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熟理论
生熟理论是指中药生、熟饮片在药性和功效方面有所区别,分别应用于不同的临床治疗需要,包含生熟异治或者生熟异效理论。生饮片是指仅经过净选、切制及干燥的饮片;而熟饮片是指生饮片经过加热、加辅料等方法炮制后的饮片。
中药生熟概念的提出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在其“序例”中有“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生”的记述。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指出“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认为中药可炮制成生、熟品分别应用于临床。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再次指出“生熟有定,一如后法”。元代张元素在《珍珠囊》中总结出中药“生升熟降”;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述了李东垣《用药法象》的论述,总结了“生泻熟补”的理论。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对中药生熟异治的论述也较为详尽。至明代时,中药饮片的生熟理论已较为成熟。其主要内容包括:
1.生泻熟补 是指一些药物生品寒凉清泻,而成为熟品以后,药性偏于甘温,作用偏于补益。如地黄生用性味苦寒,为清热凉血之品,蒸制成熟地黄后,成为滋阴补血之品。又如何首乌生用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经过用黑豆汁蒸制后,成为补益之品。
2.生峻熟缓 是指一些中药生饮片药性峻烈,制成熟饮片后作用缓和。如麻黄生品发汗解表之力峻烈,经过蜜炙加热后,其发汗作用得以缓解。又如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峻烈,经过酒炙、醋炙、蒸制或炒炭后,随着加热程度增大,其泻下作用也相应地缓和。
3.生毒熟减 许多中药的生品毒性或刺激性比较大,不适合直接应用于临床,经过炮制后可使其毒性或刺激性降低,甚至消除。有毒的中药较多,减毒的炮制方法也较多。如毒性较大的生川乌、生草乌经过长时间蒸或煮后,其毒性得以明显降低。另外,又如牵牛子、苍耳子、川楝子、斑蝥、马钱子、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狼毒、干漆、何首乌、藤黄、半夏、天南星、蜈蚣等,均可经加热或加辅料炮制后减毒。
4.生行熟止 生饮片行气散结,发散解表,活血化瘀作用强,炮制成熟饮片则偏于收敛,具有止血、止泻作用。如荆芥生品性味辛温,具有解表散风的功效,经过炒炭后辛散之性明显减弱,同时产生了止血的功效。又如木香生用行气,煨制后实肠止泻作用增强。
5.生升熟降 升降浮沉是中药作用于机体的趋向,中药经过炮制尤其是用辅料炮制后,其趋向会有所变化。某些中药生用偏于升浮,熟用则偏于降沉。如莱菔子生品以升为主,长于涌吐风痰,炒后以降为主,善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6.生降熟升 传统炮制理论认为“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即中药经过酒炙或姜炙后,其趋向变为升浮,酒炙和姜炙均为典型的“熟升”。如生黄柏苦寒沉降走下焦,为清下焦湿热之品,经辛散升热的酒制后则引药上行,善于清上焦头面之火。苦寒沉降的生黄芩、生黄连、生黄柏等酒炙后,也均表现为生降熟升的趋向变化。明代名医李言闻(李时珍之父)在其《人参传》中指出:“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