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能解决你的问题吗?
一位朋友给我留言:
工作五年了,感觉遇到了天花板。一起入职的人要么被淘汰了,要么早就换工作了,要么已经晋升为中层了,像我这样原地踏步的人没剩几个了。我很想努力,但感觉后劲不足。我也经常反思,除了自身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发现主要还是因为毕业于二本院校,全身没有一个亮点。我在想,自己是不是得读个研,提升一下竞争力?
这个朋友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映了一般人对学历及其他能力的认知局限,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缺乏人生规划意识
“二本”毕业,并不是职场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五年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不止一次的改变机会。
学历只是求职的敲门砖之一,入职后的职场表现跟学历高低或学校好坏已无太大联系。一些人把自己的职场平庸,归结为学校不好或学历太低,这是明显的逻辑错误。
“不要拿自己的短板去拼别人的长板”、“做自己擅长的事”是职业规划的常识。巴菲特说:“我一生下来就具备了分配资金的天赋,既然运气这么好,我就要把自己的天分发挥出来。”投资人沈南鹏将自己的事业经验直接归纳为“做最擅长的事”。
但在现实中,有些人因为学历低,就绕很多弯子、下大功夫去提升学历,结果也无非是在学历上混了个跟别人平起平坐,并无自己的特殊优势。如果一开始就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也许早就事业腾飞了。
关于“擅长的事情”,当下这个自媒体和短视频时代就能给我们提供无数成功的案例,拥有百千万粉丝的博主各种各样,几乎所有风格的人都能“火”起来:写文章发微博、推送微信语音、拍抖音、做短视频等,甚至借助淘宝等直播平台放开嗓子大声叫卖,都能走红。你会发现,“当红辣子鸡”覆盖了各色人等、各个行业,百舸争流,都在“风风火火闯九州”。至于选择哪种形式,得看你擅长哪个。
二、读研能解决你的问题吗?
在《大学迷茫问答》这本书里,关于考研我写了整整一章,核心观点之一是:“考研本身并不是目标,它只是实现目标的方式之一。”
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或遇到职业发展问题,第一反应就是“读个研”。其实,读研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前提是要正确定义你的问题。
按照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分析,能力问题分为知识技能不够和底层能力欠缺。
如果是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或技术能力不够,读研对你也许有所帮助。如果是底层能力欠缺,譬如性格局限导致情绪化或沟通障碍,情商不够导致的协作困难,那么,读研并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或最佳途径。
为混学历读研暂不置评,我们首先要弄明白“读研”的本质是什么。
一般专业的学历进阶,本科是素质教育,研究生是专业教育,后者培养的是科研人才和应用专业人才,如教育硕士的就业方向就是做老师。如果说在本科阶段还有机会提高情商、人际沟通能力、组织领导力等素质的话,那么在研究生阶段基本都要钻到“专精尖”的学术领域,读研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专业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很少有时间兼顾得到。
你若职场发展受阻是因为底层能力缺失,那么读研大概率也解决不了你的问题,头疼医脚,自然作用不大。
许多企业招人用人,并不会因为你是研究生就多看你两眼。如果是研究性、学术性岗位,比如科研、教学,研究生学历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毕竟多学了几年专业。如果岗位更需要沟通表达、情商、条理性或执行力等,研究生学历就构不成关键考量因素。在十多年的公司管理实践中,我发现研究生情商不够、沟通能力匮乏的情况并不少见。
我并不反对读研。对于个体来说,读研是一种精进专业的方式,也是一种重新选择人生的方式,但并非唯一可选的方式,比如因应职业需要学一项具体技能,或有针对性地提升某项底层能力。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自己的真实目标和问题的症结。
有人说,迷茫的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他们宁愿把时间都花在赶路上,而不愿抽出一点时间看一下路。对于迷茫的人来说,熟悉一些能力模型、能力种类,了解一些基本的人生规划知识和职业发展知识,正确定义自己的问题,就跟提升专业技能一样,也值得下一番功夫。
有一次我理发时,理发阿姨美滋滋地跟我聊起她正在读大三的儿子。出于职业本能,我问她儿子毕业打算干什么,阿姨说:“不知道,我打算让他考研,毕竟,读研学历要硬一点。”
不少家长对考研的认知就是这么肤浅,基本上都像这位理发阿姨一样,既不关心孩子清不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懒得分析其价值观、特质和性格,就设定了考研提升学历的路径。
上一代很多人吃了学历不足的亏,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下一代,他们在计划经济时代深刻地体会了“学历是竞争力”,但没有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在眼下这个真正的信息时代,除了学历,思维、见识、眼界、格局、情商甚至性格,也是竞争力,而且是更重要的竞争力——高等教育普及到了寻常百姓家,学历不再具有绝对的突出优势。
三、学历能证明什么?
这位朋友期待通过读研来解决职场困境,本质上还是在学历认知上茫然不清:学历能证明什么、不能证明什么?
不可否认,学历很重要,目前依然是判断一个人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体制内,学历依然是一些岗位的硬性门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能力评估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人们对高学历已不再盲目迷信。体现在招工招聘上,就产生了一个明显趋势,即看简历时,学历只是例行第一步,工作经验的竞争力不亚于学历,学历、简历之后还要面试、背调。入职上岗就完全过关了吗?想得美,入职之后还要试用,试用不合格照样会走人。选人、用人的这些繁琐环节,反映的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素质与能力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考量,也说明了学历不再是唯一的能力证明,而变成了人才评价的诸多维度之一。
学历证书其实大致说明两个东西:学什么专业,学到什么层次,即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专业知识水平。但是,它没法证明一个人价值观良好、生活态度积极、性格品质优良、情商高、沟通表达能力强、做事靠谱等一系列底层能力。而大多数工作岗位,普遍需要这些能力,甚至会特别要求其中一项或几项。
可以说,求职时学历仅是一块敲门砖。进入一家单位,多数同事的学历基本一样,这时候就要比拼底层能力了——谁的底层能力强悍,谁就能升职,谁就更有发展潜力。
四、非名校生靠什么逆袭?
这个“二本”案例也给很多人提出了一个挑战——非名校生靠什么逆袭?
名校虽然不一定能证明情商、性格、沟通表达等能力,但名校生确实有优势——总体来讲,他们能在同样的条件下考上更好的学校,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自律的品质和上进心。所以,很多企业优先招聘名校生也无可厚非。
这时候,非名校生的处境就尴尬了——与技校生相比,没有明确的可以拿出手的技能;与名校生相比,又缺乏令人先入为主、获得别人肯定的光环。于是,很多非名校生就采取两种方式来证明自己:一是学历自卑症作祟,千方百计考一个名校的研究生,追赶比拼名校生的优势;二是学一门具体的技能,向技校生看齐靠近。
而在我看来,非名校生逆袭还有第三种方法——靠底层能力取胜,而且应该是主要的解决方法。如果说技校生擅长技能,名校生强于理论知识,那非名校生应该赢在情商、沟通表达、组织领导力甚至思维创意上。这一点,我在后面会深入分析。
总之,进入名校固然是职场发展的一种优势,但人生如棋局,非名校生仅仅输了第一步,人生百年,扳回的机会多的是。未到终局,焉知生死?笑到最后方为真正的赢家。
出生在好家庭,考上好学校,入职好单位,这些有利因素都会使人生竞争暂时占据相对有利的地位。可惜人生不是百米赛,十多秒内就能分输赢。人生足够长,我们发现,那些底层能力强的人,终会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和逆袭。
一棵白杨种子,即使埋在贫瘠的土地里,未来也不会长得太矮。如果能遇到好的机遇,给一点肥料或被移植到肥沃的土壤里,那就长得更高了。
一棵树的种子决定了树的高度,一个人的底层能力决定了人生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