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期
孩子在开始适应学校的阶段,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表现。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学校每天都在号召孩子学习很多新东西,这可能会使他表现出一些你之前从未见过的行为举止。有时,一个在家里是话痨的孩子到了学校却会变得异常安静。另一个孩子可能在操场上喜欢找小伙伴一起玩,但在教室里却更青睐老师的陪伴。一个愿意和家长一起尝试新事物的孩子,可能会在和老师尝试新事物时变得犹豫不决。孩子的这些反差可能会持续下去,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起变化。对此,你不必担心,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在学校里过得不自在。这只不过是他正在经历自我发现,探索着当离开你身边、离开家时,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
这个年龄的孩子上学的适应期通常会持续2~3周。在这个阶段,你可以注意以下情况:
●在开学的最初几周,孩子常常会表现出“婴儿式”的行为或者退化行为。睡眠障碍或如厕意外可能变得更频繁。他可能会变得更黏人、爱发牢骚或喜欢斗嘴,他也可能会变得更脆弱,更容易疲倦。家长不要觉得出了什么问题。只要记得提醒自己,孩子适应学校要消耗巨大的精力,是很劳神的一件事。
●在过渡期建立良好的用餐习惯、就寝习惯和其他家庭常规作息,可以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帮助。作息规律一定要明确、从容和平稳,好让孩子能保持放松的状态进入学校。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就寝时间应该尽量保持一致,从而保证孩子能睡足10~12小时,这是他们需要的睡眠时间。早上,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大家都要赶时间不能迟到,因此会倍感焦虑,此时每天都固定一套作息安排会很有帮助。前一天晚上就挑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每天在同一个房间里共进早餐,并关掉电视。这样,每个人都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
●尽量减少任何其他变化。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不要给孩子换新床、雇新的人照顾他,或者要求孩子在适应期放弃奶瓶、奶嘴或是定时午睡。
●在健康、安全和作息规律方面要把好关,其他问题(尤其是在早上)就不用样样都苛求完美了。在不涉及健康或安全的问题上灵活应变,可以帮助孩子在迎接新的一天之前定下良好的基调。如果孩子因为吃奇瑞欧麦圈还是吃家乐氏麦片的问题和你闹别扭,最后心烦意乱地去了学校,那他这一天的开始肯定是磕磕绊绊的。又比如,你不让孩子在1月穿短裤,但如果他坚持要穿,你就随他去吧!
●适应期的一个准则是,课外尽量少占用孩子的活动时间。当孩子正处于学习如何离开家长的时期,那么在家不要对孩子提出过于复杂的要求,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可以的话,你应该多花些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晚上少外出。同时,尽量减少小朋友结伴玩耍时间和课后班的活动,周末应当尽可能过得轻松惬意、不紧不慢。
当孩子分离焦虑时,你该怎么办?
两三个星期后,大多数孩子都已逐步适应学校的作息制度,并能自如地说再见了。可对有些孩子来说,这一过程可能更长。如果你的孩子入学一个月后仍在挣扎,那就要跟学校沟通了。老师和家长可以一起制订一个计划来帮助持续经历分离焦虑的孩子。
孩子完全无法离开父母,这种情况是很罕见的,因此,在妄断孩子没有准备好上学之前,一定要花些时间去尝试不同的策略。安娜刚满3岁的时候就进了幼儿园。当时,她的妈妈马上就要生老三了。每天,安娜一和妈妈告别,她那震耳欲聋的尖叫声就会响彻走廊,传遍每一间教室。艾伦不得不把安娜带去室外操场,以免她的大哭刺激到别的孩子。半个小时后,安娜就会平静下来,然后回到教室愉快地和其他小朋友在玩耍中度过一天。我们总是打电话给她妈妈,让她放心,告诉她孩子已经不再大声尖叫了。我们在安娜身上观察到,她其实很喜欢上学,她只是特别讨厌和妈妈告别这件事。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尝试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策略——比如进行非常简短的告别,给她随身带些家里的物品,试着转移她的注意力——直到我们终于找到了帮助这个孩子应对分离的关键。我们发现她爱音乐、爱唱歌。于是我们就挑了一本她喜欢的书,给她唱里面的歌,渐渐地这变成了她的早间仪式。现在安娜已经9岁了,她仍然热爱音乐。最近,我们从她妈妈那里得知安娜参加了一个为期四周的音乐夏令营,在此期间她一次都没有尖叫过。
其实那些一说再见就眼泪汪汪的孩子往往很快就不哭了,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玩得很开心,然而家长都是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的,脑海中满是孩子伤心哭泣的样子。你可以自己安排时间给学校打电话,或者让学校给你打电话告知下孩子的情况。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往最坏的情况去想了。
如果孩子遇到困难,你还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如果你能告诉老师你的孩子最喜欢什么玩具、颜色、歌曲或书,这可能会帮助老师更熟悉孩子的情况。举个例子,老师迎接孩子时可以用他最喜欢的《小火车托马斯》(Thomas the Tank Engine)这本书来问候,孩子就会觉得老师很了解他。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有助于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的纽带。
●你可以试试在学校留下一张家庭照或其他属于你的东西,让孩子可以和你保持一种视觉上的联系。你还可以给老师拍一张照片放在家里,让孩子更熟悉他们的容貌和名字。
●有些孩子喜欢对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提前了解。可以请老师提供学校一天的作息表,并找出你的孩子目前最喜欢做什么。看看接下来会有什么新活动或不同的安排是你需要帮孩子做准备的。然后,你便可以和他就接下来的一天会发生什么展开具体而积极的讨论了。
●在分离的策略上,也许有必要为个别孩子想点特别的法子。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试试和孩子的老师一块儿制订一个可以分几天展开的计划,必要时可以调整。一种能够奏效的做法是让别的亲戚或帮你照看孩子的人代替你送孩子去上学。这样有益于打破难舍难分的分离模式。
●如果家里有个新生儿,尽量不要带着他一起接送。这样你的注意力更能集中在你的大孩子身上。
●如果孩子说“我讨厌学校,我不想去”,不要把他的话当真。幼儿对新环境有强烈的反应是很自然的。当孩子说讨厌上学时候,往往是话里有话:“我想你。”“我担心。”“我还不自在。”这种情况发生时,你要认可一下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现在有这样的感受,但还记得玩小火车(或者画画、唱歌)的时候你有多开心吗?”]记住,不要反应过度。孩子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并见机行事。此时,即使你心里没底也要泰然处之,并做出信心十足的样子。
团聚
大多数家长都能想到早上告别会很艰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料到晚上放学居然也是一道坎。和父母团聚的时刻常常让孩子心里七上八下的,而当孩子拒绝打招呼或伸手拥抱的时候,家长也会觉得被拒于千里之外。如果孩子本来一天都好好的,看到你却突然哭了起来或者因为你的离开而向你发脾气,不要大惊小怪。如果孩子不愿意离开教室,他可能是饿了,也可能是过度的刺激导致他筋疲力尽。当你不在他身边的时候,他为了吸纳新的感受和经历已经消耗了巨大的精力,他感到疲倦和烦躁是很自然的。
放学准时来接孩子这一点很重要,无论是你接还是你找的照看人去接,如果大人来晚了,这会造成孩子不必要的担心。每天的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一个风平浪静的过渡。你和孩子打招呼时要和他平视,并全神贯注于他。向他投以一个温暖的微笑。如果他在哭,不要和他做太多交谈,只要平静并迅速地把他带回家。让他安安静静地吃个点心或吃晚饭,或者给他讲个故事,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家庭空间。
家长经常对我们说,一天的学校生活结束时,孩子不愿意提起学校的事。这对于希望能够参与孩子学校生活的家长来说,可能会很受挫。如果孩子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请注意,笼统的问题往往会让孩子无从应对,不如问一些他们更能答得上来的具体问题。如果你问的是“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孩子的回答多半是“没做什么”。问题要越具体越好。
可以参考以下话题展开启发性的对话:
●你今天吃了什么点心?
●你用铅笔画画(搭积木、玩游戏)了吗?
●吃午饭的时候,你跟谁坐在一起?
●你去外面玩了吗?
●那个橡皮泥是什么颜色的?
●你听故事了吗?
●那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快速扫一眼教室、通告栏或是最近的校讯简报可以帮助你和孩子找到共同话题。同时,不要对孩子提一堆问题,这样只会让他不知所措。很多孩子难以叙述自己的一天,他们喜欢把学校和家分开来。孩子不愿意谈论自己一天干了什么,这往往令家长很难接受,但这是普遍现象,不必介怀。
放手
永远不要低估开学最初那几天的分量。你和孩子学习如何分离的这段经历,会为你们日后人生不同阶段中反复出现的离别场面定下基调。如今,我们的孩子都已步入20~30岁的年龄段,我们现在可以回过头来重温他们人生每一个成长阶段中所发生过的每一次离别。无论是孩子第一天上学、第一次坐上日间夏令营的校车、第一次参加住宿营,还是第一次离开家去上大学,我们都可以看到实现这些过渡——即使最初是艰难的——帮助我们的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能力,并使他们成为独立和充满自信的个体。如果你希望孩子在离开你的时候是一个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有信心的人,那么,让他学会自如地离开你就极其重要了。
即使是那些在最初的离别过程中饱经挣扎的孩子,后来也会很快学会独立,令人刮目相看。南希的女儿艾丽莎在开学第一天就紧紧缠着妈妈不放,所以当艾丽莎要去参加日间活动营的时候,南希记得目送女儿上车时自己竟然有点哽咽。但当汽车开走时,艾丽莎把鼻子贴在车窗上冲她做了个鬼脸,南希的分离焦虑就此完全打消了。艾伦的两个孩子都生性谨慎,他们都会从住宿营中给她寄来长长的充满忧伤的信,恳求她让他们回家,但实际上他们都很喜欢露营。爱丽丝和查尔斯现在都已长大成人,他们俨然已蜕变成能昂首迎接新挑战的成年人。
作为一名家长,妥善处理每一次离别,都将帮助孩子在走向独立的道路上,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和把握。这么多年来,我们见证过无数曾经在分离中苦苦挣扎的孩子,最后在离开学前班时变得自信坚强、独立勇敢。家长和孩子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来体验分离。这可能需要时间,也可能在一段时间里会带来压力,但孩子终归会学会和你分开。当此情此景真的来临时,这种成就值得我们庆祝和享受,你应该为孩子以及你自己为人父母的成长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