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产业互联网:共享商业网络
宽带资本董事长、亚信董事长田溯宁在2014年3月的深圳IT领袖峰会上,比较明确地阐述了“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拥有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能力,互联网还将创造从改变消费者个体的行为到改变行业、政府乃至社会的新时代,即“产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等产业在未来20年都将被互联网化,而互联网化的新型产业将表现为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腾讯的三次组织架构转型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或产业互联网时代,最令人期待和充满想象力的莫过于腾讯的第三次组织架构转型。在第三次组织架构转型之前,腾讯的业务模式都以ToC的消费类工具软件为主,包括QQ、微信、支付、游戏等。2018年11月,腾讯成立20周年,腾讯对未来20年的判断是:整个社会将从消费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在这个大判断下,腾讯进行了第三次组织架构转型。
腾讯的第一次组织架构转型是在2005年升级为BU(Business Unit,事业部)制,腾讯由一家初创公司转向规模化的生态协同,单一的社交产品变成一站式生活平台;2012年的第二次组织架构转型是升级为BG(Business Group,事业群)制,确保了腾讯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升级,通过科技“连接一切”,在为亿万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建立起开放生态;2018年的第三次组织架构转型代表腾讯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的思考和进化。
2018年9月30日,腾讯官方发布的公告《腾讯启动战略升级: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引用了马化腾对腾讯第三次组织架构转型和战略升级的表述:“此次主动革新是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升级,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在上半场,腾讯通过连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下半场,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该公告也引用了时任腾讯总裁刘炽平的表述: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下半场的关键词,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产业升级,把消费者与产业对接起来将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产业价值。
然而,腾讯将走怎样的ToB演进路径?这在公布第三次组织架构转型时并没有明确说明,只有一句话:在互联网上半场,腾讯的使命是做好连接;而在下半场,腾讯的使命是成为各行各业最贴身的数字化助手。2018年11月1日,在腾讯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后的首个大会——2018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新成立的CSIG事业群负责人、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特别指出:产业互联网不仅是ToB、ToG的,归根结底也是ToC的;腾讯将利用服务C端用户的经验,帮助B端伙伴实现生产制造与消费服务的价值链打通,以独特的C2B方式连接智能产业、服务产业,也服务于人(见图1-3)。
图1-3 腾讯对于产业互联网的理解
对于腾讯来说,向ToB方向转型思考的是未来数字社会中的企业组织形态,包括数字企业的核心构成要素、企业活动的组织方式与流程、企业与员工和生态的关系、“去中心化”的沟通与协作模式等,以此来重新思考数字化的个人、企业与社会生产力,这其实是回归到了企业经营的本质。例如,如何把微信支付技术和模式输出给企业,让企业重构自己的财务与供应链金融流程等。在消费互联网时代“连接”人与人,相对简单;而在企业互联网或产业互联网时代,“连接”商业流程则相对复杂,需要回归到“生产力”这个本质上来重新思考。在这方面,微信小程序是个尝试,但仅仅是个开始。
就在2018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前一天,马化腾发表了《致合作伙伴公开信》,信中有如下表述:我们非常愿意成为各行各业最好的“数字化助手”,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帮助传统企业和公共服务机构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让每个产业都变身为智慧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而在谈到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腾讯合作伙伴开放战略目标时,马化腾表示:要做好“连接器”,为各行各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最丰富的“数字接口”;还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备的“数字工具”;同时更要做好“生态共建者”,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激发每个参与者进行数字创新,与各行各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数字生态共同体”。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则从整个社会层面重新思考如何用互联网来重构社会化商业模式,特别是通过互联网连接庞大的中小企业而形成虚拟化的“大企业”形态。例如,新零售在本质上就是把不同零售公司的线下门店、不同物流公司的线下运输能力等,用阿里巴巴的社会化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社会化零售模式。
产业互联网的由来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这一直以来都是个宽泛的概念。所谓产业互联网或企业互联网,是相对于消费互联网而言的,也就是互联网技术向传统企业和产业进行渗透,从而提升传统企业和产业组织的生产效率及生产力水平,甚至达到创新和实现颠覆性商业模式的目的。近年来,产业互联网更强调在互联网平台上跨组织、跨行业、跨领域的集成和共享资源、重组流程、形成生态圈及扩大服务范围。简单理解,消费互联网是共享消费者和消费品与消费服务的网络,产业(企业)互联网是共享企业和企业级产品及企业级服务的网络。
2015年被视为中国的SaaS产业互联网元年,也就是基于SaaS的产业互联网模式。SaaS是从美国引进的软件即服务的理念,创立于1999年年底的Salesforce被视为产业(企业)互联网鼻祖。早在1996年,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ioff就已经在Oracle工作了10年并成了高级副总裁,在10年之痒的时候,Marc Benioff开始寻找职业的方向,并形成了今天SaaS的概念,也就是让用户通过互联网订购软件和通过互联网使用软件的方式,而不是当时主流的用CD购买和安装软件的方式。
1999年3月8日,3个程序员在Marc Benioff租的一个一室一厅公寓里,开始为Salesforce.com编写最初的代码。2000年,Salesforce推出了第一款CRM(客户关系管理)SaaS产品;2003年,Salesforce.com提供了API服务,希望用户或开发者能够通过API开发应用程序,从而打通Salesforce.com与其他互联网平台的信息通道;2004年,Salesforce上市成为一家市值10亿美元的公司;2005年,Salesforce.com创建了企业应用交易市场AppExchange,这非常类似苹果应用商店,美国《商业周刊》称之为“企业级软件的eBay”,AppExchange的成功让Salesforce.com从提供在线CRM工具,发展到企业级SaaS的平台;2006年,Salesforce.com进一步开放了核心代码,推出了世界上首个云计算编程语言Apex,让用户和开发者能够基于Salesforce.com的平台开发新的应用,这也是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的早期形式;2014年的Salesforce.com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CRM平台,2014年年初,其每天处理15亿次交易。
2008年,就有16万名开发者加入了Salesforce.com的开发大军。在当年,AppExchange提供了超过800个基于Salesforce.com平台的企业级软件。2014年,AppExchange则拥有超过2000个企业级软件。这些软件极大扩展了CRM功能,形成了庞大的企业软件生态系统。2015年,Salesforce.com已经拥有超过10万个企业用户。而根据2009年的数据,当时Salesforce.com有67900个企业用户,背后仅用1000台服务器就满足了这近7万个企业用户的需求,强大的技术实力是Salesforce.com成功的关键。
2015年,Salesforce旗下有CRM SaaS云平台Salesforce.com、企业软件PaaS开发平台Force.com、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Salesforce1 Platform、企业级软件和应用交易市场AppExchange、市场营销云Market Cloud、销售支持云Service Cloud、中小企业云Desk.com、社区云Community Cloud、企业社交网络Chatter、分析云Analytics Cloud等多条产品线。
2018年,成立近20年的Salesforce实现大幅盈利,其主要产品和商业模式以CRM SaaS云为主要营收来源、以PaaS平台云为主要技术支撑;平台云的营收从2016年开始稳步上升,2019年更大幅从2018年的28.54亿美元升至44.73亿美元。2020年年初,盛传Google将以2500亿美元估值收购Salesforce,直逼AWS业务的估值;2020年8月,Salesforce的股价从2015年的70美元左右攀升至2020年8月的270多美元,不仅股价增加了近3倍,而且市值也超过了传统企业级软件巨头Oracle。
从2004年上市的10亿美元市值到2015年的超过500亿美元市值,Salesforce的市值在10年间翻了50倍(见图1-4)。在Salesforce的激励下,2015年在中国市场掀起了一波企业级SaaS的创业潮,很多创业者开始投身企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领域。
图1-4 Salesforce近年的市值变化
为什么向美国学习SaaS模式
成立于2000年左右的Salesforce开创了全球企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但Salesforce并不是当时美国市场唯一的企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创业公司。以Salesforce为代表的美国新一代企业服务公司创立时间集中在2000—2010年,而且其中绝大多数为SaaS公司。Square、Veeva、Zendesk、Elastic Search、New Relic、Pivotal、Docusign、Twilio、WhatsApp等,包括2006年发布的第一代AWS云服务、2008年发布的第一代Microsoft Azure服务、2011年成立的Zoom等,这些公司后来都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并在2018年之后大放异彩。
2015年,中国市场掀起一波SaaS/企业服务/产业互联网创业潮,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就是消费互联网流量突破50%后一直到80%的饱和区间,互联网流量开始转向企业和产业领域。美国网民数量虽然远远没有中国网民数量多,但美国在2000年左右开始突破50%的消费互联网渗透率、2006年突破70%的渗透率、2010年进一步突破80%的渗透率,也就是说美国从2000年开始互联网流量就流向企业和产业,也因此出现了以Salesforce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服务SaaS实践。
从2015年到2019年,美国纯SaaS企业服务公司及向云转型成功的美国传统软件企业,都获得了财务和估值的双重提升,股票涨幅也大幅超越了行业基准。这批新一代的企业服务公司数量众多,遍布各个细分领域,丝毫不逊色于以Facebook、Amazon、Apple、Netflix、Google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发布的2019年互联网趋势报告“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领导者”30强中,Microsoft、Adobe、Salesforce、ServiceNow、Workday、Shopify、Square这7家企业互联网公司都来自北美,此外还有11家美国消费互联网公司上榜;而中国只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小米、网易、美团点评7家互联网公司上榜,在上榜的7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中,除美团点评外,其余的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企业级服务业务,除这7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和小巨头外,尚无来自中国的SaaS企业服务创业公司上榜。
产业互联网的几种模式
从2015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互联网的后流量时代、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企业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运营转型、宏观经济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种种趋势叠加导致产业互联网成为下一波热点。
但中国市场的情况不同于美国市场,从美国发起的SaaS企业软件服务模式并不能直接照搬到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管理成熟度和IT应用成熟度也不同于美国企业。例如,美国企业的IT渗透率已经超过80%,因此美国的SaaS、IaaS等“as a Service”(即服务)模式在更大程度上是把已有的企业IT资产转移至第三方公有云(也称公共云)服务商,再通过互联网反向租赁软件服务,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中国市场,除金融、电信、电力等行业的IT渗透率较高外,其他行业的IT渗透率都较低,因此中国市场的SaaS出现了不同于美国市场的形态。
• B2B电商:以找煤炭网、找塑料网、农产品集购网、中国化学品交易网等为代表,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促进企业采购和大宗商品交易。
• 供应链金融与B2B交易:依托B2B电商平台的数据,为产业上下游参与公司提供企业金融服务,包括应收、应付、存货等环节的融资服务等。
• 科技类SaaS软件服务:类似美国SaaS公司,提供数据分析、数据处理、CRM、HR、营销、销售等通用型企业级技术和流程软件云服务,进而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 业务类SaaS软件服务:面向零售、教育、地产、医疗、交通、旅游、农业、公共服务等行业提供适应中国市场的SaaS业务软件。
• 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工业和制造领域的第三方数字生态平台,即提供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业务SaaS软件,也提供大数据、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纯技术类开发和软件服务,还提供包括金融服务、电商等在内的新形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