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的88堂心理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学龄期:跨越自卑与无助,用勤奋改变现状

进入学龄期后,孩子的世界从家庭延伸到了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也从自由玩耍过渡到了学玩结合。慢慢地,孩子会发现学习成绩是十分重要的,优秀的成绩可以让他赢得更多的称赞,这会让他感到非常愉快,也会促使他变得更加勤奋,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

但那些在学业上屡屡受挫的孩子,则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特别是在父母、老师的批评、训斥下,他们更会感到羞耻、内疚,会产生很强的心理压力,还有可能出现“习得性无助”问题。“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他做过这样一组经典的实验。

在实验A中,塞利格曼将一条狗关进装有电击设备的笼子里,又准备了一个随时作响的蜂鸣器。只要蜂鸣器一响,狗就会遭到电击。

最初,狗感受到电击的痛苦,会拼命挣扎,想要逃离笼子。可是经过多次尝试后,它发现自己是在白费力气。于是它放弃了挣扎,趴在地上颤抖、哀号着,无助地等待着下一次痛苦的袭来。

在实验B中,塞利格曼将这只狗转移到了另一只笼子里。新笼子分为两半,用低矮的挡板隔开,狗所在的这一边有电击设备,另一边则没有。此时,狗只要跳过挡板,来到“安全地带”,就不会再遭到电击。可它却连试都没试,就绝望地趴下了……

塞利格曼将狗的这种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在遭遇重复的失败或惩罚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及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孩子在多次努力后仍看不到明显的成绩提升,而父母、老师又总是用打击、批评的方式激发他的学习欲望,他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想法。以后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倾向于选择放弃,对自身存在的缺点也会听之任之、不思改进。更糟糕的是,“习得性无助”还会引发强烈的焦虑、绝望、抑郁情绪,可导致心理疾病。

为了帮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孩子全面认知自我,提升自尊。

学龄期的孩子已经能够认知自我,对自己做出一些评价,但这种评价往往不够准确和全面。比如,他们会单单从学习成绩出发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或“差劲的”,此时父母就应当指导他们从更多的角度评价自己,如从社交能力、体育能力、处事能力、性格特质等方面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提升自尊心、自信心,从而帮助孩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其他事情。

2.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评价。

学龄期的孩子在认识自己时,会经常性地参照父母、老师、同学给出的评价。如果这些评价是正面的,就会让他们受到积极的影响,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乐观;相反,若是父母或其他人总是揪着他们的缺点不放,却看不到他们的优点,他们就会陷入自我否定中,会变得更加自卑、消沉。所以父母应当学会正面评价孩子,不要总是打击、贬低他们。

3.培养孩子的勤奋感。

有“习得性无助”问题的孩子会认为勤奋是没有意义的,对此父母应当及时帮他们改变观念,使他们重新认识勤奋的意义:勤奋不仅能够提升分数,还能让人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为了更好地鼓励孩子,家长可以帮他们设定一些容易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让他们看到自己正在一点一点地进步,从而摆脱无助感,提升勤奋感。

除此以外,父母还要指导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要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各种外部因素也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一时的成绩不理想并不代表永远失败,只要不放弃希望,未来就还是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