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感的形成:“我”是自己的主人
随着婴儿逐渐成长为儿童,他们发现自己能够控制身体,还能够做出各种动作去探索外在世界,此时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意愿,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这就是自主感。
自主感不仅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弱小,想早点把自己“变成”大人的一种渴望,也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时普遍具有的内在力量。养育者应当顺应自主感,鼓励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应过度保护他们,限制他们的正常发展。
环境心理学家罗杰·哈特曾经到一个英国小镇做考察。在那里,他用两年时间观察了86个孩子的日常活动。
在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被父母鼓励去探索外在环境,而孩子们也以此为乐。每当发现了一个小树洞,或是用石头和树叶搭出小房子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特别兴奋,会像献宝似的把自己的发现展示给父母,而父母的夸奖会让他们感到非常自豪。
而另外一些孩子却没有这种探索的机会,他们的父母总是有一些过度的担心,害怕他们会受伤、会走丢,所以将他们严格地保护在家里,活动空间最大也不会超出自家的后院。每天父母对他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不要这么做,太危险了!”“快把那东西放下,别伤着自己!”
多年以后,哈特再次来到这个小镇,却找不到当年那些主动探索环境的孩子了,因为他们早已走出了小镇,前往更加广阔的天地寻找梦想。而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大多还留在镇上,他们没有冒险和探索的欲望,也缺乏自主意识、独立精神,平时做什么决定,都还会习惯性地找父母寻求意见。从生理上看,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可在心理上,后者却像是没长大的孩子,需要依附于父母才能生活。
哈特的考察让我们看到了自主感缺失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宠溺,生怕孩子会受到伤害、遇到困难,于是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的机会,不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必然会影响其自主感和自我效能的正常发展。
更糟糕的是,孩子缺乏足够的锻炼,对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缺乏信心,将来在学校、职场都可能遇到更大的压力和挑战,造成更多的心理问题。
因此,在自主感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应当学会放手,尽量满足孩子渴望独立的意愿。
1.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
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锻炼自主感的机会,如鼓励他们自己吃饭、穿衣、收拾玩具,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做一些选择,使他们变得更有主见。另外,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外出游玩,去见识新鲜的人和事,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
2.在孩子任性时不要急于责骂。
2岁以后,孩子可能会变得有些任性,动不动就说“我自己来”。父母要求他做某事的时候,他还会用“我不”来表达自我意愿,展示自己的“控制力”。对此父母要给予理解,切不可责骂孩子,或是生硬地干涉他们的自主行动,以免破坏他们的自主感,甚至让他们产生羞耻感、内疚感和自我怀疑心理,而这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3.给孩子必要但不过度的协助。
孩子体格弱小、能力有限,虽然有较强的自主意愿,但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此时父母可以给予适度的指导和帮助,但这种帮助不应是大包大揽、完全代劳。父母可以先观察孩子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哪方面的协助,再选择适当的时机给予点到为止的“支援”,才不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
总之,自主感的形成对培养孩子独立、坚强、有毅力的良好个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步入学龄期、开始校园生活后,这些品质也会让他们深深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