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扬州:明清商业之都的沉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名字和地方

扬州是一个内陆城市。尽管位于濒临海洋的江苏省,但它距离最近的沿海城镇还有100多英里,距离最近的海港上海则更远。它与海洋的距离并非一直如此遥远:扬州东边60英里就是泰州,该地最初叫作“海陵”,即海边的丘陵之意。几个世纪以来大海后退,留下一大片滩涂,使扬州与海岸的距离更远。海洋中出产海盐,这是帝制晚期扬州财富的基础,但除此之外,海洋对扬州人的生活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他们生活在一个江河、湖泊和运河的世界,在19世纪中叶以前,那里挤满了来来往往的船只。1793年11月,马戛尔尼使团沿着大运河顺流而下,吧龙(John Barrow)在扬州停泊时看到“至少有上千艘各种各样的船只”。1

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称,“扬州”一词的含义并非不言自明。“扬”字意为“巨大”或“辽阔”,“州”字意为“地区”“省”或“国家”。在古代,这个名称指的是长江以南的一片辽阔区域,而不只是正在萌芽并且日后会将其包容在内的那个政治社会的中心。因而故事始于数千年以前,中国文明开始在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平原上兴起,并从肥沃的核心地区逐渐向东、西、南方扩散。随着“天下”版图的扩展,领土的标志也发生了变化。曾经显得很遥远的长江变得近在咫尺,其背后的“江南”地区,也变成了“佳丽地”。2

长江与黄河之间是淮河。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区,流经现在的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然后注入大海。泗河将淮河与黄河下游地区连在一起3,但淮河与长江之间没有这样的水道。相反,来自扬州的船只“沿于江海,达于淮泗”。4对于很早以前的水路交通而言,沿海线路是南方和北方之间唯一的通道。扬州的设置即取决于这一事实。南方那个遥远的省级行政区“扬州”,后来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但这样一座城市要到很久以后才出现。一开始只有粗糙的城墙,用来保护驻扎在山丘顶部的一些士兵。这是公元前486年的事,当时相互敌对的吴国和齐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战争。南方的吴王夫差(约前495—前473在位)率领自己的人马向北渡过了长江,到处寻找一个适合作为城堡的地点。5

现在的扬州市东边是一片平坦之地,西北边却有一系列低矮的小山。夫差的人马在一块高地顶部筑起了城墙,从那里可以纵览下面的平原,后来这个地方被称为“蜀冈”。他们在东边开始了中国最著名的工程——开挖运河。它把长江与淮河联系起来,这无疑是为了便于把军队和给养运往吴国前线。6夫差输掉了这场战争,却在扬州的历史上为自己留下了名声。他所修筑的城堡在他败退之后显然被废弃了,不过留下了今日扬州市的起源。7

这座城堡被称为邗城,开凿的水道被称为邗沟。在这段早期历史及此后大约三个世纪中,几乎没有任何人工创造物得到了恢复。在这几个世纪里,中国变成了一个不同的地方。相互争战的各个国家已经被“焊接”成一个帝国,先是经历了秦朝(前221—前206)的短暂统治,然后是一个统治期更长的汉朝(前206—220)。公元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把东南部的吴国作为封地交给自己的侄子刘濞。吴国覆盖了古称“扬州”的许多地区。吴王刘濞在邗城之地修建了自己的国都,并且称之为广陵,意为“开阔的山丘”。8城墙长约14里半(约6千米),围起了一块较大的区域,足以容纳小块的耕地,以及居住区、军营和市场。9

汉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在此期间开凿了来往广陵的运河,筑起了堤防,栽上了桑树,并从大海中提取出海盐。大多数治水之举,包括江淮运河的改道,都发生在东汉期间(公元25—220),这让我们想到生齿日盛,拓殖扩展,还有灌溉和运输需要的与日俱增。10直至东汉结束,广陵依然是一个边陲之镇,依然是南北交汇之处,不过这种交会在那时更加频繁,这座城市在政治地理上的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从那时开始,在从长江到淮河的运河边一直会有一座城市。11

汉朝之后是一个很长的分裂阶段。广陵的战略意义——这在几个世纪之前夫差修筑其城堡之时即已预见到——得到了反复的证明。敌对各国争战期间,这座城市屡次遭到洗劫。5世纪末,诗人鲍照(约414—466)用诗文反映了这座城市在汉末遭到的破坏,不过这些诗句也适用于他自己那个时代的情况,其标志就是451年和459年的广陵城陷事件:

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12

鲍照的诗题为《芜城赋》,广陵因而也被称为“芜城”,即荒芜或者“长满荒草”之城。这一别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座城市的命运之短暂。

直到隋朝(581—618)重新统一为止,这座城市都没有完全复苏。589年,隋朝太子杨广(他在历史上更为人知的名称是隋炀帝)驻于广陵,负责管理南方这个辽阔的省级行政区——扬州。他重新恢复了这个地方,建造了一个繁华的大城市。他称之为“江都”,或者说是“江边的大都市”。13好几个世纪里,这个名字既指一座城市,又指与该城紧邻的那个行政区域,但其最著名之处依然与隋朝昙花一现的荣耀相连。隋朝建立还不到三十年,叛乱就导致了它的灭亡,此时炀帝的逃亡之所正是江都。他在618年被谋杀,葬于现在的扬州城不远之处。一千多年以后,石涛将他的墓地画进了一幅秋景当中,以此缅怀一个朝代的逝去。14

在隋朝江都城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座唐朝(618—907)城市:它位于平原而非山丘之上。从名字和行政地位的多次改变来看,它的成长最初并不稳定。朝代的更替通常带来地名的变换,这不仅是因为行政层级和疆域发生了改变,也是因为名字的改变意味着国家贴上了新朝代的标签。隋代江都城曾经是一个在行政方面相当重要的城市,下辖长江南北的十六个县,即现今江苏和安徽两省的范围。15其重要性在唐初得到了重申,624年该城成为一个都督府的驻地。此时它获得了“扬州”这一名字,尽管其治所依然是“江都”。16

这并不是该城的最后一次更名——“广陵”这个名字在8世纪中叶一度被重新起用。但这座城市正是以“扬州”为名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并且这个名字实际上延续了下来。诗人们将它刻入文集当中,这对于创造和维系某种历史传统而言至关重要。8世纪,李白(701—762)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689—740),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17,使它名垂千古。

有唐一代,扬州一直很繁荣。用薛爱华(E. H. Schafer)的话来说,它是“8世纪中国的宝石……是一座熙熙攘攘的中产阶级城市,金钱在那里轻松地流动……是一座穿着考究的城市,一座随时可以获得最好的娱乐的城市”。18它的繁华得益于南北交通的增长。7世纪和8世纪初,从南方到都城长安的商船数量增多,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内陆水道系统也得到了扩张。19扬州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从交通的改良中获益,并且获得了商业强于农业的名声。20它成了一个地区间乃至国际贸易的中心,吸引了来自亚洲腹地和西部的大量商人。21安史之乱(755—763)爆发后,它成为淮南节度使的驻地、新建立的政府盐业专卖体制的行政中心。22由于士兵、难民和盐商的流入,城市人口逐渐膨胀。23

这种经济、官僚政治和战略功能的混合,意味着扬州依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城市,直到黄巢起义(874—884)为止,随后扬州降身为争战双方手里的一枚棋子。24城墙及城内的许多地方,可能在957年南唐躲避后周军队时遭到了摧毁。25南唐末代皇帝李煜(937—978)用如下诗文来凭吊这座城市的毁灭,这不禁让人想起五个世纪以前鲍照的赋: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26

10—18世纪扬州城墙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这座城市后来的兴衰命运。北宋时期(960—1127),沈括谈到了扬州以往“最有富盛”。他从唐代扬州城墙的庞大规模中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唐代的扬州城墙“南北十五里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是广陵城墙的三倍还多。27相比之下,修筑于后周(951—960)期间的城墙,所环绕的仅仅是唐代扬州城的东南一角。北宋期间没有任何修筑城墙之举,与此相应的是这一时期扬州城地位的下降。28但在南宋期间(1127—1279),都城位于长江以南,而不是长江以北,扬州成为保护朝廷的堡垒,又增加了两道围墙。一道是为了保护蜀冈上的要塞,另一道围墙更小,是为了将要塞与主城连接起来,这样总体城区范围得到扩大。1276年8月,蒙古人花了很大力气才攻下这座具有复杂三城结构的城。这个悲壮的围城故事说,城里不断有人饿死,南宋守将李庭芝(1219—1276)登上城墙向敌人宣告:“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29

蒙古人在宋朝的各座城池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因而对于修筑城墙并不怎么热心。30他们可能悄悄地拆毁了扬州周边的城墙。元朝(1271—1368)的防卫不是依靠城堡,而是依靠大量骑兵的运用,这在江淮地区尤其如此。31《马可·波罗游记》中言之凿凿地说:“人们以贸易和制造为生,因为武士和重装骑兵的大量甲胄都是在那里生产的。大量军队奉可汗的命令驻扎在该城及其附近地区。”32但在1357年,朱元璋(1328—1398)的势力占领了扬州,他后来成为明朝(1368—1644)开国皇帝。此时朱元璋正在与另一支势力张士诚(1321—1367)作战,于是让自己的人马修筑了一道城墙以防御张士诚的军队。33由此发展起了吧龙在1793年所看到的那座方形城市,它为一条河道和城墙所环绕,“很古老,上面覆盖着苔藓”,尽管其年代相对较晚。341557年修筑了第二道城墙,以保护那些居住在旧城以外者。35

有明一代,扬州成为一座府城,管辖着长江以北的十个县,并且经历了最后一次更名,被称为“维扬府”。这个名字与“扬州”有着语源学关系,其出处为《尚书》中的一句话:“淮海维扬州。”这句话似乎可以解释为“淮河与大海之间只有扬州”,尽管“维”字的意思在这里还不确定。36民间仍在使用“扬州”这一名字,“维扬”则成为明代以后诗文中的用法。37该城在宋代的名字“江都”依然作为它的本县的名字而保留下来。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