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意义
1.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及沿海大铁路可极大地改善我国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将为沿海弧型带扩大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注入新活力。
沿海弧型带,是我国对外开放大格局的第一梯次,既是带动内地对外开放的辐射源,又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发展极。这里拥有全国最密集的人口、最多的科技人才、最重要的资源、最先进和最庞大的生产力,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命脉。对外开放十年来,这条弧型带表现出极大的活力,经济发展速度、对外贸易量、吸收外资量等均创出全国最高纪录,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但是,从当前暴露出来的问题看,要使这一弧型带在90年代乃至21世纪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就不能不考虑如何增添新活力的问题。综观当前及今后影响该地区发展的诸项制约因素,最突出的致命弱点表现在能源和交通问题上,而能源短缺又主要表现在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交通不畅上,因此,归根结底,关键还是一个交通问题。开辟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和兴建沿海大铁路,无疑将为该地区注入最重要的活力,它将全面缓解沿海地区能源、交通紧张局面,这是面向21世纪,推动沿海弧型带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实际意义看,渤海海峡通道对于解决能源、交通问题可起到“增一添二”的作用。“增一”就是通过沿海大铁路分流京沪、京沈干线压力,至少可为晋煤南下北上增添一倍的运力。特别是可大量分流东北与华东之间的旅客运输,两大干线每减少一对客车,就可各增开2至3对货车,营运初期,每年向东北和华东地区的煤炭运力至少可各增加2000万吨左右,表现到晋煤外运上就可解决4000万吨的积压,进一步拉动煤炭生产。“添二”就是通过山东境内的胶济线和拟建的德州—龙口—烟台新线等2条东西向的铁路,进一步吸引华中、华北、西南的客货运输,为能源运输腾出更大的运力。“增一添二”的运输布局调整,将使环渤海和东北、华东地区的投资环境发生重大改观,反映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上,将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仅以能源为例,每吨煤炭在东北地区可创净产值5000元左右,在华东地区可创净产值8000元左右,按每年平均各增运3000万吨煤炭计算,创造国民生产总值可达3900亿元,相当于1992年东北和华东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
2.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和沿海大铁路将使环渤海地区成为东北亚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圈,在两大半岛顶端有可能促成“北方香港”的形成,进而在我国沿海弧型带上形成南、北、中遥相呼应的高层次开放格局。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重工业、石油、原材料和粮食基地,是中国北方省市进入太平洋的“咽喉”,是中国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产业圈。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内在潜力巨大,胶东和辽东两大半岛的尖端优势明显。与我国南方地区及周边的东南亚三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相比,环渤海地区拥有山东、辽宁、京津唐等三个经济大区,周边有两条大龙(日本、俄罗斯)和一条小龙(韩国),区内区外资源配置能力很强,与华北、东北广大腹地可左右逢源,与浦东开放可遥相呼应。特别是两大半岛顶端的大连、烟台、威海三市,其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均位于两省前列。1992年,大连市国民生产总值232亿元,烟台市和威海市分别是230和131亿元,三市之和约占两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5;到2000年,三市的规划目标是,大连1200亿元,烟台1000亿元,威海800亿元,总计3000亿元。开通跨海铁路轮渡和“蓬旅桥隧”,无疑将使两大半岛顶端的三市迸发出更强大的合力,便捷的交通将使两岸经济融为一体、互补性发展,从而形成中国北方经济实力最强、开放度最高的特大城市群。若能将其作为独立的“渤海海峡特区”,给予更开放的政策,那么,在中国北方再造一个“香港”决不是神话,其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
从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大格局看,兴建跨海铁路轮渡和“蓬旅桥隧”,犹如在一条尚未联结的“金项链”上镶上一串“蓝宝石”,它将使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公路、铁路、水路综合运输网络中最发达、最灵活、最重要的枢纽。现有的“C”型封闭交通将变为“O”型双循环交通通道,不但环海铁路、水路运力强大、灵活自如,而且还将促成我国最长的环渤海高速公路圈。目前,环渤海地区已有和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有沈大、京津塘、济青、沈山线等四条,总长度约1500公里;根据国家计委《环渤海地区经济规划》要点,到本世纪末还要建成塘(沽)—山(海关)、京石两条高速公路;在此基础上,只要在烟台—青岛之间再建一条高速公路,经“蓬旅桥隧”连接,就可形成一条总长度2500多公里的环渤海高速公路圈。中国交通现代化极有可能在这一地区率先实现。这样优越的交通条件,在整个东北亚和亚太地区都是绝无仅有的,必将对国际投资界产生巨大吸引力。可以预见,伴随跨海通道的兴建,21世纪的环渤海地区将会成为国际“黄金投资圈”,两大半岛的顶端部分将会成为资金投入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