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
不虚此行的人生

在看这本《你好,我们》之前,我以为小萌会把“女性独立”当成一个重要的主题去展开论述。直到读完,我才发现,她在这本书里“不着痕”地把女性的自尊最大限度地呵护了起来。只字不提“女性主义”,却字字在说女性应当如何摆脱被世俗社会的种种定义。或者说,小萌试图用一个“人”的身份去思考,作为性别为女性的“人”,如何在长久的社会文化的习俗和桎梏中,找到自我成长的合理路径。

男性和女性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呈现形式,但是在人性这一根本层面上,实际并无本质的差别。只不过因为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功能,所以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各自的困境与光辉。

最微妙的地方正在这儿,小萌完成了一本不以“女性主义”为框架和目标,却实现了当代女性自我觉醒的可贵写作。虽然书中大多数都是她对自己的剖析和呈现,却是在说所有女性面临的种种困境。写的是她,说的却是大家。而且更可贵的是,她不曾以任何“成功者”的姿态来推销所谓的“成长心得”,而是以个体的体验和思考,结合群体的困境和痛点,呈现出一种可供选择的底层思维和解决方案,这本身就是极具谦卑和开放性的一种认知方式。

这是我在之前很多的“名人著作”里,很少看到的一种姿态。主动,但不强求,而且毫无自我优越感。她所有的执念都是为了完成自己设定的一些目标,完成就是完成了,她的喜悦来自这种自我完成和实现,而不是她觉得自己做得比别人更好。

长期以来,我是非常推崇“终身成长”理念的。但是过去我很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真实地面对成长的方向,或者去深入地思考一个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哪些不变的观念。

面对变化,其实大多数人内心是非常容易陷入焦虑和恐慌的。很多人在长期面临这种境地之后,要么就“躺平”地任命运蹂躏,要么就不得已把自己置于“内卷”的无限游戏之中。我看到,小萌在面对不管是“躺”还是“卷”的现实时,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随遇不安”心态,既能拥抱变化,又能泰然处之。实际上,大多数人都不太喜欢变化,准确地说,我们可能都是被迫接受变化,然而面对变化的态度,却构成了人生的真正分水岭。

在面对变化的过程中,小萌更进一步地讨论了,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不被轻易定义的动态的自己。过去我们常说“成为真实的自己”“活出心花怒放的自己”,实际上,多想几步我们就会明白,“真实的自己”或者“一个天赐的自己”并不存在。“自己”的形成和诞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也是波伏瓦所强调的“being”(做)和“becoming”(成为)的关键区别。说实话,我从整本书里难得地窥见了小萌的“becoming”完整过程。很多名人写书要么很乐于展现自己光鲜的一面,要么热衷于陷入“卖惨”的另一面,以此来展示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可能蕴含的思考和启发。

小萌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非常冷静,她把自己的生活、阅读和反思融为了一体,构成了一整本书的8个独特视角,或者说小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应该秉持的8个关键观念认知,充分注解了“成为”自己的核心语义。而且,她并没有试图去说服你务必要选用她提供的解决方案。就像一位“久经沙场”的大厨,云淡风轻地把自己的菜肴呈现出来,让大家自己品尝,酌情选用。我读了不少和女性成长有关的书,但是这本《你好,我们》打开了这类著作鲜见的全新格局。

而且,这类书通常容易陷入一种偏狭的个人经验之谈,因为每个个体的所谓“成功”,其实是由很多复杂因素构成的。很显然,小萌特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她虽然以自己的成长之路作为切口,但是在书中融入了大量的社会学、心理学、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巧妙地拓展了我们认知和解决自身困境的科学方案。这是很多写作者非常容易忽略的部分,因为叙事动人本身已经具有非常强的杀伤力了,如果还能落点到科学和哲学层面来思考,那的确是又好看,又令人深思。这个阅读体验,的确挺令我意外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自说自话、自我感动的写作窘境。

小萌的上一本书的主题是“儿童友好”,这本书变成了“女性友好”,她对女性和儿童的长期关注,让她具备了一种日拱一卒和长期主义积累下来的真实理性。大多数女性成长主题的书都试图用各种方式挑战和为难自己,从而让自己更出色或者更完美。其实,真相是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不可能完美。在我看来,不完美,才完美。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成为更好自己的必修课。无数人因自己的性格缺陷而自卑不已,抑或终其一生都在徒劳无功地证明自己。实际上,只有真正学会接纳自己,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才能够迎来人生的步步蜕变。她在这种共情之中,给大多数女性提供了一种可以选择的“理性共识”。

所以,当我们来看书名中的“我们”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已经和大多数女性站到了同一边。我也希望,读完这本书的你,可以真正体会到“随遇不安、成为自己和不虚此行”的珍贵和美好。

樊登
樊登读书首席内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