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社会保障制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方案

本书注重的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将社会保障制度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去考察,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探讨社会保障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本书具体采用了如下几种研究方法。

第一,历史分析的方法。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因此,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为主线,对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加以考察、分析和阐述。

第二,系统分析的方法。依据系统论的观点,社会关系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各个系统是开放的和互相影响的。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模式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和政治决策,还深受一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同时经济状况、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运行模式也具有一定影响。本书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时,注重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史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比较研究。对不同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总结,以及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本书借助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做出评价。

本书除结语外,共七章。第一章导论部分概述了本书的选题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总结了新西兰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考察了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是对20世纪30年代之前国家对个人需求保障的分析。在分析19世纪中后期新西兰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1898年《老龄养老金法案》出台的社会背景。1898年《老龄养老金法案》是新西兰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先导,体现了这个新移民国家社会观念的重大转变,养老金不仅是国家对贫穷现象做出的一种反应,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国家对贫穷的一种社会责任。老龄养老金弥补了慈善救助的不足。但是,新西兰第一部养老金法创造的新西兰人道主义的神话无法掩盖制度自身的不足,老龄养老金实行的是家计调查的方法,仅仅那些最贫穷的老年人才符合申请的条件,其他老年人的需求直到20世纪初才被认识到。总之,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国家承担的保障责任覆盖范围还比较窄,失业者、单亲父母、残疾人等还没有被纳入国家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中。

第三章分析了1938年《社会保障法》产生的背景及内容。1938年《社会保障法》的出台是对20世纪初社会立法局限的一种反映,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进一步加剧了个人的困境,贫穷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国家和慈善救助机构的保障不足、无序。《社会保障法》的出台是对普遍贫穷现象的反映,目的是为所有人建立一个体面、舒适和有保障的生活,也表明了政府对生、老、病、意外伤亡等风险的进一步认识,认识到整个社会成员面对风险都是脆弱的。《社会保障法》扩大了社会保障的项目类别,残疾津贴、疾病津贴和失业津贴等新项目陆续出台。

更重要的是,第一届工党政府把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普惠原则基础上,引入了普惠的超级养老金制度和普惠的医疗保健制度,仍然继承了原来的非缴费传统,把社会保障与公民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四章分析了二战期间和二战结束后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二战结束后经济的重建急需年轻的劳动力,这一阶段政府的关注重点由老年人保障转向了家庭福利,重点是年轻人就业家庭的保障问题。1946年普惠子女津贴制度出台,普惠子女津贴把穷人和富人都纳入了社会保障制度中,享有社会福利成为富人与穷人的共同经历。二战结束后充分就业的发展使得年轻人的家庭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老年人想要过上体面而舒适的生活仍然不容易,出现了争夺社会保障资源的紧张局面: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白人和毛利人之间,经经济状况审查的受益人和普惠津贴受益人之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西兰社会的富裕时期,反对贫困的战争已经完成,这一时期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欧美国家此时正在利用富裕时代建立和发展福利国家。而这一阶段新西兰社会保障制度却发展较慢甚至一度出现停滞,这不仅反映了国家党政府缺乏政治远见或者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也反映了新西兰社会保障制度固有的一些矛盾:普惠主义抑或家计调查的津贴,关注年轻人还是关注老年人的需求,现金救助或是福利指导的选择。社会保障制度表现出的矛盾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是服务于整个大众还是给最需要的个人?社会保障制度如何能公平地保障所有的富人与穷人?20世纪50年代是国家党执政时期,国家党把社会保障制度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不断增加中产阶层的超级养老金;二是为最穷的群体提供特殊帮助,为中低收入家庭兴建政府住房。政府社会保障计划的实施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社会保障的剧烈扩张,以至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不得不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第五章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新西兰社会保障制度的快速发展。皇家社会保障调查委员会把社会保障的原则定位为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新西兰公民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在这样的定位原则指导下,无论是工党政府还是国家党政府都极力扩张社会保障。工党政府建立的储蓄型超级养老金制度遭到整个社会的反对,很快“寿终正寝”。国家党政府扩大了意外事故保险的覆盖范围,实施了普惠的子女津贴计划和普惠的国民超级养老金计划。

20世纪70年代末,整个国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呈现紧缩的状态,而新西兰却在全国广泛地施行社会保障制度,其结果是社会保障受益人增多,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度增加,加重了财政的负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新西兰的经济出现衰退,经过十多年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张,国家已经无力负担持续增长的社会保障支出,需要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新的审视和调整,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阶段。

第六章对新自由主义时期新西兰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进行了分析。作为社会和经济改革的一部分,新西兰社会保障制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改革,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新西兰的新自由主义来得比较晚,但是来势凶猛并非常明显,迅速就把新西兰推到了改革的前沿。在20世纪80年代前,新西兰福利国家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由政府提供直接的社会服务,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干预理论,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进行干预,并垄断了所有的公共服务,为社会提供优厚的福利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工党政府还是国家党政府都放弃了“参与感和归属感”的社会保障原则,鼓励受益人参加工作,推进积极的公民权。

与此同时,政府从早期社会保障的普惠原则向“目标保障”原则转型,只保障最需要的人,减少受益人的福利依赖,建立适度的社会安全网。新西兰新自由主义社会保障政策变革的核心是遏制(如果不能消除的话)财政赤字和大幅度减少公共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减少福利依赖。事实上,政府的目标并没有取得多大效果。相反,新自由主义福利改革的后果是带来了新的贫穷,造就了新的底层阶级。

第七章分析了21世纪初期新西兰工党政府和国家党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第三条道路”理论对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99年工党执政后,更加激进的措施是社会保障的目标转向提供社会服务和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倡导为家庭工作(WFF)的福利政策。工作优先成为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的发展目标,通过工作机会的刺激与提供包括个案管理与量身定做鼓励人们工作。2008年上台的国家党政府对福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试图减少福利依赖,建立一个更积极的福利体系。

结语部分对新西兰保障制度的百年发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利弊得失。

本书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国内外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多数学者偏重于从经济学角度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研究,很少有从历史学的角度来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规律的。比较偏重于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的研究,缺乏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变进行系统研究。

第二,内容阐释上的些许创新。国外学者关于新西兰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较为深入和全面,但既有研究大多集中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30年代前的研究较少关注。国内学界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涉及新西兰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成果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章只有零星几篇,也大多是对单个社会保障项目的探讨,缺乏对新西兰社会保障制度整个历史演进过程的考察。新西兰社会保障模式不同于欧美国家,尤其是它的养老保障体系在世界上是最独特的,在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新西兰并没出现欧洲国家那样严重的福利危机,其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和运行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系统分析的方法。依据系统论的观点,社会关系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各个系统是开放的和互相影响的。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模式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和政治决策,还深受一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同时经济状况、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运行模式也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时,本书注重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跨学科的领域,每一个学科的研究难免有缺陷和疏漏。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又运用了跨学科的方法,如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展模式和改革原因分析时,考察了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 莫泰基:《香港贫穷与社会保障》,(香港)中华书局,1993,第56—57页。

[2]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 16 页。

[3] 曹景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第129页。

[4] F.G.Castle,The Working Class and Welfare:Welfare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Wellington:Allen & Unwin,1985,p.28.

[5] W.H.Oliver and B.R.Williams (eds.),The Oxford History of New Zealand,Welling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p.639.

[6] Alex Davidson,Two Models of Welfare: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Sweden and New Zealand,1888-1988,Uppsala:Uppsala University Press,1989,p.35.

[7] Pat Thane,Founda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London:Longman,1982,p.5.

[8] W.H.Oliver and B.R.Williams (eds.),The Oxford History of New Zealand,Welling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p.63.

[9] 保守主义不是守旧,保守主义对人类的能力、政府的能力保持戒心,认为规则必须是有利于自由的发展。它的突出特点是保障人类的自由,守住自由。

[10] W.H.Oliver and B.R.Williams(eds.),The Oxford History of New Zealand,Welling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p.134.

[11] R.Chapman,Ends and Means in New Zealand Politics,Auckland: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1979,p.62.

[12] T.Simpson,The Road to Erewhon:A Social History of the Formative Years in New Zealand,1890-1976,Auckland:Beax Arts,1976,p.17.

[13] J.B.Condliffe,The Welfare State in New Zealand,Unwind Brothers Limited,1959,p.319.

[14] 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江绍康译,(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第112页。

[15] David Thomson,A World without Welfare:New Zealand’s Colonial Experiment,Auckland: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1998.

[16] Margaret McClure,A Civilised Community:A History of Social Security in New Zealand,1898-1998,Auckland: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1998.

[17] Michael O’Brien,Poverty,Policy,and the State:The Changing Face of Social Security,Bristol:The Policy Press University of Bristol,2008.

[18] Alexander Davidson,Two Models of Welfare: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Sweden and New Zealand,1888-1988,Uppsala:Uppsala University Press,1989.

[19] Neil Lunt,Mike O’Brien and Robert Stephens,New Zealand,New Welfare,South Melbourne:Cengage Learning Australia PTY Limited,2008.

[20] J.B.Condliffe,The Welfare State in New Zealand,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59.

[21] Bronwyn Dalley and Margaret Tennant,Past Judgement:Social Policy in New Zealand History,Dunedin:University of Otago Press,2004.

[22] Margaret Tennant,The Fabric of Welfare:Voluntary Organizations,Government and Welfare in New Zealand,Wellington:Bridget Williams Books,2007.

[23] Jonathan Boston,Redesigning the Welfare State in New Zealand:Problems,Policies,Prospects,Auck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NZ),1999.

[24] David Knutson,Welfare Reform in New Zealand:Moving to a Work-based Welfare System,the Sponsors of the Ian Axford New Zealand Fellowship in Public Policy Wellington,August,1998.

[25] F.G.Castle,The Working Class and Welfare:Welfare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Wellington:Allen & Unwin,1985.

[26] Michael O’Brien,“Welfare Reform in New Zealand:From Citizen to Managed Workers”,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No.6,2013.

[27] Peter Saunders,“Social Security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Means-tested or Just Mean?”,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Vol.33,No.5,December,1999.

[28] Gaynor Whyte,Old-Age Pension in New Zealand,1898-1939,MA Thesis,Massey University,1993.

[29] Toni Ashton and Susan John,Superannuation in New Zealand:Averting the Crisis,Wellington:Victoria University Press,1988.

[30] Susan John,“Two Legs Are Better than Three:New Zealand as a Model for Old Age Pensions”,Word Development,Vol.29,No.8,2001.

[31] Andrew Alston,“State Housing in New Zealand”,Alternational Law Journal,Dec.,1998.

[32] David Thorns,“Housing Policy in the 1990s:New Zealand a Decade of Change”,Housing Studies,No.15,Janaury,2000.

[33] Laurence Murphy,“To the Market and Back:Housing Policy and State Housing in New Zealand”,GeoJournal,No.59,2003.

[34] David Thorns,“The Remaking of Housing Policy:The New Zealand Housing Strategy for the 21st Century”,Housing Finance International,No.3,2012.

[35] Claudia D.Scott,“Reform of the New Zealand Health Care System”,Health Policy,No.29,1994.

[36] Toni Ashton,“From Evolution to Revolution:Restructuring the New Zealand Health System”,Healthcare Analysis,No.6,1993.

[37] M.Floof Colleen,“Prospects for New Zealand’s Reformed Health System”,Health System,No.87,1996.

[38] Bronwen Lichtenstein,“From Principle to Parsimony:A Critical Analysis of New Zealand’s No-Fault Accident Compensation Scheme”,Social Justice Research,Vol.12,No.2,1999.

[39] 李倩倩:《新西兰私人养老储蓄计划评估对我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第12期。

[40] 于环:《新西兰超级年金:“一枝独秀”的养老保障模式》,《中国财政》2016年第1期。

[41] 焦培欣:《新西兰:公共年金改革潮起潮落》,《中国社会保障》2012年第1期。

[42] 李满奎:《新西兰工伤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财经科学》2012年第7期。

[43] 孙英华:《新西兰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反思》,《国外医学》1995年第4期。

[44] 张跃松、肖雪:《新西兰公共住房实践:创新与启示》,《工程管理学报》2015年第4期。

[45] 高乐:《新西兰社会住宅改革及启示》,《第一资源》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