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舞蹈的对话:中国与东盟(三则)
1.沟通与切磋,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之上
——记首届“中国—东盟当代舞蹈发展研讨会”
中国舞蹈家协会2005年又一项重大活动——首届“中国—东盟当代舞蹈发展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5日—19日在广西南宁隆重举行。本届会议是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和南宁国际民歌节组委会联合主办,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和南宁市文联共同承办的。来自中国和东盟10个国家的舞蹈家代表近40人,欢聚南宁,在友好与祥和并存的气氛中,展开了相互尊重和赤诚平等的交流与研讨。
本届研讨会的召开,正值第二届中国南宁东盟博览会和第七届南宁国际民歌节召开之时。绿色的邕城一派节日的气象,街头花团锦簇,绿意盎然,人们的脸上漾满着由衷的笑容。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感染了参加本届舞蹈研讨会的国内外与会者们。一连四天,研讨会在紧张而愉快的日程中开得有声有色,在舞蹈搭建的这个平台上交流和切磋着各自的心得与经验。
会场现场
参加本届研讨会的代表来自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新加坡、越南,以及东盟文化署。代表中既有官员,又有舞蹈表演艺术家、舞蹈教育家、舞蹈编导和舞蹈组织家。与外国代表一起,中国的舞蹈界代表也先后在会议上发言。发言的有:贾作光、白淑湘、冯双白、于平、崔善玉、赵世中、丁伟、罗斌和江东等。中外代表的发言高潮迭起,异彩纷呈,各自的角度和各自的感悟、不同国度新鲜而独特的经验介绍、各国丰厚的舞蹈遗产分析以及各国为弘扬本国舞蹈文化所进行的努力,都成为本届研讨会的亮点。
从宏观角度着眼,这届“中国—东盟当代舞蹈发展研讨会”可谓极大地配合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它以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架设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金桥,增强了友谊,加深了互信,让共同的智慧和心声成为彼此协调、共同发展的工具。
就在本届研讨会召开前不久的八月份,中国政府与东盟签署了文化备忘录。备忘录的签字笔甫一落定,舞蹈界的交流便声势浩大地开始了。这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向前发展。
中国与东盟各国,由于比邻而居,彼此交往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很久以前。特别是这个地区由于长久的交往而形成的在文化上的共性和在舞蹈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共同挑战,都为本届与会者们提供了共同的关注角度和话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面对西方文化的觊觎,如何更好地保持和发扬自己本国的传统和民族文化。
与会代表合影
许多中外代表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东盟国家面临着与今天的中国一样的挑战。在发言中,代表们纷纷表示,保护好本国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就为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大家认识到,各国丰饶的舞蹈资源,是这个世界共同的财富。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有赖于这个财富所表现出的丰富多彩。在这样一个共识下,各国代表都介绍了各自在保护这个文化财富时所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其中,不乏一些十分值得推广的做法。比如,越南经常举行民族舞蹈方面的比赛活动;缅甸在教育机构中坚持以民族舞蹈为主要教学内容;泰国以政府提倡和民间各种力量并行的方法保护自己的传统;新加坡以多元的态势发展自己的舞蹈文化等。凡此种种,都丰富了各国与会者的观念和举措。
新加坡代表在示范
议程是紧张的。在紧张而有序的研讨之余,会议组织者还为各国代表安排了内容丰富的观摩活动。
在南宁市陈东村,中外代表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了由该村艺人表演的颇具原始风貌的“师公舞”。那些古朴而遒拙的传统舞蹈动势、朴素而富有历史含义的场面和内涵,深深地感动着各国代表们。许多代表在演出结束后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感慨万分地表达了对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钦佩和向往之情。
代表们还观看了由南宁歌舞剧院表演的大型舞剧《妈勒访天边》。这出代表中国当代舞剧创作水准的力作,让许多外国代表潸然泪下,他们不仅被剧中的人物所打动,更为中国舞蹈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高兴。
越南舞协主席周翠琼在发表感言
代表们还在会议组织者的安排下,参观了广西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舞蹈专业学生们的表演,让各国代表大开眼界,他们不禁为中国舞蹈教育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而啧啧称奇。
一边研讨,一边观摩,研讨会的形式活泼多样而充满意义,各国代表们不仅相互交流了彼此的经验、了解到彼此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和认识,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于本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在部分与会者的倡议下,会议得到了全体代表的支持和赞赏,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舞蹈发展研讨会备忘录”。备忘录中有这样的条款:今后将每年举行一次研讨会,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东盟国家间的舞蹈家的交流;强化舞蹈教育和舞蹈研究的功能,为该地区的舞蹈教育和科研提供方便;出版首届中国—东盟舞蹈发展研讨会论文集等。
首届中国—东盟舞蹈发展研讨会在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及舞蹈家的热心支持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它预示着中国与东盟各邻国之间在舞蹈领域的友好关系,正在得到空前的加强与拓展。
中国的舞蹈事业正在取得历史性的进展,而在这个关口中,中国的舞蹈同仁打开门户,邀请邻居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其乐大矣,其善大矣。
中国与东盟的舞蹈同行们,来年再相会!
2.中国—东盟再聚首
金秋送爽,祥云和煦,一派节日气氛的广西首府南宁,再一次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舞蹈家们欢聚的地方:“2006中国—东盟舞蹈论坛”于10月28日—31日在这里举行。
2006年的南宁与往年一样的是欢天喜地,热热闹闹,每年一度的国际民歌节和东盟博览会把这座城市装扮得分外亮丽;与往年不一样的是,2006年的南宁除了继续举办规模盛大的国际民歌节和东盟博览会之外,还要举行纪念中国—东盟对话15周年峰会和中国—东盟经贸洽谈会。这些被当地称为“三会一节”的高规格、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为南宁这座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城市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就在这样一个热烈的氛围中,承接2005年成功举办第一届舞蹈论坛的东风,由中国文联、南宁市政府和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主办,《舞蹈》杂志社和南宁文联承办的“2006中国—东盟舞蹈论坛”在南宁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及东盟10国舞蹈界的新朋老友,再次欢聚一堂,展开了为期三天的研讨活动。
出席本届论坛的中国舞蹈界代表有:白淑湘、冯双白、刘敏、刘春香、周培武、江东、卿青和来自广西的舞蹈家金涛、温国鸣、袁保诚、李江和张小春等。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廖奔和中国东方歌舞团副团长、著名编导陈维亚出席了开幕式。
来自东盟各国的十余位外国舞蹈代表应邀参加了本届论坛,他们之中既有闻名于国际舞坛的印尼舞蹈家迪迪·尼尼·陶沃克先生和新加坡的蔡曙鹏先生,也有在本国舞坛享有盛誉的文莱舞蹈家奥特曼女士和越南舞蹈家应维盛先生,既有政府高官如柬埔寨文化部的国务秘书希姆切姆先生和泰国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颂拉克女士,也有来自老挝和缅甸的舞蹈教师等。来自东盟总部的文化官员尼娅女士,全程参加了本届论坛,并为论坛的顺利举行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全体与会者的共同努力下,本届“2006中国—东盟舞蹈论坛”取得了预期的圆满成功。
中国与东盟各国地域相连,文化相融。在古代漫长的文化交流中,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联系从未中止过。随着在新的形势下的发展,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各国都在如何保护本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形成了共识。然而,如何开展对于传统舞蹈遗产的认识及保护工作、如何更好地让传统舞蹈文化在当代文化发展的建设中发挥效果,中国与东盟各国从政府到民间又是如何面对这一挑战的……所有这一系列相关舞蹈的保护与发展的大问题,摆在了各国舞蹈界人士的面前。为了更好而有效地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搭建一个相互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中国舞蹈家协会于2005年发起了首届“中国—东盟舞蹈论坛”,并得到了东盟各国政府及民间的积极响应。在南宁市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具有创举意义的“中国—东盟舞蹈论坛”落户南宁,并在各国代表平等而富有成效的交流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积极成果。
第一届“中国—东盟舞蹈论坛”成功举办后,在中国和东盟各国均获得了很大的反响。在各方的积极回应和努力之下,第二届(本届)“中国—东盟舞蹈论坛”也在令人充满期望的氛围中如期举行。本届论坛是上届论坛的发展和深化,各国代表们怀着真诚的心和严谨的态度,就论坛的各个议题展开了研讨。论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并进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这个交流项目向广度和深度迈进。
主办方为本届论坛推荐设立了如下主要议题:
(1)讨论《中国—东盟舞蹈论坛·南宁联合声明》。
(2)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旅游舞蹈产业的发展。
(3)交流各国传统舞蹈(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保护的成绩、方式、经验、问题、得失等。
(4)探讨建立以南宁为基地的中国—东盟舞蹈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
三天的论坛日程在紧凑的安排中一晃而过。代表们围绕着论坛的议题和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而紧张的研讨。
“全球化”的话题再次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代表的一个鲜明的兴趣点。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如何应对它给各国文化带来的冲击,成为本届论坛一个频率最高的话题。看来,和中国一样,东盟各国也都在发展中相继遇到了这个挑战。于是,如何看待全球化、如何应对全球化、采取怎样的举措等,一而再地成为论坛的关注焦点。很有深度的一个观点来自泰国代表颂拉克女士,她认为:其实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人们害怕它的理由应该具体事物具体对待。我们不能阻挡住全球化,但要利用好它。她同时介绍了泰国的具体文化遗产。
利用相关条件发展民族舞蹈文化也是来自菲律宾代表拉皮兹的主张。由他主持的民族舞蹈团利用宗教这个出口,为菲律宾民间舞蹈找到了一个发展的空间。他认为,西方宗教在进入菲律宾时破坏了当地的舞蹈生态,而他和他的团队正在试图利用宗教这个契机来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舞蹈遗产。这样一个很独特的做法,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大家均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
中国代表周培武、金涛、江东、卿青都以各自的角度,对民间舞蹈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评判和解说,他们的发言不但丰富了与会者对于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同时对一些颇具理论意义的论点展开了讨论。中国代表刘春香和刘敏则是从发展舞蹈文化和中国古典舞的建设等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新加坡代表蔡曙鹏博士在发言中对论坛这样的交流形式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意义的建议,显示出他的经验和智慧。而印尼代表、文莱代表和缅甸代表精彩而别具一格的舞姿,引起了与会者此起彼伏的赞赏之声。老挝代表和越南代表关于舞蹈与教育、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等话题,同样很有新意。
本届论坛的一个最大亮点,是让《2006中国—东盟舞蹈论坛·南宁联合声明》浮出水面。在与会各方积极的推动下,此“联合声明”获得全票通过。在闭幕式中的“联合声明”签字仪式中,各国代表神情肃穆,认真而庄严地在“联合声明”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本届论坛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有了这样一个由中国和东盟各国代表签署的“联合声明”,中国与东盟的舞蹈事业便有了一个可依目标。
“中国—东盟舞蹈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为了这样一个交流成果,中国舞蹈家协会和南宁合作方在人力和物力上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被东盟各国的舞蹈家代表视为一个友好的姿态。这的确是一个友好的姿态,它说明了中国人民愿意永远和东盟各国做好邻居和好伙伴的美好心愿,也说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谋求共同繁荣的博大胸怀。在这样一个美好心愿和博大胸怀的指引下,相信下一届论坛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3.舞蹈:和平的力量
——宣读于“中国—东盟当代舞蹈发展研讨会”
今天我们与来自东盟各国的舞蹈同行们聚在这里,一起交流和探讨有关舞蹈艺术发展的话题。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时刻。令人感动,是因为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因舞蹈艺术而走到了一起;令人感动,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所代表的国家,都拥有着令自己骄傲的舞蹈文化。我们都认为,舞蹈是一种有力量的艺术!她无所不在,无论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生动而鲜活的舞蹈景象,就算是天涯,就算是海角;而舞蹈艺术的魅力又如此让人瞠目,从一个国度到另一个国度,舞蹈的图画如此斑斓,如此美丽,总是让人期待,让人憧憬。
舞蹈艺术的力量是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的,特别是在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她所扮演的桥梁作用尤其显著。
几天前,我在北京出席了一个由瑞典驻华使馆举行的晚会。为了纪念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晚会上表演了这位19世纪瑞典著名戏剧家的话剧作品《父亲》的片段。台词已经被中国翻译家译成中文,这让我们中国人来理解这位伟大戏剧家的成就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在座的有一半多是来自西方的人士。听着根本听不懂的汉语对白,我担心他们肯定不会获得剧目所传达出来的全部信息。对我这位从事舞蹈研究的人来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让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语言的局限。我幻想,若这是一场舞蹈的表演,那么无论你来自何方,在接受上又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正是舞蹈这种直观的非语言性,让她获得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凭借着这种力量,世界各地的人们彼此不再遥远,沟通成为可能。
今天,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并不太平,种族冲突、国家战争、宗教对立,一系列难尽如人意的事情仍不时出现在媒体报章的报道之中。我们共同生存在一个星球上,然而彼此有着许多的差异,因而我们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就是需要更进一步地加强彼此的了解与沟通,并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增加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中国人历来是以“和”为贵的。今天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也愿意成为世界和平的一支力量,愿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好朋友,特别是对我们的东盟邻居,更是有着极大的诚意。中国人相信:“远亲不如近邻。”中国舞蹈家协会这次发起举办的“中国—东盟舞蹈发展研讨会”,就是向各邻国舞蹈界发出的一个信息:希望能够通过舞蹈家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的沟通与共同的发展。在我们之间,舞蹈艺术是一个和平的纽带,她为我们带来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我们坚信,在世界的和平事业中,舞蹈艺术正在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力量,正在为全人类的和谐共荣做着自己的努力。
今天我们得以坐在一起,平心静气、相互尊重地共商舞事,足以证明了舞蹈艺术所具有的磁铁一般的力量。只要我们彼此信任、相互珍惜,那么,我们共同热爱的舞蹈艺术,就会成为一种不断生长着的、不断壮大着的促进和平的力量。
我们各国富饶的舞蹈资源,不仅是一种审美的力量,同时也是一种和平的力量。
“舞蹈成为和平力量”的途径:交流与沟通促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
中国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在不断的对外交流和融合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回望中国的历史进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唐代,正是由于在文化上的交流,为富有气派的大唐华章增添了光芒。
从舞蹈艺术着眼,中国唐代的发展可谓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能获得这样的发展高度,实在与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分不开。
唐代的宫廷宴乐,从隋代的“七部乐”发展到“九部乐”再到最终的“十部乐”,其中来自中原以外地区和国家的乐舞,竟占到百分之八十!仅从这些乐部的名字上,就完全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其在地域上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如《天竺乐》——来自印度、《高丽乐》——来自朝鲜半岛地区、《康国乐》——来自中亚一带等等。同时,一些在表演上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舞蹈作品,更是成为唐代舞蹈艺术的巅峰之作,如《胡旋舞》《胡腾舞》《柘枝》等等。拿《胡旋舞》来说,从许多精彩的唐代诗句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该舞蹈那疾旋如飞的特技,“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奔车轮缓旋风迟”“四座安能分背面”……这种快速飞旋的技艺,不是我们至今都可以在印度的卡塔克舞中欣赏到吗?
中国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因而形成了在文化上的大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既由外埠流入中原,又以中原地区为轴心向外远播。中国唐代的许多乐舞都流传到周边地区和国家,至今在韩国被称为“国乐”的祭孔乐舞,就来自中国。而今天仍在日本皇宫和宗教场合上演着的日本“雅乐”,凡从中国传来的则仍有“唐乐”之名。
舞蹈艺术通过交流、融合和传播,为唐代的文化兴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在一个和平的时期,舞蹈艺术自身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这样的历史回顾中可以看到,舞蹈与和平像一对孪生的姐妹,彼此需要,相互贡献。
通过交流和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开始变得彼此欣赏、相互学习。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显然,舞蹈艺术的作用是很有力量的。
“舞蹈成为和平力量”的平台:舞蹈艺术的多样化对世界文化是一个贡献
近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速度加快,许多国际文化界人士开始变得忧心忡忡:文化会不会也一体化了?于是,在世界范围内,上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至各国文化主管部门,都纷纷开始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捍卫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004年秋,亚欧基金会在越南河内召开的“世界文化多样性”研讨会,以及随后在巴黎举行的各国文化高官会议,都一直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表示了鲜明的态度。
笔者在会上发言
我们的世界是多元的,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发生与成长的进程中,都具有其唯一性和独特性。从今天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来看,世界文化多样性不但是一个历史的结果,更是一个现实的需要。
文化多样性体现在舞蹈艺术的层面,让世界各国的舞蹈艺术成为一个斑斓多姿、变化无穷的万花筒。我们可以看到,从亚洲到非洲,从美洲到欧洲,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在当地的肢体舞动方式上感受到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美感。实际上,不用说得那么远,即使在我们亚洲范围内,各地舞蹈彼此间的差异也是极其明显的,君不见,从印度到缅甸,从泰国到老挝,从朝鲜到日本,从叙利亚到阿富汗,舞蹈的景致无一相同,这种丰富的情况难道不是多样性的一个美丽的注解吗!
在中国广东省,有一个与香港毗邻、在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城市,名叫深圳。那里有一个规模很大的主题公园叫作“世界之窗”。如果有机会去看看,可以看到那里云集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及其风情。而舞蹈文化则是其中最醒目、最吸引人的部分,游人们不但可以观赏到巴西的桑巴和爱尔兰的踢踏,还可以欣赏到来自黑非洲和澳洲的土著舞蹈,夏威夷的舞蹈随风摆动,墨西哥的舞蹈裙摆飞扬,印尼的舞蹈风情旖旎,俄罗斯的舞蹈欢快亮丽……世界的舞蹈文化让人如此流连忘返,叫人不禁感叹舞蹈文化的神奇与灿烂。
毋庸讳言,世界舞蹈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而呈多样性态势共同发展的世界舞蹈,正在凭借着世界和平这个平台,继续着自己的持续繁荣。
丰富多彩的世界舞蹈,让世界各国人民获得了一个建立彼此友好关系的平台。这是一个文化的平台,更是一个和平的平台。在雨后的晴朗天空中,舞蹈艺术像一弯散发着祥和之气的彩虹,在把你和我彼此连接起来的同时,放射出色彩鲜艳的七彩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