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真谛
太极拳,(1)是以太极阴阳哲学为背景的内家拳。因此,练用太极拳必先体会身内身外的“太极”浑圆之气,然后通过这个方法把身上的“太极”均整之神气运行起来。所以,太极拳宗师拿身上的“太极”来练拳,无论练什么招式,都是太极拳。如何才能获得“太极”?只有通过站桩,从自己的身体上慢慢体会得来。如果身上没有“太极”浑圆之神意,就算完整地打出招式,无论是老架、新架、七十几式、一百多式,都不过是练习套路拳架,称不上真正的太极拳。今人多未洞察太极之理,易陷于招式、派别上的争对错、明正宗,殊不知是舍根本而求枝末,于太极真谛皆不能揳入。
太极拳,练时自身只是一半,这一半是完整的;对应的时候,另一半在身外;合起来,又是完整的。有人练习健身术,把自身太极练完整了,不愿出来,不能出来。如果他想用,就不能只在自身一半上寻求变化。必须出来,也只有出来,点才不丢不顶。这个点不动,再跟你变化就有结果了。这个结果就是我顺人背。如果不是这样,他的发力就只能用动作,一用动作,就是动中求动,多余了。而太极是一搭手,这里不变,我就能发力。你变化,我这里也不动,是静止的,静止和静止移动,你把我引不走,我还能发力打你。太极阴阳变化,虚实相济,一搭手,我这个点就是最虚的地方,并且不停地把你的实引到这里来,我这所有的实就过你最虚的地方,这是太极,所以不是自身在这里阴阳变化。但要知道,太极的虚不是没有,虚是松、通、空,把身体杂质去掉,就像杯子腾空了,杯子自身很结实,才能引取对方的实往里装,等把你的实都装空了,我的实就反扑到你最虚的地方去,你就挡不住了。
太极拳每一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虚实宜分清楚,(2)把这几句做到了,就是好的太极拳,必须符合太极理论的拳才叫太极拳。跟《太极拳论》没关系,只是他自己心目中的太极拳,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要分阴阳、合太极,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你一动就分清虚实,你不动就跟对方合上了,合上了对方就出去了。一动一静互为根用,动就是静,静就是动,互相一变,对方就完了,立马见分晓,这是太极拳,也是大成拳,也是形意拳,这就是中国拳学。《拳论》说“手快手慢皆非似”,(3)都不是这个东西。它不是研究你有多大力,有多快,而是身体比较轻,尤须贯穿,虚实宜分得清,研究的是这个东西。一些人研究拳术,在那里测试力度多大、角度变换之类,这不是拳术的根本。它像流水一样,水要流过去,它需要考虑吗?它随高就低,随曲就伸,不需要考虑。不用研究怎么个流法,有缝就进去了。你摸到人,手的感知就知道手往哪儿走。你摁住我,我用劲肯定过不去,为什么过不去?这是顶劲,堵死的方向,除了这堵死的方向,所有的地方都是有缝隙的,它自然顺着缝隙就过去了。招法是固定的,非得迎着堵死的方向往里走,那不是有问题吗?我过去了,让你失去重心,你就完了。我不是跟你较劲,但大多数人都在较劲,他不知道自己是在较劲,他不知道自己未谙此理,这是最可怕的。理解了做不到,他自己心里是清晰的,而不理解就麻烦了,会永远做不到,偶尔做对了也感觉不到。现在很清晰的人不多,他练多了身体也灵了,也能找到点感觉,但不知道是咋回事,这种人还是有的;他局部有些地方也能打开,但他是稀里糊涂办成了这件事,其中的原因别人比他本人还糊涂。
(1) 太极拳是以太极理论为指导,以自身阴阳虚实、松紧变化为主要方法,与身外阴阳相济的拳学。太极拳吸引了大批有文化、有社会地位的人加入习拳行列。
(2) 见《太极拳经》。
(3) 《太极拳经歌诀》:其四,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