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事增华:马约翰体育思想的实践、传承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春田学院时期:体育理论学习与提升

1914年马约翰入职清华后,在体育运动、体育教育上更多地积累经验,此时马约翰已经将体育作为事业在规划,他不辍学习,力求在体育理论上继续深造。1918年2月,他向体育界著名的春田学院发出了高级课程进修的咨询信:

During my school years, I was the goal-keeper and later the right-forward of the Varsity Soccer team for six years, the distant runner of the Varsity Track team for six years, and the third-baseman of the Varsity Nine. I have been playing tennis for 12 years, Basket-ball for 3 years, and skating and ice-hockey for 3 years.

As to gymnastics, I have learned some exercises on the Side-horse, Cross-bar,Parallel-bar, wand and Indian Clubs. I had learned how to swim for only one and a half months, and was able to swim 120 feet with the racing stroke.(9)

1919年,马约翰利用清华学校公假,到美国国际基督教青年会学院(YMCA,1954年更名为Springfield,即春田学院)进修,专门考察和学习美国体育教育,历时一年。此时,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国际基督教青年会学院处于战后重建阶段。马约翰研习了美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特点,并完成了一篇题为《体育历程十四年》的论文。在论文中,他梳理了自己之前的运动经历和体育教育生涯,并对现代体育在中国社会中发展的特点、趋势以及体育对中国社会发展在个体以及群体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解析和反思。这一年的进修经历使马约翰对体育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发展中国体育事业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层的忧虑,这些为他日后深入研究体育的社会性转移价值奠定了基础。

马约翰在春田学院研修时的三位导师是:汉福德·波尔(Hanfor Burr)、詹姆斯·麦克科蒂(James McCurdy)和罗菲·切尼(Ralph Chney),(10)这三位导师为马约翰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也对他后来的体育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波尔擅长基督教史、社会心理学和哲学,写过《青春期少男的研究》《四处是火》和《内心暗示》等著作;麦克科蒂是春田学院1880级的毕业生,1883年成为医学博士,1895年回到母校任教,曾在国际基督教青年会学院的其他分部工作。因为自身具备医学背景,麦克科蒂把医学知识引入运动生理学教学,同时他也是一位体育训练、诊断和学校卫生的开拓者;切尼曾是一位商人,长期在青年会工作,对基督教青年会宗旨和管理等方面,颇有造诣。(11)

马约翰在春田学院时的校长劳伦斯·道·盖特博士因提倡学院国际化运动,并致力于将学院办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学院而闻名于世。后来,他的妻子在学院里成立了国际活动中心并提供大量捐款。

1921年,春田学院举行的毕业典礼中,共有37名毕业生,马约翰是其中之一。巧合的是,著名教授博兰·泰恩在那日正式退休并获得荣誉学位,所以参加当日毕业典礼仪式的人数达5000人。

1925年,马约翰再次利用在清华学校工作满五年可享受一年公假的政策,第二次来到美国马萨诸塞州春田市,在春田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其导师是汉福德·波尔、詹姆斯·麦克科蒂和法恩斯沃斯(B. B. Farnsworth)。法氏代替了切尼成为马约翰硕士论文导师委员会成员,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青年会的管理、社会进化、宗教阐释和人类学。

在这一时期,美国体育学术领域中研究和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体育教育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体的社会品性。这样的学术氛围也影响了马约翰的研究方向。通过一年的研究,马约翰在1926年完成了自己体育教育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篇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更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体育的教育作用和价值。

这篇论文较之五年前的《体育历程十四年》,篇幅更长,理论性更强,减少了介绍性质的陈述,大篇幅地增加了理论阐释和逻辑论证,论文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有所扩展,包括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等学科的著作,比如:

W.H. Kilpatrick:“Foundations of Method”(《方法的基础》)

Irwin Edman:“Human Traits and Their Social Significance”(《人类品质及其社会意义》)

Tilney and Riley:“The Form and Funct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中枢神经系统的形式和功能》)

W. H. Howell:“Text-book of Physiology”(《生理学教科书》)

Ladd and Woodworth:“Element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生理心理学原理》)

J. F. Williams:“Physical Education”(《体育》)

E. L. Thorndike:“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

D. Starch:“Experimental Psychology”(《经验心理学》)

W. E. Hocking:“Human nature and Its Remaking”(《人的本性及其改造》)

H.S. Curtis:“Athletics and Conduct”,“Education through Play”(《运动和操行》《体育比赛的教育》)

Bowen and Mitchell:“Theory of Organized Play”(《组织体育比赛的理论》)

C. W. Kennedy:“College Athletics”(《大学院校的运动》)

E. A. Ross:“The Outline of Sociology”(《社会学概论》)

C. M. Child:“Phys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Behavior”(《行为的生理基础》)

Karl Groos:“The Play of Man”(《人类的体育比赛》)

G. T. Ladd:“The Teachers Practical Philosophy”(《教师的实践哲学》)

E. W. Stratford:“The Open Road to Mind Training”(《通向脑力训练的大道》)

D. A. Sargent:“Health, Strength and Power”(《健康、强壮和动力》)

Maria Montessori:“The Montessori Method”(《蒙特索里方法》)

J. B. Watson:“What is Behaviorism”(《什么是行为主义》)

E. C. Moore:“What is Education”(《什么是教育》)

G. A. Coe:“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宗教的心理学》)(12)

在文章中,马约翰以桑代克(13)(E.L.Thorndike)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论证了通过运动可以使道德品质进行转化,体育对于培养人的性格——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合作以及获得健壮的体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这篇论文中所体现的思想也成为马约翰日后体育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春田学院曾挽留他留校任教,马约翰心怀祖国,婉言谢绝。由春田学院返回清华学校后,马约翰坚持不懈地在自己的体育教学生涯中实践这一观念,通过体育来培养清华同学的道德观念,他把运动场视为培养学生品格的场所,强调在其中“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性情,激励品质”。他多次和同学们说的“坚持到底,绝不放弃”“球可输,体育道德不可输”等金句,至今影响清华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