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飞往巴新
巴新首都莫尔斯比港
我和22冶的朱经理、李经理等八人组成现场先遣队,2006年8月18号清晨在首都国际机场集合。上午8点45分,一架新航的国际航班满载着旅客正点起飞,直冲蓝天而去。经新加坡机场转机,改乘巴新国际航班飞往该国首都莫尔斯比港。
第二天,当地时间5点多钟,飞机降落在这个陌生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
莫尔斯比港机场不大,只有一条跑道,飞机的数量也不多,机场显得冷冷清清。
机舱门刚一打开,就吹入一股潮湿而清凉的微风,给了我们一个惊喜——本以为到了这个靠近赤道的国家,热浪会扑面而来。
从新加坡来的旅客,大部分是当地的巴新人,还有印度人、南亚人和少数白人,我们这一行来自中国的旅客格外显眼。入关时海关也给予了特殊待遇:要求所有中方人员将行李一一打开接受检查。
瑞木公司莫尔斯比港办事处的老王在机场出口处等着。异国见老乡格外亲切,互相介绍、寒暄着,坐上丰田越野车直奔旅馆而去。
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大家不禁好奇地往窗外张望。公路上车辆都靠左行驶,让人左右不分,感觉怪怪的。好在清晨的凉风从车窗外吹来,让人感觉不到赤道附近的炎热,倒好像是北京的清晨,只是空气湿度比较大。
这里的街道不宽,曲曲弯弯,路边一棵棵高大的榕树,树冠像巨型雨伞,树干粗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墨绿色的树叶将马路遮盖得严严实实。马路两侧是嫩绿的草地,各种花木点缀其中。街道上行人稀少,但来往的汽车很多,大都是日本车。经过一处四周用铁丝网围起来的集市,外面停满装着蔬菜的汽车;集市上,各种新鲜的蔬菜摆放在货架上,灰黑色皮肤的土著居民熙熙攘攘,组成一幅现代与传统交融的画面。
穿过莫尔斯比港城中心区,汽车在一家旅馆的大门前停了下来。由于旅途劳累,大家找到房间,倒头就睡。
12点钟,老王叫醒大家,到一家中餐馆去吃饭。一套白底红花的中国盖碗茶具摆到面前,茉莉花茶的香味扑鼻而来,好像回到了北京的餐厅。飞机上的西餐吃得大倒胃口,此时喝上家乡的茶,我们已经非常满意了。大家饥肠辘辘,先上的炒面条在玻璃转盘上刚转了两圈,就被一扫而光。接着上了海参烧豆腐、清蒸石斑鱼、茄子咸鱼煲、炒白菜、炒空心菜等,随后是一盘海螃蟹,餐桌上只听见“嘁哩咔嚓”的咬蟹壳声。最后上来的盛在白色瓷缸里的米饭,米粒细长,味道清香,也被大家尽收腹中。
走出餐馆,大家才真正有了热带的感受。太阳像火炉一样,打开车门,一股热浪迎面扑来,让人喘不过气。将空调打开四五分钟后,大家才勉强钻进车里,但车座依然发烫,不敢沾屁股。汽车直奔机场,赶赴马当市。
在候机厅里,我们都靠在沙发上闭目养神。这时,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华人走到我们面前,带着微笑问道:“你们是去马当的吧?”
“是的。”李经理回答道。
“是瑞木工程的吧?”老人说。
“您怎么知道的?”老李吃惊地说。
“去年中巴签订了瑞木工程合同,在这里的华人界已是人人皆知了。”老人开朗地笑着。
“那您老到马当是做生意?”老李感兴趣地问道。
“我主要是在莫尔斯比港经商,这次是到马当办事。”
“您老什么时候到巴新的?”老李接着问。
“我祖籍广东佛山,1942年为躲避日本人,举家逃难到马来西亚。那时南太平洋这一片岛国叫南洋,中国人被称为‘猪仔’,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我是1975年以后来到巴新的,一晃就是三十多年了。算老天有眼,华人靠吃苦、勤奋、人和,才能在世界各国安家立业。”老者望着远处,突然话锋一转:“现在祖国强大、经济发达了,连巴新这样的国家也有中国公司来投资了。我们老华侨心里高兴啊!现在当地人也不能小看我们,祖国强大了,游子也被人重看了。”老人越说越兴奋。
“瑞木发现矿藏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多少国家都没敢下决心,现在中国决心投资这个项目,有长远眼光,又有经济实力,你们一定能成功。”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听着他们谈话,大家也都被感动了。在国内,“热爱祖国”似乎只是人们挂在嘴边的平常话,而这位老华侨把祖国看得重于泰山。背井离乡出国求生的人们,在历经艰辛拼搏之后,爱国之情尤显炽热如火、真实感人。
机场的播音开始招呼旅客登机。起身之前,老人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和一个“李”字,交给老李:“有事打电话给我,我在莫尔斯比港,我会尽力帮助你们的。”
“咱们都姓李,一家人啊。”老李说。
“好,好,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老人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