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二 孔门弟子及其他
讲完孔子,我们还要谈谈《论语》中的其他人物。他们,数量可观,总共有155人。(1)《论语》是对话体,如果对话人是谁,对话提到的人是谁,你都不清楚,读起书来,就会晕晕糊糊。我想把这些人物做一汇总的介绍。孔子的儿子孔鲤,已见导读一,这里不再说,我们只谈其他的154人。
一、孔门弟子
我们先讲孔子的学生。这些人都是孔子身边的人,离他最近的人。
孔子的学生有多少?司马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也就是说,孔子的学生有3000多人,其中成绩优异者72人,这是附会五行时令的吉祥数。
另一种是“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即真正得其传授,不但在籍,而且及门—登堂—入室的,有77人。这大概是从《孔子弟子籍》中抄来的话。
孔子的弟子怎么这么多?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提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中国近代立新式学校,才有“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17世纪捷克人夸美纽斯所创,不是几个学生,个别辅导,而是几十人,坐在一个教室里,老师前面是一堆课桌,后面有块黑板,大家在一块儿上课。这是我们都上过的学校,工厂式的学校。
孔子的时代不是这样,他的身边,一般只有两三个学生。我觉得,谈话效果最好,还是两个人谈,促膝谈心,面对面谈;三人也行,两人说,一人听,插着说或轮着说;三人以上的谈话,有点乱。孔子谈话,一般都是“二三子”,顶多四个人,加一个弹琴的(如《公冶长》5.26)。上课,就是陪老师聊天。或者坐屋里,东拉西扯;或者在户外,边走边聊。我很羡慕那时的教学。可是,这么带学生,他怎么会有几千个学生?即使今天,一个教授,带3000个本科生、70个研究生,那也不得了。
司马迁的话是真是假?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他的数字,具体数,准不准,不敢讲,但学生很多,不是不可想象。
比如,大家可以读一下吕思勉的《讲学者不亲授》。(2)他说,“汉世大师,所教授之弟子甚多”,可以多到什么程度?《后汉书·儒林传》说,“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授徒者,编牒不下万人”。我们从有关记载看,当时的大师,及门弟子上千,编牒弟子上万,常见。这是东汉时候的情形。西汉的规模,即使没这么大,也该八九不离十。
这等于说,一个教授,可以教一所大学。
学生这么多,怎么教?别担心,他是把学生分成很多层。
编牒,只是慕名而往、登记在册的学生,有点像现在上个短训班,讨张证书,有那么个名义,也就是了。注册的学生,也叫“著录”或“在籍”的弟子,他们是外围的学生。大师,一般情况下,根本见不着。
及门,则是核心弟子,入了老师门的弟子。这种弟子又分两种:一种是及门未入室,进过老师的门,没进老师的屋,未尝亲炙师教,顶多在院子里遛达;一种是入室弟子,可以进老师的客厅,旁无杂人,听老师亲授。比如西汉大师董仲舒,“下帷讲诵”,坐在帘子后面,“三年不窥园”(《汉书·董仲舒传》),院子里的人,自然见不着面;东汉大师马融,及门弟子有400多人,登堂入室的只有50多人,郑玄出其门下,也是三年都见不着一面(《后汉书·郑玄传》)。
见不着面的学生怎么办?很简单,可以让学生带学生,受业早的教受业晚的,学哪门的教哪门,转相传授,这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情况下,都是大徒弟在屋里和孔子谈话,其他学生,只能在门外候着,孔子走了,才追着大徒弟问,刚才老师都讲了什么(如《里仁》4.15)。孔子的学生,既然徒弟带徒弟,就有可能包括再传弟子(如陈亢),好像传销,一传一大片,当然人数很多。
大师既然这么带学生,就像现在开玩笑,某教授跟自己的学生说,你不错嘛,可以考我的研究生——他的学生已经多得认不清了,就像老板认不得员工。(3)所以,吕先生说,“此等大师,从之何益,居其门下者,得毋皆仰慕虚名,甚或借资声气乎”。
古代大师,发展趋势,颇类现在的歌星,很多仰慕虚名、借资声气的追随者(现在叫“粉丝”),远道前来,建舍赁屋,为的只是一睹风采,并不一定见过老师,更不一定得过什么具体指点。
更有意思的是,大师有时会公开演讲,“要名誉,广声气”,叫“大会都讲”。这是粉丝唯一可以见到大师的机会。
吕先生说,这种风气,自汉以下,一直就有,“会集者多,则人心易奋”。如宋明大师演讲,就有痛哭流涕者。清唐甄说,“升五尺之座,坐虎豹之皮,环而听之者百千人。在堂下者,望而不见;负壁者、及阶者,见而不闻;在寻丈之间者,闻而不知;在左右前后者,知而不得。是之谓观讲。众观而已,何益之有”(《潜书·讲学》)。
“观讲”是一种表演,不会表演,不能当大师。
这段话很有意思,今天的大师演讲,也经常是这样,不同之处,只是多了麦克风和大屏幕。
读吕先生的书,我们可以明白,孔子的学生,比起汉代,并不算多,完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还有,孔子和学生的关系,也很特殊。
我们要知道,孔门也好,墨家也好,他们的教学组织或学术团体,和今天不一样,有人说,最像帮会。老师(墨家叫巨子)是老头子或大哥,核心弟子各有所长,彼此分工,好像堂口,弟子带弟子,形成很多层。德高望重的(颜回等)在最上层,其次有外交、财务和学术等若干部门。弟子入门拜师,要经人介绍,不能直扑老师家的门。见面要儒冠儒服,带见面礼(一捆腊肉),进行面试。阔学生还要给组织捐钱。如孔子周游列国,可能就是子贡掏腰包。学生不听话,老师可以让其他同学揍他。学生没什么毕业不毕业,终身随侍左右,有些弟子,像子路,还是孔子的保镖。老师呢,也因材施教,推荐他们四处做官。只要不出去做官,待在家里,就得紧跟再紧跟。比如孔子死了,还有一堆学生住在孔子墓的旁边。(4)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好像父子,老师喜欢,还能当女婿。老师的最高奖赏是他的女儿或侄女。
这是我要说明的地方。
孔子的受业弟子,最核心的弟子,到底有多少人?上面讲了,一说见《孔子世家》,72人;一说见《仲尼弟子列传》,77人。兼存异说,是《史记》的体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题目作72人,篇中所列仍是77人,也是两存其说。如果我们把这些不同记载对一下,改正错字,去除重复,其实是77人。
这些弟子,有“先进”和“后进”之分。“先进”是早期弟子,“后进”是晚期弟子。他们并不全都见于《论语》。《论语》中的弟子有29人。为了给《论语》各章定年,我把他们按从学先后分为三期四组,每一组都按年龄排序:(5)
(一)第一期
孔子的第一批学生,是他早年居鲁时(35岁以前)招收的学生,共5人。
(1)颜无繇(字季路,前545—前?年)。颜回的爸爸,鲁人,比孔子小6岁。在孔门弟子中,年龄仅次于秦商。他的名、字和子路完全一样(“繇”通“由”)。
(2)冉耕(字伯牛,生卒不详)。鲁人,以德行称。孔府《圣门志》和《阙里广志》说他比孔子小7岁。据说,他是得麻风病而死,孔子探望他,连声叹息说,这么好的人,怎么得了这种病,觉得非常可惜(《雍也》6.10)。
(3)仲由(字子路或季路,前542—前480年)。卞人(卞为鲁邑,在今山东泗水东卞桥镇),比孔子小9岁,以政事称。孔子仕鲁定公期间,他曾任季桓子宰(前498年)。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他追随左右。回国前,曾任卫蒲邑宰(前488年)。孔子回到鲁国,他与冉有一起为季康子做事,最后死于卫国的内乱(前480年)。子路以勇武著称,性子急,脾气大,常挨孔子骂,不像颜回招老师喜欢。
(4)漆雕启(字子开,前540—前?年)。鲁人(或说蔡人),比孔子小11岁,他是个受过刑的残疾人。
(5)闵损(字子骞,前536—前?年)。鲁人,比孔子小15岁,以德行称,是有名的大孝子,他的父母兄弟都夸他(《先进》11.5)。
(二)第二期
孔子的第二批学生,是他自齐返鲁后(36—54岁)招收的学生,共8人。
(1)冉雍(字仲弓,前522—前?年)。鲁人,比孔子小29岁,以德行称,并长于政事。前497—前493年,他接替子路为季桓子宰。
(2)冉求(字子有,前522年—前?年)。鲁人,比孔子小29岁,以政事称。前492年,他接替冉雍为季康子宰。
(3)宰予(字子我,生卒不详)。鲁人,以言语称。孔子曾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冶长》5.10),但他却是孔门十哲之一,属于最优秀的学生。《大成通志·先贤列传上》说他比孔子小29岁。孔子死后,他是前辈,子贡树孔子为圣人,他是参加者。
(4)颜回(字子渊,前521—前481年)。鲁人,比孔子小30岁,以德行称,经常受老师表扬,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庄子·田子方》说,颜回对孔子是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自称紧跟紧跟还跟不上。
(5)巫马施(字子旗,前521—前?年)。鲁人(或说陈人),比孔子小30岁,曾任单父宰。
(6)高柴(字子羔,或季羔,前521—前?年,或前511—前?年)。齐人,比孔子小30岁(或40岁),个子很矮,相貌丑陋,也是有政事才能的弟子。前498年,曾任费宰(或费郈宰)、武城宰和成邑宰。后来,他还担任过卫国的士师,故有卫人之说。
(7)宓不齐(字子贱,前521—前?年,或前502—前?年)。鲁人,比孔子小30岁(或49岁),曾任单父宰,
(8)端沐赐(字子贡,前520—前?年)。卫人,比孔子小31岁,以言语称,曾仕于卫、鲁,当过信阳宰,死于齐,是办外交、做买卖的好手。他是孔子55岁(前497年)后收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地位最高,有如掌门人。孔门树孔子,加圣人之号于孔子,他功劳最大。
(三)第三期
孔子的第三批学生,是他周游列国时(55—68岁)招收的学生,共11人。
(1)原宪(字子思,前515—前?年)。鲁人(或说宋人),比孔子小36岁。
(2)樊须(字子迟,前515—前?年)。齐人(或说鲁人),比孔子小36岁。此人喜欢种庄稼,是个重农派,孔子骂他是小人(《子路》13.4)。
(3)澹台灭明(字子羽,前512—前?年,或前502—前?年)。鲁武城(今山东费县西)人,比孔子小39岁(或49岁),他是言偃任武城宰时发现的人才,后来到楚国发展,有弟子300人,据说也是个相貌丑陋的人。
(4)陈亢(字子亢或子禽,前511—前?年)。陈人,比孔子小40岁。此人是子贡的学生,孔子的再传弟子。
(5)公西赤(字子华,前509—前?年)。鲁人,比孔子小42岁,好礼,有外交才能。
(6)有若(字子有,前508—前?年,或前518—前?年)。鲁人,比孔子小43岁(或33岁),据说相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卜商、言偃、颛孙师公推有若代替孔子,受弟子朝拜,曾参不同意(《孟子·滕文公上》)。汉代,还有一种传说,有若坐孔子位,受弟子拜,弟子问之,无以应,被弟子轰下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子贡树孔子为圣人,他是参加者。
(7)卜商(字子夏,前507—前?年)。卫国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比孔子小44岁,以文学称,曾任莒父宰,又事卫灵公,老年讲学西河,魏文侯、田子方、段干木、李克、吴起师事之,对三晋的法术之学很有影响。子夏传《诗》和《春秋》,在经艺传授上很有名。前人说,他是汉代经学的鼻祖。(6)孔子死后,他也是孔门中的重要人物。
(8)言偃(字子游,前506—前?年,或前516—前?年)。经常与子夏并举,吴人(或说鲁人),比孔子小45岁(或35岁),以文学称,曾任武城宰。
(9)曾参(字子舆,前505—前432年)。鲁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人,比孔子小46岁。宋人讲道统,是从思、孟,上追曾参。
(10)颛孙师(字子张,前503—前?年)。陈(今河南淮阳)人,或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或说鲁人,比孔子小48岁,曾从孔子游于陈、蔡。
(11)司马耕(字子牛,前?—前481年)。宋国贵族,即宋司马桓魋(差点杀害孔子的人)的弟弟。此人的特点是多言而急躁。
这三批学生,第一批,仲由最能干,也最有名。其次,是两位道德先生,冉耕和闵损,孔子很欣赏,但对后世没什么影响。第二批,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但除了紧跟孔子和安贫乐道,后世对他几乎一无所知。其次,冉雍、冉求,在政事方面很重要,仅次于仲由;宰予、端沐赐,在言语方面最重要。后者也是政事之材。第三批,名气最大,是五大弟子,一是貌似孔子而老实巴交的有若,二是对有若不服气的曾参,三是长于文学的卜商、言偃,四是性格豪爽如仲由的颛孙师。
孔子死后,群龙无首,迫切需要再造权威。有两件事最重要。第一,孔门弟子,端沐赐年龄大,威望高,他发动了一场树孔子为圣人的运动,有若、宰予是参加者。第二,端沐赐自己不出面,卜商、言偃、颛孙师公推有若代孔子。曾参不服气,在当时是少数派。
(四)其他
还有一批,是年代不可考的学生,共5人。
(1)公冶长(字子长,生卒不详)。齐人(或说鲁人),曾蹲过监狱,孔子认为他很无辜,所以把女儿嫁给他(《公冶长》5.1)。
(2)南宫适(字子容,生卒不详)。鲁人,此人谨小慎微,很会保护自己,孔子喜欢这样的学生,所以把他哥哥(孟皮)的女儿嫁给了他(《公冶长》5.2)。
(3)曾点(字子皙,生卒不详)。曾参的爸爸,鲁人。据说,他喜欢吃羊枣(一种小柿子),在孔子眼中是个“狂士”(《孟子·尽心下》)。
(4)公伯寮(字子周,生卒不详)。鲁人,曾到季孙氏那里搬弄是非,诽谤子路,出卖孔子,后人怀疑他不是孔子的学生,明嘉靖年间,甚至把他开除出孔庙。他是孔门中的“犹大”。
(5)琴牢(字子开或子张,生卒不详)。卫人。
这五个学生,重要性不太大。
孔子的学生,以鲁人居多,他们当中有八个家族值得注意:
(1)颜氏。有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相、颜之仆、颜哙、颜何。《论语》提到颜无繇和颜回。
(2)冉氏。有冉耕、冉雍、冉求、冉孺、冉季。《论语》提到冉耕、冉雍、冉求。
(3)漆彫氏。有漆彫启、漆雕哆、漆雕徒父。《论语·公治长》提到漆彫开。其他古书,彫多作雕。
(4)曾氏。有曾点、曾参。他们都见于《论语》。
(5)秦氏。有秦商、秦祖、秦冉(与秦非可能是同一人)。他们都不见于《论语》。(7)
(6)公西氏。有公西赤、公西点、公西舆如。《论语》只提到公西赤。
(7)县氏。有鄡单(县亶)、县成。他们都不见于《论语》。
(8)原氏。有原宪、原亢。《论语》提到原宪。
另外,还有一些外国留学生,来自齐、宋、卫、陈、蔡、楚、吴、秦、晋等国。
孔门弟子多寒门,如颜氏八子、冉氏三子和仲由、曾参等人,出身背景,可能与孔子相似,也是破落户子弟。特别是早期的学生更是如此。孔子办学,一开始,注重吸引的是这类人。事情办得红火了,才有富家子弟上门。孔门晚期的弟子,子贡是大商人,司马牛是大贵族。
孔门弟子,最重要的学生,也就是十几个人。这十几个人,各有专长。古人有所谓“四科十哲”: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宰我、子贡”;政事科,“冉有、季路”;文学科,“子游、子夏”(《先进》11.3)。四科取士是王莽的制度(《后汉书·景丹传》),十哲配享是唐开元八年(720年)所定(《旧唐书·礼仪志四》),一般人认为,这是孔门最重要的弟子。他们,《论语》中出现最多的,是仲由(42次),其次端沐赐(38次),其次颜回、卜商(21次),其次冉求(16次)。其他人,言偃8次,冉雍7次,宰予5次,闵损4次,冉耕2次。十哲以外,还有五个人,也比较重要,樊须、公西赤、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子张)。他们,出现最多的,是子张(18次)和曾参(15次),其次樊须(6次),其次公西赤(5次),其次有若(4次)。(8)
这十来个人,孔子最爱的,还是德行科的学生。如一期的冉耕、闵损,二期的颜回。三期的曾参、有若,也属这一类。他们都是道德先生,老实巴交,少言寡语。言语科不一样,都是能说会道、善于搞公关的人,二期的宰予、端沐赐是代表,公西赤也属这一类(他也是二期的学生)。政事科,是有治国用兵之术,擅长管人理财的人。一期的仲由是老大哥,他当过季氏宰。二期的冉雍和冉求也当过。冉雍,说是德行好,其实也是政事之材。颛孙师,性格似仲由,是小子路,也可归入这一类。文学科,好读书,长于经艺,经是经书,艺是礼乐,三期的卜商、言偃是代表。后三科的学生,多才多艺,比较机灵,比较活跃,也比较实际。孔子喜欢德行科的学生,对后三科的学生,批评比较多,特别是搞政治的,老放心不下。但大树特树,帮他老人家扬名,靠的是谁?还不是这些最活跃的学生,特别是能说会道、活动能力极强的子贡,还有被他大骂过的宰予。樊须比较异类,不但脾气类似子路、子张,而且重农,喜欢种地,孔子特讨厌。
孔子死后,五大弟子闹矛盾,道德高尚派,曾参与有若争正统;多才多艺派,卜商、言偃、颛孙师比高下,也反映了孔门内部的矛盾。(9)
孔子的学生,性格不同,形成对照,如颜回听话,仲由鲁莽。孔子对学生有偏爱,德与能,他重德;能说会道和少言寡语,他喜欢少言寡语,而且看上去,有点傻——当然不能真傻。比如闵损、冉雍,不爱说话,就都是道德先生。相反,宰予、端沐赐擅长言语,仲由多嘴,就不配当道德先生。孔子抑由进回、抑赐进回,都和这个标准有关。孔子对学生有夸有骂,夸得最多是颜渊,骂得最多是仲由。仲由挨骂,但忠心耿耿。他和孔子,有点像李逵和宋大哥。
《论语》有个优点,写作或文学上的优点,想盖都盖不住,就是它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比如仲由,说骂就骂(他们处得长,彼此太熟),一点面子都不给。冉求,当季氏宰,帮季氏敛财,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先进》11.17)。他们都是十哲中数得着,后世顶礼膜拜的人物,《论语》的编者,一点不遮掩。
班固尊孔,《汉书·古今人表》是按孔子的想法,把人分为九等,一二三等为一类,是聪明人和好人(圣人、仁人、智人);四五六等为一类,是中人(中上、中中、中下);七八九等为一类,是傻子和坏人(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孔子在第一等,学生在二三等,都是古人心目中的聪明人和好人。
研究孔门弟子,我们可以用《文翁礼殿图》的记载和汉画像石校正。《文翁礼殿图》,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蜀守高眹复修“旧筑文翁周公礼殿”在殿中画的壁画,有孔子和他的弟子72人。东汉画像石,也有很多是表现孔子见老子,孔子身后是他的学生。(10)
二、其他人物
下面,我们再讲一下《论语》中的其他人物。
《论语》中的其他人物,和孔子没有师生关系。有些是孔子提到(占绝大多数),有些是他的弟子或其他人提到(较少);有些是孔子以前的人物,早就是死人,根本见不着,有些是孔子同时的人物,他可能见过,也可能没见过。
这批人,有125人,比他的学生多。
我把这些人物也讲一下。
(一)孔子以前的人物(42人)
分六个不同时期:
第一,传说的唐虞时期,有唐虞之君尧、舜,舜的李官皋陶,尧、舜的稷官弃。(11)
第二,夏代,有夏的开国之君禹,有穷氏的国君羿,过国的国君奡。
第三,商代,有商的开国之君汤(书中称履)和辅佐他取天下的名臣伊尹,商的最后一代国君纣和拒绝与之合作的大臣微子、箕子和比干,以及因长寿出名的老彭。还有一个叫周任的,见《左传》隐公六年,年代不可考,或说是商人。
第四,先周,有周太王的长子,奔吴以让季历,为吴国始祖的泰伯;传说受命有周的周文王,以及文王身边的八个贤臣(“八虞”),即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第五,西周,有西周的开国之君周武王;(12)辅佐成王定天下的著名大臣周公旦;鲁国的开国之君鲁公伯禽;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吴仲雍之后,虞国的始封之君虞仲。
第六,东周,包括:
(1)齐国,有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及与齐桓公有关的三个历史人物:一是与他争位而被杀的齐公子纠;二是曾经辅佐公子纠,事败自杀的召忽;三是曾经辅佐公子纠,后来辅佐齐桓公取威定霸的管仲。还有一个伯氏,于史无考,唯见此书,据说管仲夺其邑而无怨,也是这一时期的人物。
(2)晋国,有春秋五霸的晋文公。
(3)鲁国,有鲁臣臧文仲、柳下惠(展禽)、季文子(季孙意如)。季文子是季氏的第一代。
(4)卫国,有卫臣宁武子(名俞)。
(5)楚国,有楚臣令尹子文(斗谷於菟)。
这批人物,可分六类,一类是上古帝王,如尧、舜、禹、汤、文、武,即古代公认,孔子也盛赞的所谓圣人;一类是上古贤臣,如孔子提到的文王“八虞”和周公、鲁公,子夏提到的皋陶、伊尹,南宫适提到的稷;一类是春秋霸主,如齐桓、晋文;一类是春秋贤臣,如管仲;一类是古逸民,如伯夷、叔齐、虞仲、柳下惠;一类是其他人(如三以天下让的吴泰伯)。这些人,多半是好人,但子夏提到的羿、奡,子贡提到的纣,古代有恶名,臧文仲,也被孔子批评。
(二)孔子同时的人物(78人)
(1)周王室,有孔子当时的周公。
(2)齐国,有齐庄公和他的两个大臣崔子(崔杼)和陈文子(陈须无),齐景公和齐景公的贤臣晏平仲(晏婴),齐简公和他的大臣陈成子(陈恒)。
(3)晋国,有晋中牟宰佛肸。
(4)鲁国,包括三位鲁君:鲁昭公、鲁定公和鲁哀公,及鲁昭公的夫人吴孟子;八位大臣:一是属于臧氏的臧武仲(臧孙纥),二是属于孟氏的孟庄子(仲孙速)、孟懿子(仲孙何忌)、孟武伯(仲孙彘)、孟敬子(仲孙捷),三是属于叔氏的叔孙武叔(名州仇),四是属于季氏的季平子(名意如)、季桓子(名斯)、季康子(名肥),以及孟氏的子弟孟公绰、孟之反、子服景伯,季氏的子弟季子然,季氏的家臣阳货和公山弗扰。除此之外,还有八个乐师:大师挚、亚饭干、三饭缭、四饭缺、鼓方叔、播鼗武、少师汤和击磬襄,以及林放、左丘明、孺悲、阳肤、微生亩、原壤、师冕、太宰、石门晨门、互乡难与言童子、达巷党人和阙党童子。
(5)卫国,包括两位卫君:卫灵公和卫出公,及卫灵公夫人南子;四位著名大臣:蘧伯玉、史鱼、公子荆、公叔文子。此外,还有孔文子、祝、王孙贾、宋朝、棘子成、公明贾、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卫公孙朝、仪封人、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
(6)宋国,有司马桓魋。
(7)郑国,有四个著名大臣:子产(公孙侨)、裨谌(裨灶)、世叔(游吉)、子羽(公孙挥)。
(8)陈国,有陈司败(其名不详)。
(9)楚国,有子西(令尹公子申)、叶公(沈诸梁)。此外,还有楚狂接舆(楚隐者)。
(10)其他,包括子桑伯子(以简出名)、长沮(隐者)、桀溺(隐者)、荷蓧丈人(隐者)。
这批人物,可分四类,一类是各国的国君,如鲁的昭、定、哀三公,齐的庄、景、简三公,卫的灵、出二公;一类是各国的卿大夫,如齐的崔杼、陈文子、晏婴和陈成子,鲁的季平子、季桓子和季康子,卫的蘧伯玉、史鱼、公子荆和公叔文子,郑的子产、裨谌、世叔和子羽,楚的令尹子西和叶公诸梁;一类是各国的隐者,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舆等人;一类是其他人。
孔子对这些人,恶评比较多。比较赞赏的,只是少数能臣,如齐之晏婴、卫之蘧伯玉和郑之子产。还有,表示钦佩,是各国的隐者。
(三)时代不详的人物(5人)
包括微生高(以直出名)、卞庄子(鲁卞邑大夫,以勇出名)、夷逸(古逸民)、朱张(古逸民)、少连(古逸民)。
孔子品评人物,特点是厚古薄今:好人,古代多;坏人,现在多。
《汉书·古今人表》,人分九等,孔子提到的死人,一共有42人。《古今人表》的头一等,总共14人,这些死人就占了8人;如果加上二等11人,三等6人,好人大约占六成左右。中人,四等9人,五等3人,六等1人,大约占三成。坏人,七等1人,八等没有,九等3人,连一成都不到。
但活人不一样,当时的政治家,很多是坏蛋:不是昏君,就是乱臣贼子。孔子提到的77人,有些不见于《古今人表》(11人)。见于《古今人表》,好人,一等,除孔子,全是传说人物;二等4人;三等12人。中人,四等17人,五等9人,六等1人。坏人,七等6人,八等12人,九等7人。好人约占1/4,中人和坏人约占3/4。当时,干净人太少,真正清白的,只有嘲讽挖苦他的隐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舆之流)。《古今人表》只给一个四等,不公平。(13)
还有5人,年代不详,4人见于《古今人表》。
《论语》提到的156人,最高一等是圣人。孔子说的圣人,不包括他自己,也不包括他的学生,更不包括他同时代的其他人。孔子说的圣人,其实都是死人,绝对没商量——只有死圣人,没有活圣人。
但孔子再权威,他管得了生前,管不了身后。孔子死后,大家说,孔子不是圣人,谁是圣人?子贡倡之于前(还有有若、宰予),孟子、荀子和之于后,谁敢反对?汉以来,更有政府撑腰,孔子当然是圣人。后来,不但孔子是圣人,孔子的学生,也当了圣人:颜回是复圣,曾参是宗圣,子思是述圣,孟子是亚圣。
孔子是经他们大树特树,才变成“大成至圣先师”的,既是历代帝王的老师,也是所有老师的老师,“文革”术语,叫“伟大导师”。(14)
老师不当圣人,学生怎么当?
(1) 《论语》中的人物,有时称名,有时称字,极不统一。为了减少读者的困惑,本书除随文解释是根据原文的称呼,一般称名。
(2)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上册,675—678页。
(3) 现在的师生关系,正朝老板和雇员的关系发展,全世界如此。很多地方,都是以老板称教授。
(4) 参看: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253—269页。
(5) 这里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大致分组,不一定代表实际情况。
(6) 清陈玉树《卜子年谱·自叙》(《雪堂丛刻》本):“无曾子则无宋儒之道学,无卜子则无汉儒之经学。宋儒之言道学者,必由子思、孟子而溯源于曾子;汉儒之言经学者,必由荀、毛、公、谷而溯源于卜子。”
(7) 鲁地有妊姓之秦,见小邾国墓地出土铜器的铭文。政协枣庄市山亭区委员会编《小邾国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图36:上。
(8) 这些人占一半。另一半的14人,出现比较少,南宫适3次,陈亢3次,司马耕3次,高柴2次,原宪2次;颜无繇、漆雕启、巫马施、宓不齐、澹台灭明、公冶长、曾点、公伯寮、琴牢,只有1次。
(9) 参看:赵纪彬《论语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下部,365—417页。赵书受“路线斗争”影响,说法很夸张,但细节考证仍有参考价值。
(10) 参看:胡兰江《七十子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2年5月。
(11) 《泰伯》8.20还提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但没有列举人名。
(12) 《泰伯》8.20还提到“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但没有列举人名。
(13) 《论语》中的人物,有些并不见于《古今人表》(约13人),有些年代不易确定(5人)。《古今人表》的标准,也不一定合适。这里只是大致估计。
(14) 帝王劝进,往往要仿上古揖让,数辞不就,最后拗不过了,再欣然受之(今请客送礼、饭馆买单犹有此风)。这是活着。死了,用不着如此啰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