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内心的冲突和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潜能的开发

天赋,俗称“老天爷赏饭吃”。这个词总是被形容得玄之又玄,仿佛是一种被写进基因里的东西。很多名人确实属于天赋异禀的类型,莫扎特、达·芬奇、顾城等,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在某方面显示出了异于常人的优势。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似乎是只属于拥有天赋的幸运儿的礼物,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只是有多少、是哪方面的天赋则因人而异。

一个人最容易被发现在哪方面有天赋的时期是他的童年阶段,这个阶段是人一生中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只需要看这个孩子主动去选择什么,就能够知道他对什么有着天然的兴趣。都是学弹钢琴,有些孩子每天练几个小时琴都不会觉得累,这也是天赋的一种表现,喜欢才愿意去学,而另外一些孩子坐都坐不住。有不少人小时候学了几样才艺,长大之后却都荒废了,能否坚持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学习这项技能是否真的有兴趣。对成年人来说,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很简单,问自己两个问题就好。

第一个问题:工作之余我最想做的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如果现在我的银行账户里有满足所有开销的金额,除了花钱,什么事是我最想做的?

两个问题的最终答案里重叠的部分,就是你的兴趣所在。无论是喜欢音乐、绘画、写作、健身还是打游戏,想要精通,都需要付出很多,才能换取一点点进步。比如唱歌这件事,有些人学着学着会觉得很枯燥,很累,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困难,所以他们放弃了。有些人选择继续坚持也很努力,可是不管怎么练还是五音不全。这两种情况都代表他们的天赋不在这方面。这时候,多开发一些别的兴趣更有利于发掘自己的天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其实,我们喜欢做什么是和自身的人格特质相匹配的。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在他的著作《选择一个职业》中首次提出“每种人格模式都有和它相匹配的职业模式”。50年后,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了“职业兴趣理论”,他将人格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现实型:做事勤恳认真,但不擅长社交。

研究型:思考能力强,肯钻研。

艺术型:相较其他类型更理想化,创造力强。

社会型:性格外向,喜爱社交,热衷于与他人对话。

企业型:以金钱为标准,目的性强,风险偏好高。

常规型:更喜欢由他人给自己布置任务,不爱做主,行事保守。

根据霍兰德的理论,人如果从事和自己人格类型相匹配的职业,在工作时的热情度和积极度都会大幅提升。以销售这个职业为例,社会型的人从事该职业自然如鱼得水,如果把现实型的人放在这样的岗位,他会很吃力,工作效率也会降低。最理想的工作就是“你喜欢的,你擅长的,能够创造价值”这三者的结合体,能够把爱好和事业结合是最幸福的事情之一。人的一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会花在工作上,如果工作是你热爱的,你会天然保持着一种对工作的期待感,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要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每个工作都有每个工作的难点和缺点,足够热爱这个工作会让你不至于把困难当成负担,在工作中充满动力和激情,有足够的毅力去不断突破,即使有时候觉得身体很累,可心里终究是快乐的。但是有人会认为爱好是爱好,事业是事业,如果把两者结合会让人彻底厌恶这个爱好。出现这种情况代表着这件事并不是他真正热爱的,真正热爱的事是无论能不能赚钱,你都会尽可能挤时间去做,在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也仍旧热情不减。

归根结底,寻找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的过程是认识自己、认识工作,再把两者合理配对的过程。根据帕森斯的职业选择模式,“认识自己”分为人格特质、价值、兴趣、能力四部分,“认识工作”则分为职业资讯类别、职业分类、特定职业所需的特质三部分,两者结合,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理论上最适合你的工作。但是有爱好的人很多,能把爱好和事业结合起来的却很少,根本原因在于能力二字。爱好代表着业余,事业代表着专业,而能力是架在两者之间的桥梁。想要成功地把两者结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专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有很长一段时间收入会很低,也不容易得到身边人的理解,这种无形的压力很容易击垮一个人的内心。和人格特质匹配的工作会让你在这条路上变得更坚定,因为这份工作能够让你的心理感受保持在最舒适的范围,与此同时,能够心甘情愿去为之付出,并且不被旁人的言语左右。早年,心理学家在实验过程中就发现,即使没有额外奖励,很多动物也会重复某些动作,于是提出了“内在激励”的概念,人类也会因为内心热爱某个工作而自发地设定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就感形成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会让人在工作上更投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即便它暂时被掩盖了,也还在你的灵魂里。只是找到它需要你多花一些时间,有时候还需要走上一段弯路,正因为可贵,才需要你费力去寻找。和你的天赋相遇的那天,你会发现自己有无限的潜能等待开发,这是上天给你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