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框架下中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RCEP的起源

20世纪90年代以前,冷战氛围笼罩全球,东亚经济体受冷战阶段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被分割成两大阵营。两大阵营的经济体之间虽然存在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但意识形态的分歧阻碍了政府间的经济合作。1991年苏联解体,其在东亚的势力进一步收缩,两大阵营的对抗基本消失,但此后东亚的经济一体化仅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缺乏政府间的制度推动,导致经济合作进展缓慢,合作的层次也较低,这一阶段的经济合作多以次区域合作为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第一个转折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泰铢贬值幅度超30%,其他东南亚国家受泰铢波动的影响,相继陷入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迅速在整个亚洲蔓延开来。此次金融危机对亚洲国家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终结了“亚洲四小龙”的增长奇迹,将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拉下“神坛”,使之陷入近20年的经济停滞期。东盟国家受到危机影响,经济实力被严重削弱,吸引外资和扩大出口的优势不断丧失,东盟国家更加意识到将推进经济合作、加强与伙伴国的深度融合作为关键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中国在区域内不断上升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世界贸易组织贸易自由化的谈判失败以及东亚各国根深蒂固的经济依存关系,使得东亚经济体寻求诸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通过更广泛的合作机制加深与周边地区的融合成为必然。

东亚经济合作的序幕由此拉开。1999年第三次东盟与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并且成立了“东亚展望小组”,以积极推动东亚在各个领域的合作。2000年东盟和中日韩三国签订了《清迈倡议》,东亚货币金融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建立了东亚“10+3”经济合作模式的雏形。2001年东亚开始考虑建立一个区域范围的自由贸易协定。2001年10月,东亚展望小组在向东盟和中日韩领导人提交的报告中提议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EAFTA),该建议于2002年11月得到东亚研究小组(EASG)的进一步支持。同时,中国、日本和韩国相继与东盟签订了经济合作协定,东亚区域合作的“10+3”框架正式建立。后来又形成了论坛性质的东亚峰会,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也吸纳进入合作的阵营,至此,东亚一体化就在“10+3”和“10+6”框架的基础上逐步推进。2004年,“10+3”经济部长根据东亚研究小组的提议成立了联合专家组,随后提交了第一阶段报告,并于2006年向“10+3”经济部长建议在2007年启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在2007年1月举行的第十次“10+3”领导人会议上,联合专家组提交了更为详尽的关于如何实现东亚自由贸易协定的第二阶段研究报告。与此同时,东盟开始与其主要贸易合作伙伴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东盟也由于在东亚地区率先启动和建成自由贸易区,使得自身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处于非常有利的核心地位,成为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导力量。

在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经济合作框架有序推进的过程中,日本于2006年8月提出一项平行议程,建立包括“10+3”、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在内的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EPEA)。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EAFTA)的提议类似,日本于2008年6月提交了第一阶段研究报告,阐述了实现CEPEA的具体路径。2008年8月,“10+6”经济部长同意进一步开展关于CEPEA的第二阶段研究,要求研究小组详细说明协定中关于成员国经济合作、关税减让、贸易便利化和制度发展的具体构想。在16国对EAFTA和CEPEA提案展开激烈辩论的同时,改变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第二个转折点也在悄然发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东亚地区经济再次陷入困境。东亚地区多数国家实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发达国家市场,但此时深受危机影响的美国和欧洲消费能力降低,进口需求骤降,东亚国家的出口导向战略难以为继。幸运的是,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在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内部市场和强劲的经济基本面支撑下,东亚国家很快摆脱了危机的影响,凭借自身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成为全球中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和最终产品的主要市场。此次金融危机又一次对东亚国家敲响了警钟,东亚国家充分认识到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稳定东亚经济、减少对外依赖和促进东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东亚各国必须摒弃前嫌、团结一致,以务实的态度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形成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有利地位,以获取东亚经济稳定发展的更大利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为扩大其在包括东亚在内的亚太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颠覆中国主导的东亚经济合作以巩固自身霸权,于2009年正式决定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随着美国成为TPP的主导者,除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个初始成员国外,澳大利亚、秘鲁、越南和马来西亚相继表达了加入的意愿,其经济产值预计会占到全球经济的40%,贸易额占到全球的30%以上,TPP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变得举足轻重。由于认识到TPP可能对实现东亚一体化产生巨大影响,在2011年8月举行的“10+6”经济部长会议上,中日两国共同提出了《关于加快实现EAFTA和CEPEA构想的倡议》。同时,2011年2月26日在缅甸内比都举行的第18次东盟经济部长会议通过了组建RCEP的草案。2011年11月17日至19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9次东盟领导人会议正式批准组建RCEP的草案,RCEP最终取代EAFTA和CEPEA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框架的主要内容。草案的提出有两大动因:一是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自身需要。根据草案,RCEP的目标是在东盟原有的5个“10+1”基础上,构建一个涵盖16国的全面、高质量、互惠的区域自贸协定,以加强相互间经济合作,拓宽和深化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二是应对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冲击的需要,通过降低美国对东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领导力,让东盟继续扮演东亚合作的“司机”,主导东亚合作进程,在经济合作中展现东亚国家的自主能力和意愿。

2012年11月,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第21届东盟峰会上,16国领导人共同发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的联合声明》,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建设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