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化科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化科学是一门新兴科学,但现代化现象是一个历史现象,现代化研究有50多年历史,现代化理论有众多流派。目前,现代化科学的主要内容是基于过去300年的现代化现象和50多年的现代化研究。在21世纪,现代化现象会继续,现代化研究会深入,现代化科学会发展。现代化科学的未来空间是广阔的。
一、 现代化科学的主要内容
从学科结构角度看,如果不包括研究方法,现代化科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七个部分。
1. 一般理论
现代化科学的一般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原理的系统表述,一般包括现代化的内涵、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等方面的阐述。目前,现代化理论有不同流派,不同理论对现代化特征和规律的认识有所不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可以作为现代化科学的一般理论,将在后面专题讨论。
2. 现代化史
现代化史包括现代化进程、现代化研究史和现代化思想史等。
现代化进程既有共性,也有国别、时代和领域差异。一般而言,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可以作为世界现代化的起点,目前尚不能确定它是否有终点。在18~21世纪期间,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前沿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
一般而言,西方的现代化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过去60年里,世界现代化研究大致有三次浪潮:现代化研究、后现代化研究和新现代化研究(图1-3) 。中国学者的现代化研究有三次高潮: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讨论、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典现代化研究、90年代末以来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现代化研究。
图1-3 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
资料来源:何传启, 2010a,2017a。
经典现代化理论大致诞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其起源可以大致追溯到19世纪的古典进化理论(图1-4) 。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众多的现代化理论和相关理论。其中,10种理论有比较大的影响,它们是: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继续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图1-5) 。在新现代化研究阶段,国外学者先后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和多元现代性理论等;中国学者先后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何传启,1998a,b,1999) 、综合现代化理论(何传启,2003)和现代化科学(何传启,2010a)等。
图1-4 现代化理论形成的示意
资料来源:Harrison,1988;何传启, 2010a。
3. 分段现代化
在18~21世纪期间,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理论。
在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第一阶段的现代化( 1760~1970年)简称为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主要相关理论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等。
第二阶段的现代化( 1970~2100年)简称为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主要相关理论包括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继续现代化理论等。
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尚未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两次现代化的双重挑战。一些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简称为综合现代化路径。主要相关理论包括综合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和全球化理论等。
图1-5 现代化理论谱系示意
资料来源:何传启, 2010a, 2011, 2017a。
4. 分层现代化
现代化发生在人类文明的所有层次,如世界、国际、国家、地区、机构和个体层次等。不同层次的现代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每个层次的现代化都与国家现代化有紧密关系。关于不同层次现代化的特征和规律的理论阐述,简称为分层理论。本报告简要讨论了六个层次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基本事实和主要理论。
5. 领域现代化
现代化发生在人类文明的所有领域,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个人行为)领域等。不同领域的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现代化一般理论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有所不同。关于不同领域现代化的特征和规律的理论阐述,简称为领域理论。本报告简要讨论了六个领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基本事实和主要理论。
6. 部门现代化
现代化发生在人类文明的所有部门。不同部门的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现代化一般理论在不同部门的适用性有所不同。关于不同部门现代化的特征和规律的理论阐述,简称为部门理论。本报告简要讨论了农业、教育和科技现代化。
7. 现代化政策
现代化政策是现代化理论的一种实际应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政策有较大差别。现代化政策涉及现代化评价、现代化战略和现代化措施等。
现代化战略是基于现代化理论的战略,发展战略是基于发展理论的战略。前者适合于所有国家,后者常见于发展中国家。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现代化政策和现代化措施的突出特点是针对性和时效性等。政策创新与措施选择,需要遵循现代化规律,需要适合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创新和措施选择是不同的。现代化科学包括众多理论,其政策含义各有差别。
二、 现代化科学的一般理论
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变化,变化是有规律的。目前,关于现代化没有统一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包含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可以看作是诸多现代化理论的集大成。这里讨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表1-3) ,目前它被视为现代化科学的一般理论。
表1-3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续表)
资料来源:何传启,1999,2010a,2011,2013a。
1. 现代化的内涵
其一,现代化的操作性定义。在现代化科学里,现代化没有统一定义,但有多种操作性定义。根据现代化的理论含义和现代化研究的需要,可以提出现代化的操作性定义。
• 定义一,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是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前沿过程,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复合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其他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两类国家之间可以转换,地位变迁有一定概率。
• 定义二,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文明发展、文明转型和国际互动的交集。
• 定义三,现代化是现代文明的世界前沿,以及达到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
第一种定义适用于理论分析,第二种和第三种定义适用于定量评价和政策分析。
其二,现代化的一般模型。一是结构模型。现代化发生在三个层次:文明内容、文明形态、国际体系(图1-6) 。其中,文明内容变化是微观层次的,文明形态变化、国际体系变化是宏观层次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二是概念模型。现代化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如文明发展、文明进步和文明转型等,它们都没有统一定义。根据其操作性定义,可以建立其概念模型(表1-4) 。
图1-6 现代化的结构模型:三层次变化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
表1-4 现代化的概念模型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
其三,现代化的判断标准。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变化,但并非所有变化都是现代化,满足三个标准的变化才属于现代化。 21世纪现代化有三个判断标准:一是生产力标准,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提高,又不破坏自然环境;二是社会进步标准,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又不妨碍经济发展;三是人类发展标准,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又不损害社会和谐。
其四,现代化的多面性。现代化现象具有多面性。例如,现代化既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一种社会选择;既是一种文明进步,也有副作用;既有共性和现代性,也有个性和多样性;既有国际趋同,也有国际分化;现代化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不进则退等。
其五,现代化的简要定义。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是18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又是一种文明进步,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发生在人类文明的所有层次、领域、部门和方面;还是一个发展目标,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要保持现代化水平,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要追赶和实现现代化。
形象地说,现代化就像是一场人类发展的国际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其他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有可能掉下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赶上去,国家位置转换具有一定规律性(图1-7) 。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发现,在20世纪后50年里,发达国家下降为发展中国家的比例约为10%,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5%(图1-8) 。
图1-7 现代化犹如一场人类发展的国际马拉松比赛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2011。
图1-8 50年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
资料来源:何传启, 2010a,2011。
2. 现代化的过程
一般而言,现代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前沿过程(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追赶过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两类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相互影响。在公平贸易条件下,两类过程可以相互促进;在不公平贸易条件下,两类过程可能发生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抑制。
其一,现代化过程的阶段划分。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现代化过程的阶段划分,应该与人类文明进程的阶段划分相协调。从人类诞生到21世纪末,人类文明进程的前沿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时代: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每一个时代又包括四个时期: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形成人类文明进程的四个周期,即原始文化周期、农业文明周期、工业文明周期和知识文明周期。其中,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
参考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原理,可以建立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周期表(表1-5) ;从人类诞生到21世纪末,人类文明进程的前沿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周期、16个阶段和两次现代化。如果以人类文明的时间(基于人类文明的前沿轨迹标记的时间)为横轴,以社会发展水平为纵轴,可以建立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坐标系(图1-9) 。如果以生产力结构为横轴,以生产力水平为纵轴,可以描绘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路线图(图1-10) 。
表1-5 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周期表
资料来源:何传启,1999,2010a。
注:∗“文明时间”是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前沿过程相对应的大致时间。∗∗知识文明的成熟期和过渡期的时间和特征是一种预测,其过渡期的时间跨度有可能约为20年,用斜体字表示,后同(何传启,2021a) 。
其二,现代化过程的主要阶段。一是前沿过程的阶段。在18~21世纪期间,现代化的前沿过程可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包括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政治向工业政治、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变等,包括起步、发展、成熟和过渡四个时期和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三次浪潮。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包括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政治向知识政治、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物质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变等,包括起步、发展、成熟和过渡四个时期和信息化、仿生化和体验化(走向太空)三次浪潮(表1-6) ,后面两次浪潮是预测(表1-7) 。二是追赶过程的阶段。现代化的追赶过程的阶段划分,既有共性,也有国际差异。追赶过程的大阶段划分与前沿过程基本一致,但追赶路径大致有三条:第一条是跟踪路径,第二条是赶超路径,第三条是追赶路径(表1-8) 。
图1-9 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坐标系
资料来源:何传启,2003,2010a。
注:人类文明的时间为依据文明前沿轨迹标记的时间。
图1-10 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路线图
资料来源:何传启,2003,2010a。
注:依据人类文明前沿轨迹描绘。人类文明中轴发生三次转换,从原始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知识文明,形成四个文明周期,每个周期文明结构和生产力结构不同。相应地,坐标横轴和生产力结构刻度做三次转换,其生产力结构刻度分别是:原始文化时期为非狩猎采集与狩猎采集劳动力之比,农业文明时期为非农业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之比,工业文明时期为工业劳动力与非工业劳动力之比,知识文明时期为非知识产业劳动力与知识产业劳动力之比。
表1-6 现代化前沿过程的阶段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 2019a。
表1-7 现代化前沿过程的六次浪潮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 2019a。
注:依据现代化前沿轨迹进行划分。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不同步的,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阶段划分可以有所差别。对于先行国家,六次浪潮是先后发生的。对于后发国家,可以两次或多次浪潮的内容同时发生,可以把几次浪潮的内容压缩在同一个时期进行。第五次和第六次浪潮是一种预测,用斜体字表示,后同。
表1-8 现代化追赶过程的路径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
在追赶过程中,两次现代化的六次浪潮的内容不可缺省,但它们的时间顺序可以发生变化。六次浪潮可以循序推进,也可以多次浪潮同时推进。例如,1960年开始现代化的国家,没有必要先进行机械化后进行电气化,可以同时推进机器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相当于三次浪潮内容同时推进,三次浪潮融合起来,浪潮表现不明显。其他可以类推。
其三,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特点。根据过去300年的历史经验,现代化的前沿过程有20多个特点,如长期性、阶段性、非线性、创新性、竞争性、全球性和风险性等,它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的一般特点。追赶过程大约有12个特点,如目标性、多样性、矛盾性、集成性和挑战性等。一般而言,历史阶段不可跨越,技术阶段可以跨越,追赶过程可以降低时间成本。
两次现代化有不同特点(表1-9) 。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市场化和福利化等,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特点。目前,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等,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特点。
表1-9 两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
注:第二次现代化的特点是截至2010年的特点,未来它还会有新发展。
第一次现代化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基础。第二次现代化在某些方面是第一次现代化的延续和发展,如民主化、理性化和科技进步等;在某些方面是第一次现代化的“反向”或转折,如从工业化到非工业化、城市化到郊区化、集中化到分散化、环境污染到环境保护等;在某些方面是创新,如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等。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并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型的过程是综合现代化,即从半工业经济和半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转变。
其四,现代化过程的内容和原理。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变化和国际竞争,包括文明内容、文明形态、国际竞争和国际体系的变化等(图1-6) 。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原理不仅包括文明内容、文明形态和国际体系变化的主要机理和基本原则,还包括其动力和模式等。
• 文明内容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内容。文明内容包括各种文明要素,如行为、结构、制度和观念等。一般而言,文明内容现代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它包括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的双向循环和文明要素的可逆退出过程,这些过程共同组成一个超循环(图1-11) 。这些过程的突出特征是多样性。
图1-11 文明内容现代化的超循环模型(四步超循环)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
• 文明形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内容。一般而言,文明形态现代化是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前沿过程,每个方面都具有路径、内容或形式的多样性。现代文明有三个来源(图1-12) 。现代文明的形成与传统文明、文明创新、文明扩散和文明交流紧密相关。
图1-12 现代文明的三个来源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
• 国际体系变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内容。它是一个国际分化、国家分层、国家流动和结构变迁的复合过程,发生在结构单元和国际体系两个层次上,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国际体系具有结构相对稳定性和国家地位可变性(图1-13) 。在过去300年里,发达国家的比例不到20%,发展中国家的比例超过80%;在50年里,发达国家仍然为发达国家的概率约为90%,下降为发展中国家的概率约为10%;发展中国家仍然为发展中国家的概率约为95%,上升为发达国家的概率约为5%。
其五,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原则。根据300年国际经验,现代化过程一般遵循10个基本原则(表1-10) 。分别涉及文明内容、文明形态和国际体系变化,涉及现代化的进程、分布、结构、地位、行为、路径、需求、效用、状态和中轴等。
图1-13 世界现代化的300年水平结构和50年转移概率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等,2010。
注:发展中国家是非发达国家,它包括中等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表1-10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10个基本原理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等,2006。
原理一,进程不同步。空间不同步:不同国家现代化起步和速度各不相同。领域不同步:不同领域现代化是不同步的。要素不同步:文明要素现代化是不同步的。
原理二,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不均衡: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纵向分布和横向分布是不均衡的。领域分布不均衡:不同领域现代化的纵向分布和横向分布是不均衡的。要素分布不均衡:文明要素现代化的纵向分布和横向分布是不均衡的。
原理三,结构稳定性。空间结构稳定性: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纵向分布和横向分布结构是相对稳定的。领域结构稳定性:不同领域现代化的纵向分布和横向分布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要素结构稳定性:文明要素现代化的纵向分布和横向分布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现代化水平的国际结构大致遵循“20/80法则”。发达国家的比例小于20%,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大于80%;在50年里,发达国家保持发达国家地位的概率约为90%,发展中国家保持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概率约为95%。
原理四,地位可变迁。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各领域现代化、文明要素现代化的相对水平、相对地位和相对差距都是可变的。地位转移有一定概率。在50年里,发达国家降级为发展中国家的概率约为10%,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概率约为5%。
原理五,行为可预期。现代化行为是可以部分预期的;行为可预期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行为可预期性与社会成就有紧密关系;行为可预期性将提高,因为信息技术发展将促进信息的获取。
原理六,路径可选择。现代化路径是可选择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路径可选择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存在路径锁定现象;路径选择与社会成就有紧密关系,路径选择具有很高的机会成本。
原理七,需求递进。现代化过程的社会需求是递进的。一种需求的满足,并不意味着社会进步的终结,而是意味着新的需求的产生。需求Ⅰ—满足—需求Ⅱ的循环递进,是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机理。
原理八,效用递减。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政策和创新的效用将出现三种变化:第一种变化是效用递减。社会政策和创新的效用,随时间而递减,最后趋向无效。这不是说社会政策是无效的,而是说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第二种变化是有效用周期。有些社会政策和创新的效用有一个生命周期,经历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最后趋向无效。第三种变化是效用固化。有些社会政策和创新的效用,经历上升和饱和两个阶段,最后变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长期稳定发挥作用。效用递减原理说明了效用递减和效用周期下降阶段的特点。创新Ⅰ—效用变化—创新Ⅱ的循环递进,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机理。
原理九,状态不重复。现代化过程是一系列文明状态的集合,一个文明状态是一组文明变迁的集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两个文明状态是完全一样的。文明状态Ⅰ—变迁—文明状态Ⅱ的循环递进,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机理。由此推论,历史经验的意义是相对的。
原理十,中轴转变。现代化过程是一种中轴转变。美国社会学家贝尔认为( Bell, 1973)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中轴原理是在一切逻辑中作为首要逻辑的动能原理,中轴结构是其他结构环绕在它的周围的那种组织结构;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中轴原理起支配作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包含社会中轴的转变。一般而言,中轴原理是社会的核心规则和过程,中轴结构是社会的核心结构;现代化过程既是中轴原理转变的过程,也是中轴结构转变的过程。
如果说,现代文明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那么,工业文明是初级现代文明,知识文明和生态文明是高级现代文明。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从传统文明向初级现代文明的转变,那么,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初级现代文明向高级现代文明的转变。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向高级现代文明的转变是综合现代化。
3. 现代化的结果
(1) 一般结果
一般结果主要包括现代性、特色性和多样性的形成,劳动生产率、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进步、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生态变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国际分化、国家分层和副作用,世界前沿、国际体系和国家状态的变化等。
• 现代性的内涵。迄今没有统一认识。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性被不断研究和赋予新含义,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和不同理论对其认识和表述有所不同。例如,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关于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一种概述( Giddens, 1998) ;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性是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的集合;后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集合是现代性,后现代社会的特征集合是后现代性,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一种解构;反思性现代化理论认为,工业社会的现代性是第一现代性,风险社会的现代性是第二现代性;还有学者提出高现代性、多元现代性等。
• 现代性的结构。迄今没有统一认识。根据维基百科,现代性是现代的社会文化规范、态度和实践的总和。现代性可以追溯到16世纪或更早,但其主体部分与工业文明紧密相关。从这个角度看,现代性是工业文明的制度、观念和特征的总和,是工业时代的社会理想、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的集合(何传启,2019a)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类文明既有共性,又有时代和国别差异,其中,文明共性将长期存在,农业社会的文明特征是传统性,工业社会的文明特征是第一现代性,知识社会的文明特征是第二现代性,它们在不同领域有不同体现(表1-11) (何传启,2010a, 2019a) 。
表1-11 文明共性、传统性、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
(续表)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 2019a。
注:文明共性指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始终存在的文明要素,其内涵或特点可能会发生变化。
•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一是过程关系。从过程角度看,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现代性被看作是这个过程的一种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先有现代化,后有现代性。二是逻辑关系。换个观察视角,单从逻辑角度看,现代性是一种理想(包含社会理想),现代化是一种实践,先有理想,后有实践;从这个角度看,先有现代性,后有现代化。三是互动关系。从过程角度看,先有现代化,后有现代性;从逻辑角度看,先有现代性,后有现代化;表面看两者互相矛盾,实则是相互作用(图1-14) 。
图1-14 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互动关系(示意)
资料来源:何传启, 2019a。
• 理想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理想指引实践,实践产生现实;另一方面,实践和现实会反过来影响理想。理想与现实的互动关系,既体现在现代性结构里,也反映在现代化过程中。一般而言,现代性包含理想、现实和实践;现代化既是追求理想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不断实践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不同国家的理想、现实和实践有所不同,对现代性的认识也有差别。这些既影响现代化的过程,也影响现代化的结果。
• 共性与个性。一般而言,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共性结果(共性结果的集合),体现了现代化的内核(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和普遍性;特色性是现代化的个性结果,反映了现代化对其环境和条件的响应和适应;多样性则是特色性或个性的集合。形象地说,共性是现代化的必修课和必答题;个性则是现代化的自修课和自答题,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选择。
(2) 分阶段结果
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和时间跨度不同,其结果必然不同。
第一次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结果,包括第一现代性、特色性、多样性和副作用的形成等。第一现代性的主要特点包括工业化的、城市化的、民主化的、法治化的、理性化的、世俗化的、流动化的、市场化的、福利化的、高效的、自由的、平等的,以及现代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现代科技和能源、大众传播和普及义务教育等。第一次现代化的副作用包括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经济危机周期和人情淡化等。传统价值部分存在并发挥一定作用。
第二次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结果,包括第二现代性、特色性、多样性和副作用的形成等。 2010年第二现代性的主要特点包括知识密集的、信息密集的、网络化的、智能化的、全球化的、创新的、个性化的、多元的、绿色的、生态的,以及风险性、城乡平衡、生活质量提升、环境友好、终身学习和普及高等教育等。目前第二次现代化的副作用包括网络犯罪、信息鸿沟、国际风险和国际不平等扩大等。传统价值部分存在并发挥一定作用。
(3) 国家目标
其一,理论目标。从理论角度看,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有三个:其一,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其二,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型;其三,追赶、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关于前两个目标,所有国家都有可能实现,但完成时间有先后。关于第三个目标,只有部分国家能够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发达国家是少数,发展中国家是多数。从第三个目标的实现程度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平均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三是全面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前沿水平。
其二,政策目标。从政策角度看,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国家进步目标:提高生产力、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等。二是国际地位目标:追赶、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发达国家的政策目标是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目标是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其三,目标与理论的关系。在1950年以前,没有现代化理论,没有现代化目标;国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一种“自然发展” ,国家现代化的结果是一种“自然结果” 。 1960年以来,经典现代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国家目标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0年以来,涌现了多种新现代化理论,如生态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它们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目标都有一定影响。国家现代化的结果与目标之间的联系逐步加强。
4. 现代化的动力
现代化动力分析涉及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动力因素和动力机制两个方面。
其一,动力因素。在微观层次上,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在宏观层次上,包括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等。一般而言,动力因素包括创新、竞争、适应、交流、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等。其中,创新是现代化的根本来源,竞争是现代化的激励机制,适应是现代化的自调机制,交流是现代化的促进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竞争的主导因子,市场需求是产品创新的主导因素。
其二,动力模型(表1-12) 。微观层次包括三个模型,即创新驱动模型、双轮驱动模型和联合作用模型;宏观层次包括三个模型,即创新扩散模型、创新溢出模型和竞争驱动模型;定量模型包括生产力函数、要素优化模型、结构优化模型、创新价值模型等。
表1-12 现代化动力模型(举例)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2017a。
注:创新扩散模型和创新溢出模型是创新理论模型在现代化领域的应用。
其三,模型简介。一是创新驱动模型。创新是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创新产生新观念、新制度、新知识、新物品和新服务,形成新文化和新生活,推动新文明和现代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信息反馈,形成从创新到现代化的正反馈循环驱动。具体而言,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联合作用导致新科技,技术创新和新科技结合导致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产业,新产业导致新经济,新经济促进新社会,新社会促进现代化;现代化会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每一步都有信息反馈,形成从创新到现代化的正反馈循环驱动(图1-15) 。
图1-15 现代化过程的创新驱动模型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
注:知识创新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知识创造和新知识首次应用,制度创新是创立一种新制度,它们发生在模型的每一步。技术创新指技术发明的首次成功商业应用,主要是从新科技到新产品和新产业的过程。
二是竞争驱动模型。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竞争过程。主要竞争包括国际竞争、市场竞争和民主竞选等,它们导致了优胜劣汰、新陈代谢和资源优化配置等,从而促进文明发展和文明转型,推动现代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信息反馈,形成从竞争到现代化的正反馈循环(图1-16) 。
图1-16 现代化过程的竞争驱动模型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0a。
三是生产力函数。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生产力与技术进步、人均技能和人均资本成正比(何传启,2009) 。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生产力函数为:
其中,Y为产出,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投入,a为资本产出的份额,1-a为劳动产出的份额,A为技术进步乘数;P为生产力(劳动力的人均产出) ,K/N为劳动力的人均资本,N为劳动力人数,S为劳动力的人均技能。
5. 现代化的模式
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路径和模式多样性。
其一,21世纪现代化大致有三条基本路径(图1-17) ,分别是第一次现代化路径、第二次现代化路径和综合现代化路径。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选择不同路径。
第一次现代化路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表1-13) ,重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市场化和福利化、普及义务教育等。
图1-17 21世纪现代化的三条路径(示意)
资料来源:何传启, 2003, 2010a, 2019a。
注:人类文明中轴发生三次转变,相应地坐标横轴和生产力结构刻度做三次转换(图1-10) 。 21世纪第一次现代化路径将受到第二次现代化的影响,多少具有综合现代化的特点。综合现代化路径具有多样性,与起点和目标选择紧密相关。
表1-13 第一次现代化路径的数字化图景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7a。
第二次现代化路径: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表1-14) ;重点是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多元化和全球化、普及高等教育等。
表1-14 第二次现代化路径的数字化图景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7a。
综合现代化路径: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并持续向知识文明迈进(表1-15) ;重点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福利化、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民主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等。不同国家的综合现代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别。
表1-15 综合现代化路径的数字化图景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7a。
其二,现代化没有标准模式,没有最佳模式,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组合模式(表1-16)。
表1-16 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组合模式
资料来源:何传启,2011。
注:∗表示这些模式与第二次现代化模式是重复的。
高贸易、高投资:国际贸易和投资占GDP 比例≥100%。中贸易、中投资:50%≤国际贸易和投资占GDP比例<100%。低贸易、低投资:国际贸易和投资占GDP比例<50%。
第一次现代化的组合模式。第一次现代化包括很多要素,如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民主化和国际互动等。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采用的策略不同,在某个时期相对优先发展某种要素,于是形成不同模式(表1-16) 。
第二次现代化的组合模式。目前,第二次现代化的实践只有40多年历史。第二次现代化包括很多要素,如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等,不同要素组合形成不同发展模式(表1-16) 。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采用的策略不同,在某个时期相对优先发展某种要素,就会形成不同模式,如知识化优先、信息化优先、生态化优先、协调发展等。
综合现代化的组合模式。综合现代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业化为主,知识化为辅,第一次现代化要素占优势地位。第二阶段: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两次现代化并重。第三阶段:知识化为主,工业化为辅,第二次现代化要素占优势地位,第一次现代化逐步完成。综合现代化的要素组合模式非常多(表1-16) ,例如,工业化优先、民主化优先、城市化优先、知识化优先、信息化优先、知识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工业化与生态化协调发展、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城市化与生态化协调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