熟的那些阶段。”

近年来,在教育思想中发生了一种范式转换。新视角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认识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

第二,知识与生活不可分离,生活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知识来解决;

第三,知识如今已经成为多学科的知识,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学习不同类型的知识与技能;

第四,生活带来不同的复杂境况,为了应对这些境况,一个人不得不发展出新的解决办法,为此,他必须发展创造力,也就是创新;

第五,最重要的是做出正确的决定,为此,一个人必须拥有内在的自由与自治。

简而言之,自我能力(self-empowerment)就是“学会做人”的含义。在新近的教育思想中,自我能力被视为教育的目标。有段时间,“价值观念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尤其是在印度,而如今,重点转移到了自我能力上。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个教育计划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教师以前被认为是知识的“提供者”,但在知识社会里,教师主要是充当“赋予能力者”。教师是让学生能够自学的人。认识能力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教师只需唤醒学生内在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发展。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学习观与上述观点惊人地相似。根据斯瓦米吉的观点,认识、理解的能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所有知识都在内部,只是被无知的面纱遮蔽了。当面纱被移除,知识就会闪耀。书本和教师提供移除面纱的“输入程序”。他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本具的圆满之显现”概括了他的教育观。

斯瓦米吉关于学习的一些陈述散见于《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全集》当中:

知识内在于人,没有知识来自外部,知识全都在内部。套用严格的心理学语言,我们所说的“知道”应该是“发现”或“揭露”……通过去除灵魂的遮蔽,灵魂乃是无限的知识宝库。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是不是万有引力坐在哪个角落里等着牛顿去发现呢?万有引力就在牛顿自己的心中……苹果落地为牛顿提供了暗示,于是,他研究了自己的心意。他重新整理了心意中先前所有的思想关联,并发现了其中的一种新的关联,我们称之为引力定律。可见,所有的知识,无论是世俗知识还是灵性知识,就在人的心意之中。在很多情况下,知识没有被发现,而是处于遮蔽状态,当遮蔽被慢慢除去,我们就说“我们正在学习”。(C. W. 1.28)

你所能教给孩子的,莫过于你种一棵植物。(C. W.5.410)

你可以为正在发芽的种子提供发芽和出土所需的东西,以及水和空气……它会根据自己的天性获取它所需要的全部。它会根据自己的天性吸收和成长。(C. W. 3.247)

教育孩子便是如此。孩子自我教育。(C. W. 455)

2.情感的发展

我们上面讨论的学习过程涉及认知官能,而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发展其他两种官能——情感和意志。这两种官能主要涉及道德生活和灵性生活。首先,我们来讨论有关情感的最新观点。

以前,心理学家把情感视为影响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大部分问题的因素。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只有坏的情感才需要消除,而好的情感——比如爱、同情、对美和音乐的艺术欣赏等,可以丰富人的生活,升华人际关系,创造平衡的人格。最近,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和其他心理学家发展了“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情商指的是理解情感,并创造性地利用情感来丰富和提升自己和他人生活的能力。正是在情感领域,“价值观”才得以运作。“价值观教育”指的是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情操,比如爱、善良、诚实、服务态度等。换言之,“价值观教育”指的是培养强健的道德品质。

关于情感,真正的问题在于控制低级的或坏的情感,比如贪婪、愤怒、残忍、破坏倾向、恐惧等。青少年时期正是这些负面情感增强的时期。尽管这些负面情感构成青年人的大问题,但我们无法在此详细讨论,因为这是个需要独立论述的重大主题。在此,我们仅仅提及一点。

我们前面谈到过好的情感和坏的情感的区别。大多数坏的情感是身体影响心意的结果。身体是动物本能——比如性冲动、愤怒、残忍、破坏性、恐惧等的活动中心。这些本能驱力导致荷尔蒙的产生,而荷尔蒙间接影响心意。青少年时期是这些本能驱力中的一些变得活跃的时期,而这可以在青少年的心意中制造深刻的扰乱和冲突,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前景。青少年阶段需要劝告和引导,以便应对心意中生起的驱力和冲动。正直的年轻人的陪伴和智慧的引导者的引导,可以帮助青少年通过创造力以及正确的生活定位和现实定位来升华他们的本能驱力。

与本能驱力相连的低级情感要通过有用的社会渠道来控制,而高级情感要通过追求高级价值观念,比如真善美等来培养和升华。充满爱的家庭关系,与有德之士的交往,对音乐和绘画等艺术的追求,阅读或创作好书——这些是培养和升华高级情感的方法。通过培养好的情感,一个人得以拥有丹尼尔·戈尔曼所称的“情商”。情商可以作为学校和学院学习的高级阶段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课程。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是印度最具开创性的教育学家之一,他十分注重把艺术追求纳入教育当中,以此作为培养、提炼和升华人类情感,发展审美意识的手段。

3.意志的发展

我们前面谈到,“学会做人”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不同类型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升华情感,能够丰富人的生活,使人参与各种有益的、建设性的社会活动。然而,人的表现之有效性依赖于他的自我能力,依赖于他适应和应对不同处境的能力,以及他面对艰难处境和冒险的能力。这一切意味着发展出一个强烈的意志,正是意志的力量展现为内在的力量或顽强的精神。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相当重视人内在的力量。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内在的力量,一个人就无法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无法发展与生俱来的能力,甚或无法行善。我们在下面给出斯瓦米吉关于内在力量的一些告诫。

要知道,所有的罪与恶可以一言以蔽之——软弱。软弱正是所有恶行的动力,软弱正是所有自私的源泉,软弱让人们表现得不切实际。

起来!要勇敢,要坚强。要亲自承担全部的责任,要知道你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你需要的全部力量与救济就在你自身内部。所以,创造你自己的未来吧!

意志比任何东西都要坚强。在意志面前,一切必须低头……纯洁而坚强的意志是无所不能的。(C. W. 3.224)

自我能力是教育的目标

我们前面谈到,在知识社会里,“学会做人”很重要,它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以自我能力为目标。自我能力指的是这样的人所享有的内心自由或自治:他们掌握了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拥有内在的灵活与能力去应对不同的生活境况。除了米塔尔家族(Mittals)、阿巴尼家族(Ambanis)、塔塔家族(Tatas)、伯拉家族(Birlas)以及其他著名的工业领袖,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拥有自我能力的人。看看一个地方行政官、一个高级警官、一个成功的企业行政主管、一个著名医师的生活,他们每天必须面对多少不同类型的状况!还有那些被马斯洛(Abraham Maslow)称为“自我实现”的人,比如伟大的作家、诗人、画家、科学家、神秘主义者,这些人也许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他们也许不能应对生活中不同的艰难处境,其中有些过着隐居生活,但他们是极富创造力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资与能力,并对人类的进步或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也应被视为拥有自我能力之人。

研究印度的这些成功人士的生活,我们就能看到,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通过个人的首创精神、努力工作和雄心壮志,并通过克服许多社会障碍——诸如资金来源缺乏、种姓歧视、同行嫉妒、腐败等——取得成功的,只有极少数得益于当前的教育体系。今天的教育学家和教育规划师中的流行思维是:发展一个新的教育体系,该体系基于对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的全新理解,以及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该体系鼓舞、支持和促进自我能力、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开发自己内在的资源,内心变得自由,从而去应对不同的处境,创造新事物,更多地贡献社会,而非更多地从社会索取。这个自我能力教育的过程应当持续终生。

私我中心的自我能力

上述讨论的自我能力是私我中心(ego-centred)的自我能力,社会上有许许多多拥有这种自我能力的人。企业、行政部门、医院、研究所、政党等取得的许多成功就是拥有自我能力之人努力的结果。

然而,私我中心的自我能力有一些短处。成功就像醉人的酒,可使人变得自我本位。经由竞争取得的成功常常导致诸多精神压力与紧张,可导致身心疾病。再者,世俗的成功不会带来持久的满足,事实上,财富与成功常常制造空虚,或者无意义感、厌倦、焦虑、沮丧和其他所谓的生存论问题。

私我中心的焦虑全都出自同一个原因:自我异化。我们的真实本性,也就是我们的真我,既非身体也非心意,而是灵。我们所知的自我是假我或低级自我,由这一假我或私我所做的工作使人疏离真我。这种内部的自我异化正是我们在生活中犯下的大部分错误的原因,也是我们为自己和他人制造的问题的原因。

真我或阿特曼

灵,也就是真我,到底是什么?灵或真我的真实本性仅为古印度的圣人们所发现,而在其他国家,灵——也称为灵魂——被等同于心意(mind)。关于人的真我,古印度的圣人们有如下发现:

第一,真我(被称为阿特曼)不同于心意和私我。

第二,阿特曼具有纯意识的本性,它是私我的觉知。它还具有纯喜乐的本性(根据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观点,阿特曼也具有力量的本性)。

第三,阿特曼是遍及一切的无限意识(称为至上阿特曼、梵或至上大灵,普通人称之为自在天或神)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意味着人的真实本性是神。

第四,然而,由于无明(称为摩耶或无知),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神圣的真实本性。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以一句意义深远的格言做了总结:“每一个灵魂都具有潜在的神性。”斯瓦米吉的这一精练陈述有何现实意义?

谈到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注意,在印度,人们始终怀着某种既定的现实目的去追求哲学(不像在西方,哲学始终被视为一种理智追求)。在古印度,吠檀多哲学既适用于世俗生活,也适用于灵性生活。但在中世纪期间和之后,吠檀多哲学开始仅仅参与灵性生活和生活的终极目标——解脱(Mukti)。

在现代,正是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向我们表明,吠檀多的原理如何能够用来解决世俗生活中的问题,甚至包括社会经济问题。斯瓦米吉称之为“实用吠檀多”(Practical Vedanta)。吠檀多的现实用处是什么?阿特曼的学说如何能被应用于现实生活?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阐释了阿特曼的学说如何能被应用于现实生活——不仅为受过教育的富人所用,而且为没有受过教育的渔夫、鞋匠和其他穷人所用。在斯瓦米吉所表明的吠檀多的若干现实用处中,我们在此仅仅选择两个现实用处以供讨论:灵性自我能力和圣化生活。

灵性自我能力

我们前面谈到,虽然私我中心的生活可以走向成功,但它常常制造别的问题,比如紧张、焦虑、竞争、挫折、酗酒、缺乏平静与满足等。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表明,过上一种以阿特曼为中心的生活,我们就能避免这些问题,同时获得自我能力与成功。

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阿特曼超越心意和感官,普通人如何才能过上以阿特曼为中心的生活?答案是:即便一个人对阿特曼没有任何直接经验,但如果他深刻地确信他的灵魂深处有着一个神圣的中心,该中心是无穷无尽的内在力量之源,也就足矣。这种深刻的确信为人们注入自信、力量和勇气去肩负沉重的责任,计算风险,面对生活问题。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

要教会你自己,教会每一个人——真实本性是什么;要呼唤沉睡的灵魂,看着它如何醒来。当沉睡的灵魂醒来,并自觉地行动,力量会有,荣耀会有,善会有,纯净会有,一切卓越之物都会有。[6]

对内在的神圣中心——阿特曼——的信仰让人自尊、自制,过上一种有德而正直的生活,不屈服于虚伪、嫉妒、沮丧、邪恶、酗酒等,它们常与财富和世俗权力相连。在此,让我们回想英国著名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的话:

唯有自重、自知、自制,

人生方能走向至高之境。

对阿特曼或内在神圣中心的信仰也给予我们一种觉知——对一个脱离私我的寂静的内在空间的觉知,这让我们始终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让我们在喧嚣嘈杂、匆忙不安的工作领域,甚至在难堪的处境中保持内在的平静与平衡。这就是灵性自我能力的含义。

圣化生活

虽然我们的真实本性是阿特曼,但我们并不知晓,因为阿特曼被无知或无明遮蔽了。然而,通过恰当的知识(从胜任的古鲁那里获得),心意的净化和内在的训练,诸如冥想、祈祷等,我们可以逐渐移除无明的面纱,由此,内在的神性,即内在的阿特曼之光,逐渐显现。结果,属人意识转变成了神圣意识。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所称的“瑜伽”,正是内在神性的显现和属人意识的转变,这也是灵性生活的含义。

瑜伽或灵性生活并不局限于特定时间内的某些修习,比如仪式、冥想、祈祷等,而是整个生活的灵性化,就是逐渐把属人意识转变为神圣意识。通常的世俗生活是从动物生活提升到属人生活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人们常常失败,于是,他们表现得如同动物。灵性生活是从属人生活提升到神圣生活的斗争,方法是把属人意识转变为神圣意识。任何以阿特曼为中心的自觉活动都应被视为瑜伽或灵性生活,它净化心意,帮助我们显现我们的潜在神性,帮助我们把属人意识转变为神圣意识。在此意义上,教育——教和学——可以成为瑜伽,办公室或工厂的工作可以成为瑜伽,家务可以成为瑜伽,甚至连踢足球也可以成为瑜伽。每一项活动都可以成为一种灵性训练。对此,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

实际上,我的理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向人类宣扬他们的神性,宣扬如何让神性在生活的每一项活动中显现。(C. W. 7.501)

从这一整体的灵性视角来看,神圣与世俗的分别消失了。正如纳薇迪塔修女(Sister Nivedita)所言:

从今以后,神圣与世俗没有分别。劳动就是祈祷,征服就是弃绝,生活本身就是宗教,拥有和保持就如放弃和避开一样坚定不移。

把整个生活转变成不间断的瑜伽,圣化整个生活,这是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描绘的灵性生活理想。学生、教师、医生、工程师、企业行政主管、舞蹈家、艺术家、家庭主妇——人人皆能实现这一理想。

灵性革命:灵性与宗教的分离

今日世界,灵性理想或灵性生活不再仅仅针对苦行者和遁世者,也不再仅仅针对非常虔诚的人或信神的人。灵性如今正被视为人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灵性生活如今正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为了所有人而活。

我们在此需要提及当前人们的灵性兴趣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灵性与宗教分离。在许多世纪里,灵性与宗教不可分离。但在现代,诸多因素已经侵蚀了人们对传统宗教的信仰,然而,人们对生活的终极目标和终极意义的追寻依然如故。人对终极意义、平静与满足的这种追寻导致了所谓的“世俗灵性”的发展,它独立于宗教传统。如今,人们正把它描述为“灵性革命”。来自各行各业的无数人定期修习冥想、坐禅、内观、瑜伽和其他灵性技巧。

过去,在全世界的不同地方,出现过几次灵性运动。然而,它们局限于某些宗教团体或共同体,而且彼此差异很大。相反,当前的灵性运动是全球范围内的运动,囊括了属于不同宗教传统、文化、种族、社会阶层、行业的人。它已经产生了全球灵性和一个全球灵性共同体。这种统一性是由若干因素引起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创立。

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说,这一全球灵性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和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正是他们把灵性与宗教分离,并发展出全球灵性的主要学说。

当前,世俗灵性运动在西方更为流行。在印度,古老的宗教传统非常广泛,宗教被视为一种个人追求,没有多少制度性支持,所以,灵性与宗教的分离不是必要的。然而,既然印度宪法宣布这个国家是个世俗国家,那么宗教教育在教育机构中就是不允许的,因而,当前的世俗灵性运动——并不隶属于任何宗教教派——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和年轻人灵性价值观的机会。

直到晚近时代,科学与灵性一直是敌对的。但现在,科学与灵性的共同基础已被发现,那就是意识。意识现在是学术界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随着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哲学家,甚至量子物理学家参与有关意识的研究,意识已经变成跨学科的课题。

当前的全球灵性运动是一种全新的现象。它似乎代表着人类集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也许我们目前正在见证的是人类演化中的一个关键阶段。英国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在50多年前曾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适用于动物和植物,而在人类这里,进化则成了“心理-社会的”(psycho-social)。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认为,人类进化的下一阶段是灵性阶段。我们今天正处于新时代——灵性黄金时代——的黎明。

黄金时代在召唤当前的一代人。未来属于这一代的青年人。有意无意地,今天的青年人卷入了人类生活所有层面的一个大规模的转变过程,卷入了人类集体意识的一种整体转变。涉及这种整体转变,今日青年有两个需要:

第一,一个新的终身教育体系。

·它基于“学会做人”。

·它以人的潜能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它以爱和服务的普遍纽带把人类联合起来。

·它有助于把属人意识转变为神圣意识。

·它给予当前的知识社会以灵性定位。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启示为这样一个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基本指导方针。

第二,一位普世的导师,他同样充当着年轻人的普遍榜样。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人格满足这个需要。

让青年人响应斯瓦米吉振奋人心的召唤:

“起来!醒来!直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