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健康是人人都希求的一种价值取向,事关人之生活和生命的品质,甚至影响到人之为人的尊严。随着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人的健康逐渐超越个体的维度,成为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关切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构成,是政治实践不可或缺的价值追求,直击政治合法性的根基。故此,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提出,是对健康治理需求的及时回应,体现出执政党和治理者对人民健康的重视。
我一直认为,近现代意义的法治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但是,法治作为广泛时空场景下人类实践经验与认知逻辑相结合的治国理政之方式,已然成为当今一种全球共享的意识形态。作为这一逻辑的延伸,法治作为治理方式,逐渐向各个领域扩展,并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必然选择。健康中国事关14亿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品质,必然要以法治作为依归,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健康中国治理的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本书坚持法治主义的立场和视角,以健康中国建设的法治展开为论题,较为系统而深入地给出了自己的观察和感悟,既体现了一位年轻学者的学术自觉和学术抱负,也很好地展示了一位法理学者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情怀。
法治是一个具有天然正当性的符号,但法治化不能是空洞的口号,更不能是虚幻的托词。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仍然处于不断推进的过程之中,法治所指涉的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治理,是一个当下、即时的概念,需要的是现实且有针对性的思考,不能“避当下而求未来”。本书寓法治理想于强烈的现实关切,从理论基础和制度场景两个理论维度展开对健康中国法治构建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健康权和公共卫生法治这样两个重要话题,抓住了健康治理法治化的要害和精髓。
传统以政策为导向的健康治理模式要向法治化治理模式转型,权利范式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如何保障一种权利,既需要以实证化为前提作出制度性安排,也需要在法治框架内具备可操作性。将健康权作为健康中国法治建构的理论基础,采取权利主义的进路,具有超越基于政策驱动型治理的法治优势,能够增强健康治理的法治底色,拓宽健康法治的话语资源。而选择以司法保护的视角来研究健康权——正如广德在书中多次所表达的,“‘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这既是法谚的经验表达,也是法理的逻辑穿透”——此举进一步夯实了健康权的理论基础,无疑是一项基础性的且必要的研究。当然,权利保障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简单地去肯定或确认权利,而是要明确权利的合理界限。赋予人的健康以权利,最大的挑战恰恰在于这种权利的边界和范围存在界定上的困难,要真正实现对健康权的法律保障,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明确权利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范围内存在,明确权利具体要受到哪些限制,到底什么是公民的健康权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被认为是侵害了公民的健康权,等等。设定一定的制度机制,以便在必要时对此类问题作出界定,并设置相关的监督措施,对于健康权的实现而言,尤为重要。因此,对健康权的理论探索更应关注中国的司法实践。
受疫情的影响,着眼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疫情防控的实践需要,公共卫生法治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广德的研究告诉我们,公共卫生法治还应该超越疫情防控的格局,迈向更一般的、关乎公民日常生活品质保障等问题的常规公共卫生法治,注重健康环境的建设等。这无疑将公共卫生法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注重人的日常生活品质、健康水准和生命质量的保障上,在这样一种格局和价值取向之下,公共卫生法治既大有可为,又任重道远。
本书将现代法治引入健康中国建设,认为实现法治与健康保障的“联姻”,意味着既要注重对卫生法律规则的重视,加强规则供给,还须重视法律在健康治理中的权威作用,在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领域树立起法律规则的权威,更要注重在健康治理现代化与法治体系之间的协同治理,推动中国特色的健康法治的形成与完善。相信本书一定能成为在这个问题上具有开拓性和启发性的专著。
广德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工作时指导的硕士和博士后,他来自基层,机敏好学,奋发进取。近年来,他在卫生健康法领域思考钻研,有许多学术作品在法学名刊上发表,展示了自己的研究专长,赢得了作为“ 90后”学术新秀的识别度,可喜可贺! 如今他的首部著作即将交付出版,邀我为序,不由得心喜而慨然允之!广德是湖南娄底人,娄底地方民间拜的神叫张五郎,有着四脚朝天、倒立行走的独特造型,在某种意义上说,广德另辟蹊径,在卫生健康法领域钻研,就体现了某种逆向思维和开拓精神。岳麓书院有一联“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湖湘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开风气之先,也期待广德在公共卫生法治的研究上能够不断进取,更上层楼。
张志铭1
2022年3月7日
于丽娃河畔
1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官遴选委员会、检察官遴选委员会、法官惩戒委员会、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