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科学家:探险家的旅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取经归来,拒帝诏扬佛法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启程回国,带回了657部佛经。贞观十八年(644年)底,玄奘终于辗转到达唐境,敦煌官员恭迎玄奘。玄奘上表唐太宗,请求觐见。此时的唐太宗正准备亲征高丽(今朝鲜),玄奘便更为着急,怕错过觐见的机会。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整个长安城都在口口相传,码头上人满为患,百姓们都希望能够一睹玄奘大师的真容,挤得玄奘只能在船上过了一夜。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初一,唐太宗在洛阳宫的仪鸾殿召见了玄奘,唐太宗以“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大度地原谅了当初玄奘的偷渡西行,而玄奘则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其他情况向太宗做了汇报。唐太宗表示出非常大的热情,并建议玄奘将途中的所见所闻著作成书,让天下百姓都可以看到。也是这个提议,促成了《大唐西域记》的诞生。玄奘家乡东南方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所名刹,远离市区,环境清幽。玄奘初见唐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并未获得唐太宗的允许。

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夹佛典非常丰富,共526夹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在玄奘回国之初,唐太宗和玄奘交流时,便发现他具有惊人的政治才能,当场劝说玄奘还俗。玄奘回复道:“玄奘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意思是说让他还俗从政就好比舟在陆地上行走,不仅浪费了所学佛法,还徒招骂名。虽然唐太宗的提议被玄奘拒绝了,但他仍不放弃,常常“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朝进军辽东,唐太宗要求玄奘观战,再次提出还俗的要求,玄奘以释迦牟尼规定出家人不得看军队作战为由拒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又一次令玄奘还俗,再次被拒。唐高宗李治继位以后,也曾多次令玄奘还俗,但都被拒绝。其实,唐太宗屡次劝说玄奘还俗与当时宗教的政策有关。唐朝刚建立时,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破坏,国家经济几近崩溃,为了发展经济,唐朝的统治者对佛教甚为排斥。唐太宗自身也认为佛教无益于天下。与此同时,唐太宗一直致力于打击突厥在西域的霸权,多次发动战争,他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南亚多个国家地理交通、政治文化、民俗文化的顾问,玄奘便成了他最好的选择,所以才多次要求玄奘还俗做官。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在长安设立了译经院。佛教东传最开始的翻译工作是由私人完成的,翻译的方式和质量也就无法保证。玄奘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拟订了一份合理的翻译计划呈给唐太宗,主译为玄奘,下设证义、缀文、笔受和书手,还要求特派中文和梵文专家各一名。很快,这个效率非凡的计划就得到了唐太宗的批准。第一年,玄奘就完成了3部经书的翻译工作。贞观二十年(646年),玄奘为班师的唐太宗呈上了完成的翻译作品,并于同年五月开始了《瑜伽师地论》的翻译。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玄奘将译好的《瑜伽师地论》呈给唐太宗,并请唐太宗作序。唐太宗花一个多月时间阅读了这部长达百卷的佛教经典后,亲自撰写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盛赞“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受玄奘的影响,唐太宗度僧18000多人。

唐太宗驾崩后,玄奘继续专心译经,每日天还没亮就开始译经,深夜才睡。除了译经,玄奘也要讲经,为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僧答疑解惑,还要处理日常寺务。虽然杂务缠身,但从未影响玄奘译经的进程。玄奘在慈恩寺的西院筑了五层塔,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存放佛像和经文以防水火之灾。

十几年时间,玄奘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唐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再次被拒绝。显庆五年(660年),他开始翻译《大般若经》,到龙朔三年(663年)终于译完了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仅在麟德元年(664年)译出《咒五首》1卷,成为绝笔。

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初九的傍晚,玄奘不慎跌了一跤,从十三日开始,便只能卧病在床。二月初五夜里,玄奘圆寂,遗体停放了77天都未曾腐败。按照遗言,他的灵柩只用简陋的竹席编成。四月十四日,他被安葬于白鹿原上其兄长捷法师的墓地附近,送葬者多达30000人。

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此外,玄奘还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于天竺。唐太宗曾评价玄奘为“只千古而无对”。纵观玄奘一生,是何等的意志能令其遍游印度,又是何等的坚守让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佛教真谛的追求和弘扬。虽然他只活了62岁,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伟大成就和坚持不懈的品质,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