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事增华:马约翰体育思想的实践、传承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清华大学时期:52年体育执教生涯

马约翰的清华生涯开始于1914年9月。当时清华校内刊物《清华周刊》在9月22日那一期的第二版特别为该年入校的老师们发表了一篇介绍文章。这篇名为《名师莅校》的文章记录了马约翰的过往资历与他在清华就任的职位。

本校本学期新请教职员甚多,均已先后来莅校,诸先生学术深可为诸同学庆也。兹将姓名职务列左:

马约翰:圣约翰大学毕业生,充体育帮教,英文书记。(14)

马约翰最初在清华学校时一边教化学并兼任英文书记,一边跟随清华的第一位体育部主任、美国教师休梅克博士(Arthur Shoemaker)学习西方学校体育和体育教育学的一些相关知识。马约翰入职清华不久,就正式决定从事体育工作了。

正由于我体验到体育能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人体机能,从而保证学习,保证工作。因此,我便决定由学医转而终身从事体育工作了。(15)

马约翰刚进入清华时主要工作是协助当时的体育部主任、美国教师休梅克开展工作。当时清华校方每年在新生入学时都要对新同学进行严格、细致的体格检查。马约翰的任务就是帮助休梅克主任为每个学生建立起“健康档案”,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年度体格检查,通过对照档案记录来检测学生们的健康水平在经过一年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后是否有所进步。同时,为身体条件比较特殊的学生开出特殊的“运动处方”以改善他们的身体素质。

在当时的中国,体育课在学校教学系统中处于次要地位——预算少、权威性差,教师们并不太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学校可以随意地停止学生们的体育锻炼和比赛,造成了体育工作声望低、学生们轻视体育的情况。另外,不同学校之间体育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千差万别,没有规范和标准。

尽管现实情况并不理想,不过马约翰对学校体育乃至中国体育的发展有自己的观点和抱负。他利用一次和校长周诒春谈话的机会,详细地陈述了自己对清华体育发展的观点,“不能送出‘东亚病夫’”的看法得到周校长大力认同,对周校长后来决策建一个体育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周校长“德智体”三育并举的倡导下,马约翰放开手脚,在清华里大力推广体育运动。

1919年,在学校重视和马约翰的积极推动下,设计一流的体育馆建成。(16)学校把体育课列为正式课程,8年必修,每周两节课,须修满8分,并规定“非体育及格者,不得与毕业考试”。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立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之一。当时,体育课在国内其他大学大都不是必修课,将其列为全程教育的学校都是凤毛麟角,燕京大学于1934年赵占元应聘之后,才开始确立体育课为大学一、二年级必修课;有着优良体育传统的南开大学直至抗战以前的“学则”中,也仅规定学生毕业只“须习毕三年规定之体育课程”。

也是自1919年起,为了能够切实发挥体育在锻炼身体方面的作用,马约翰在清华校方的支持下严格推行了一套体育达标考核制度,并且在每一年都亲自主持测试,严格把关,不能达标者便不许当年出国留学。

1920年,马约翰接替了布雷斯(D. K. Brace),成为了清华大学历史上第三任体育部主任,也是第一个担任这个职务的中国人。从此以后,在以马约翰为首的清华体育人的不懈努力下,清华体育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体育成为清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清华大学体育工作的带头人,马约翰数十年如一日地认真且负责地对待这些平凡琐碎的工作,全心全意地为清华园的体育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和奉献。即便是在面对着困难和失望或者更大的诱惑的时候,他也从未丧失过自己的原则,就像一个警卫员认真地完成着对清华的责任,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罗家伦也在该年出任清华校长。罗校长认为,体育部学生不足,体育教学无须设教授一职,就将马约翰的头衔由教授改为训练员并降低了他的薪资,马约翰不计较名利,说“我是为了教育青年,不是为名,更不为钱。不让我当教授可以,若不让我教体育我就要与他干一场”,于是他坚持留在清华工作。不久,华北足球赛的胜利让“知错即改,光明磊落”的罗家伦校长决定给马约翰恢复原职原薪。

接任罗校长的梅贻琦校长,与马约翰同是基督教徒,为人善良、坦诚、博爱,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是共同的。他们同是“自由教育”论者,在教育目的、培养人才方面,二人配合得十分完美和默契。1927年,还在梅贻琦作教务长时期,马约翰与梅贻琦两个人合作,与京津一些体育、艺术(舞蹈)名家,如郝更生、董守义、高梓、张汇兰等一起,利用清华比较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师资,举办了“清华暑期体育学校”,培养了大批体育教师人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7月29日,北平沦陷。为保留民族教育的希望,以清华、北大为首的一批高等学府南下避祸。马约翰随着清华师生一起南下到长沙,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底,南京失守时,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们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在大操场上举行了抗日誓师大会。青年学生们纷纷要求投笔从戎,抗击日寇。当时,已经55岁的马约翰先生也登上了讲台,他挥舞拳头,大声疾呼,鼓励同学们从军参战,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战的激情。

“疾风知劲草,时难知人心”,对事业的执着体现在关键时刻的抉择。战争时期的昆明,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当时马约翰的家里有8口人,生活相当艰苦。在昆明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就已经把北京带去的东西都变卖一空,有时吃饭时连豆芽也都吃不上。当时,国民党当局在四川成立了一所体育专科学校,想要借助马约翰的声望,高薪聘请他去当校长,那里工资很好,物价也低。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亲自写信请他,马约翰拒绝了。他说,我一不贪官二不贪财,只想做些实际的体育工作,做些培养青年的有益工作。他在回信上画了一个绳子套,旁边写了6个字:“马约翰不上钩!”他表示,不能丢下同甘共苦的同事,不能丢下最亲近的学生,去享受优厚的生活待遇。

1939年,西南联大庆贺马约翰先生在清华大学工作25年,教育部长陈立夫派人给马约翰送来奖状。马约翰发现奖状上盖有陈立夫的印章,但无陈立夫的签名。他认为这是对他的不敬和不礼貌,拒绝接受。相反,当西南联大师生把一块“保用五十年的伊尔表”赠送给马约翰先生时,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说:“在过去的校长的更选中,我曾遇到过许多困难和失望,而别的单位也曾以更优越的代价诱惑过我,但我引以为荣的是,我没有丧失我的原则。这个礼物是一块坚实而有力的表(watch)——看守(watchman)。”马约翰先生巧妙地从“表”联想和联系到了“看守”,“我要像警卫员那样,继续忠实地为我校服务,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17)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马约翰和清华师生们一起回到了北京。当时,清华园内的体育设施已经因战乱的破坏而一片狼藉。马约翰一面利用既有条件进行体育课教学,一面带领体育部教职员工修复损坏设施。

在北平解放前夕,有人劝马约翰离开北平,对他说:“共产党不要老头,给国民党做过事的都杀。”马约翰却坚持要留下来,他争辩道:“搞体育是没有罪的,国民党的死教育已经证明不行,共产党怎么样,得看一看。”也有不少体育界人士被种种谣言蛊惑得心神不定,找到马约翰咨询情况。他胸有成竹地对他们说:“我虽然不了解共产党,但是我深信,世界上不论哪个党,哪种社会,都得办教育搞体育,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希望体育界同仁不必惊慌疑虑,共产党也得要体育。”马约翰反复说:“金子终归是金子,银终归是银,铜终归是铜。共产党是会欢迎我们的。”(18)不久以后,国民党政府为了能够拉拢更多的教授和学者跟随他们逃往台湾,特意把两架飞机停在东单机场(现北京东单公园),并且派专人前往北大清华游说,还安排了一辆美孚汽车停在清华大学门口,半小时一趟接送教员。马约翰不为所动,更不惧怕恐吓威胁,毅然搬到了北平城里,坚持留了下来。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举国欢庆。在开国大典的庆祝仪式上,马约翰走在清华大学队伍的最前面,精神抖擞地带领着清华师生通过天安门,当时马约翰已经60多岁,白发苍苍却红光满面。集结的队伍从清华园步行出发到达天安门,参加完庆祝仪式再回到清华园,总长达31个小时,马约翰全程参与,并且忍着脚上血泡的疼痛,始终昂着头,挺着胸,神采奕奕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激动之心,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新中国成立后,马约翰一边继续担任清华体育部主任,大力推进清华体育的普及和提高,一边承担了不少中国体育工作的管理和领导职务。他的影响力逐渐超出清华园,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因为得到体育界人士普遍的认可和拥戴,马约翰被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体育总会任职期间,马约翰多次邀请和会见日本、印度尼西亚、尼泊尔、柬埔寨、瑞士、阿尔巴尼亚、黎巴嫩等国的体育知名人士和代表团,并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体育界人士的会谈、接见等,还亲自带队赴国外比赛和考察,为中国和世界体育的沟通交流作出突出贡献。马约翰的积极努力工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认可,他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勉励,被毛主席称为“全中国最健康的人”。

经过近50年的沉淀和酝酿,清华体育精神凝练和升华为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1957年11月,在全校学生体育干部会上,蒋南翔校长提出:“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体育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我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毕业后,要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1964年,在学校祝贺马约翰为清华服务50年的大会上,蒋南翔校长再次向清华学子提出“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要求,并且赞叹说:马约翰先生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坚持工作了半个世纪,年逾八十,还在生气勃勃地继续工作下去。马约翰先生受到清华全校师生的敬爱,受到全国体育界的尊重,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们的欢迎,这不是偶然的。

1966年10月31日,马约翰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突然病逝,享年84岁,他的体育人生戛然而止。

几十年来,马约翰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始终秉持对清华体育的热爱和真诚。马约翰一生多有磨难却少有抱怨,他乐于奉献,不计较得失,不断奋斗,永不言弃。马约翰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2年,为体育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可以说,体育贯穿了马约翰的整个生命。同时,随着他在体育事业中的不断进步和成长,马约翰在中国体育发展中的角色逐渐从运动员变成教练员,从马教授变成马主席。马约翰不仅在清华承担了繁重的体育育人和校园体育建设工作,还在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信任下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更广阔的全国范围内。在本章随后的部分中,我们将以马约翰在他的体育生涯中不断变化的身份和角色为线索,为大家详细介绍马约翰的体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