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消费位居世界前列。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蔬菜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二分之一,肉类和鱼类产量也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9)。国家统计局及相关数据发布中心的数据资料显示,2019年,中国生鲜农产品(蔬果、肉类、水产品、禽蛋等)市场交易规模超过2万亿元,冷链物流仓储规模超过6 000万吨(智研咨询集团等,2018)。如图1.1和图1.2所示,2013—2019年冷链物流仓储规模同生鲜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连年攀升。随着中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连接供需的库存环节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凸显。
图1.1 2013—2019年中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
图1.2 2013—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仓储规模
中国生鲜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及库存等供应链运作环节损耗率高达25%~3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5%左右的损耗率,美国甚至低至1%~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根据《经济参考》的报道,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由于库存和运输等能力与实际需求的巨大差距,中国生鲜农产品的产后损失相当严重:每年马铃薯产后损失约为1 600万吨,水果产后损失约为1 400万吨,蔬菜产后损失约为1亿吨。蔬菜和水果采摘后由于腐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 000亿元,农产品的产后损失总值每年超过3 000亿元,这相当于中国国内1.5亿亩(1亩≈666.67平方米)耕地的投入和产出总值(王宇和王文静,2016)。这些损失直接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现阶段,“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是关系国富民强,关乎整个国民素质提升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2004—202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锁定“三农”问题,2018年制定乡村振兴计划时间表,对“三农”问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针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高损耗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地方政府如上海市于2013年发布《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发展规划(2013—2020年)》;各大部委也相继发文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发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商务部会同农业部等13部门于2014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各类生鲜农产品的标准和规范等。尽管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与相关部门及行业的重视和建设下,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在冷链物流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总体能力仍然有待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技术的推广相对滞后,且专业化程度较低,整个生鲜农产品物流领域的资源整合度也不高,尤其是很多生鲜农产品经营企业在供应链流通渠道中依旧采取粗放型的库存方式,这不仅直接导致巨大的库存损耗,还对供应链上下游造成影响,使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损耗过大、成本过高的突出问题一直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减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损耗是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库存损耗则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损耗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因素。因此,优化生鲜农产品的库存是至关重要的,对生鲜农产品的库存决策进行科学、有效的优化,不仅能够减少损耗,增加企业利润,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