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管理者的共情力决定下属的士气
管理学家卡特·罗吉斯曾说:“如果我能知道他表达了些什么,如果我能知道他表达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我能知道他表达之后的感觉如何,那么我就敢信心十足且果断地说,我已经充分了解他了,也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影响并改变他了。”然而,大多数管理者并不能理解下属的难处和苦衷,一味地批评和打击,从而使整个团队的士气变得低迷。
在电视剧《穆桂英挂帅》中,一位将军在肆意鞭打着士兵,并向周围的人抱怨说:“看看他们的熊样子,能有战斗力吗?如果不严厉地处罚他们,他们就会像瘟疫一样,将失败的情绪传染给整个部队。”
在将军的视角中,他看到的是战时退缩,是弃城而逃,萎靡的情绪影响了整个军队的气势。而穆桂英却阻止了将军的行为,解释说:“士兵们个个都是好样的。辽兵攻城之时,将领率先弃城逃跑,责任不在他们。他们既然没有逃回家乡,也没有投降辽军,怎么能算是逃兵呢?”
穆桂英的一番话,道出了士兵的委屈和处境,使得被当作逃兵的士兵得到了理解和认可。如此一来,被处罚的士兵的抱怨和委屈瞬间化为乌有,随之而来的就是感恩和斗志。这也就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在企业中也是如此,如果管理者能够理解下属的所想、所需,尤其是理解下属的苦衷,通过共情式沟通使得彼此之间的相处更为融洽,那么,整个团队也会变得士气高涨。
比如,一名员工经常迟到,公司的处罚制度也无法杜绝这种现象。通过深入了解,管理者得知这名员工的住所距离公司有十几公里,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需要一个多小时,而且由于地处郊外,公交也不准点。管理者对他的情况也表示理解,并未严词批评对方,只是不断在做一些善意的提醒,比如:“每天早出门十分钟就能坐上上一趟公交车,就不会迟到了。”
一件事情因当事者所站角度不同,为人们带来的感受也就不同。管理者的行为表现出了体谅,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但问题依然没能得到解决。因为管理者并没有切身体会到对方的感受,让对方见到你真正的关切,更没有让对方意识到迟到并不是罚款能够解决的。
所谓共情,不仅是自身能够理解对方,更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理解。对于上述情况,一位拥有共情能力的管理者作出了最佳的选择。他在下班之后开车带这名员工回家,真实地体验了一次员工所面临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深入沟通,管理者不仅让员工看到了自己的真诚,还让员工真正理解了“迟到非小事”的含义,认识到只有从内心深处表示拒绝,才能真正避免迟到的情况。同时,管理者的理解和宽慰也能够让对方放下内心的包袱和杂念。
主动体谅和理解员工,洞察其背后的难处,才能得到最终的互相理解。而一些管理者的种种措施之所以会导致下属失望,就是因为管理方式不当,不能正确理解下属,使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从而整个团队的士气都变得低迷。
员工犯错后,不问缘由,当即处罚
一些脾气较差的管理者,因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当员工犯错时,根本不给员工解释的机会,破口大骂,甚至意图辞退对方。
员工生病时,不管不问
一些管理者在员工生病时,只是象征性表达一下关怀,其重心依然放在工作上,甚至为了避免工作受到影响,而迫不及待地和对方讨论离职的问题。这种行为在其他员工看来,往往会显得不近人情,寒了周围人的心。
无视员工出现的特殊情况
一些管理者为了抓业绩,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完全不顾及员工的身体健康,即使员工生病了,也强行要求对方完成任务。或者,员工因私事导致情绪低落,管理者立刻给予严厉的批评,并表示不希望对方把个人情绪带入工作中。管理者的冷漠在一定程度上会令员工心寒,面对工作更加提不起斗志。
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虽然在职场中一定要以结果为目的,但在此前提之下,也能够客观、直接地理解员工的难处,让对方感受到管理者的关怀。如此,员工即使不用管理者督促和激励,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