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的88堂心理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我同一性:解读青春期的密码

青春期是儿童成长为青少年,并逐渐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会越来越多地思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想要更好地了解“我是谁”“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该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能力、动力以及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自我形象,这就是自我同一性。

不过,由于青少年各自的成长经历、人格特质不同,在自我同一性形成时也会出现很多差异。心理学家詹姆斯·玛西亚就将自我同一性分成了四类发展状态。

1.同一性达成。

这类青少年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能够适应现有环境,也有比较明确的未来目标,对学习、生活都能够热情地投入,表现出了较强的成就动机和发展潜力。他们可以被称为“同一性达成者”,这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最佳状态。

2.同一性延缓(也叫延期偿付)。

这类青少年积极地尝试探索自我,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因而会出现自我怀疑、焦虑、冲动之类的心理问题,并有可能用叛逆的言行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心理学家认为,此时的叛逆并不是坏事,而是一种曲折的探索过程,在走过混乱之后,这类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建立自我同一性。

3.同一性早闭。

这类青少年因为对父母或其他长辈依赖性过强,导致自己缺乏主见,没有主动探索同一性的欲望,常常会被动接受他人给予的东西,并向着他人期望的方向成长,使得自我意象过早固定化。在生活中,这类青少年往往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但是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更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

4.同一性分散。

这类青少年还没有仔细思考过同一性问题,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未来在他们眼中是一片混沌的,而这会让他们感到非常迷茫。有时他们会用冷漠、逃避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所以在人际交往上更容易出现障碍。

上述这四种状态背后,都藏着家庭关系的影子。比如,处于同一性分散状态的青少年,其父母在对待子女时常常表现得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还会轻易否定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善于沟通、交流。

处于同一性早闭状态的青少年和父母的关系往往过于亲密,习惯于依附父母;而父母常具有较强的操纵意识,不喜欢孩子表达不同的观点,这也会让孩子变得胆怯、退缩,缺乏直面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勇气。

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和同一性达成状态的青少年,其父母往往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允许孩子进行自由的探索,还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并会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

由此可见,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应当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可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父母经常采用人身攻击、情感勒索、引发内疚等心理控制的方式,迫使孩子屈从于自己的要求,这种做法很容易引发孩子的消极情绪,让孩子失去探索自身和世界的动力,逐渐向着同一性分散和同一性早闭的方向发展。在迈入成年早期后,他们也无法顺利地适应社会,体验不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因此,父母一定要避免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心理控制,要注意采用宽松、开明的态度对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推动他们顺利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