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出来的幸福
2022.9.24
早上5∶30,闹钟一响,我立刻起床,打开电脑开始写……拉拉杂杂写了2000字,这些字有价值吗?
按照《成为作家》的说法,先别管这些。写作的第一步就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必看刚刚写过的文字。过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再回头“检查一遍”,那时你或许就可以发现自己究竟喜欢写什么,自己能写好什么。
我现在的写作计划就是这样的:5∶30起来写作,在孩子们上学前,我最起码能写1小时。晚上孩子们睡觉后,我再写一会儿。如果白天有时间也写一写。
如果天天写这么长时间,还只能写这样的文字,那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索性就只把写作当成一件让我快乐的事,就像跑步一样。毕竟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对别人没什么益处,只是让自己开心。不过,我也期待写着写着,在把这样的文字都写完,把脑子都掏空后,就能够挖掘到潜意识里所埋藏着的“故事化石”。
“故事化石”是斯蒂芬·金创造的比喻,他在《写作这回事》里说:“我相信故事犹如埋在地下的化石,是被人们发掘出来的……”
如果故事不是构思出来的,那么,好的作品是构思出来的吗?还是说,也是写着写着就能发现脑海中的“化石”?如果一直发掘不出好的故事,写不出好的作品,我还会坚持现在这种写作强度吗?我想我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无非每天花2小时写作而已。
我是一个容易多想的人,总有一些想法在脑子里转来转去。要知道,多思多虑,人一旦想多了便容易陷入愁苦情绪中。想太多的人就应该把想法倾倒出来,像倒垃圾一样。向人倾诉有时候不太好,因为别人不是“垃圾桶”。我更愿意通过文字的方式来倾诉,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出来就痛快了。这种倾诉方式,成本低也不会给别人造成困扰,实现起来更方便。对我来说,写作是倾诉,写作是排毒,写作是一种叙事疗法,对像我这种想太多的人有帮助。
为什么说写作对于我来说是排毒呢?因为我脑子里的这些想法不是那么明确,往往比较偏负面。这些想法像一团乌云,像一个黑球,在我脑子里、在我身体里撞来撞去。这样我的“内伤”就很重,换一种大众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就是“内耗”大。
我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我是容易内耗的体质,比较敏感,比较“玻璃心”。有时候别人说一句话我会想半天;我也会为一个想法、创意而不眠不休……
这些想法与创意,我之前不是把它们写出来,而是努力要把它们变为现实。这就是所谓的“从0到1”,就是创业。例如,10多年前,我花了两三万元做了一个公益网站。但用哼妈的说法是,做好的当天我就对它弃如敝屣。
于是,我想,还是把创意、想法写下来为好,而不是把它们做出来。创业成本很高,写作最为经济。把想法写下来后,我可以在纸上分析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通过行动来验证,试错的成本低了。
创业需要不断试错,追求幸福同样需要尝试。在《纳瓦尔宝典》这本书里,企业家纳瓦尔说:“要掌握获取幸福这个技能,你需要不断试错,通过亲身体验找到哪些方法有用。”对此我很认同。有些人通过跑步获得幸福,有些人通过跳绳获得幸福……
在尝试了很多方法后,我觉得毫无压力地表达(倾诉),就是我获得幸福的方法。毫无压力地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对我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写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对有些人来说,写作不是他们能够获得幸福的方式。没有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自言自语、找知己倾诉、找心理咨询师倾诉、找导师倾诉……哼妈有几个闺蜜,她可以毫无压力地向她们倾诉。我认为这是她长年保持情绪稳定、快快乐乐的原因之一。
除了写作,跑步也是让我幸福、身心愉悦的方式。我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和我一样去跑步,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让自己身心愉悦的方式。
我想,在寻找让自己幸福的方式的过程中,要允许自己尽可能多地去尝试。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喜欢的事可能也会不同,多尝试才能发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我在上小学、初中时喜欢打乒乓球,上高中、大学时喜欢踢足球,人到中年喜欢跑步。万科的创始人王石先生也在不同的年龄喜欢不同的运动项目。《坚韧》一书的作者张晓萌教授说她无意间喜欢上了拳击,这谁能想到呢?
这让我想起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卡尔·韦克做过的一个实验,他把6只蜜蜂和6只苍蝇同时装进一个玻璃瓶里,并将瓶子横放,瓶底朝着窗户,观察它们谁先飞出去。结果6只勤劳的小蜜蜂一次次地撞向瓶底,试图从这里飞出去,直到筋疲力尽,奄奄一息。那6只苍蝇可不管什么瓶底和瓶口,它们只是在瓶子里乱飞乱撞,结果不到2分钟便纷纷从瓶口逃之夭夭了。
不断尝试,总能找到出路,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像苍蝇那样“撞出去”后,再学习蜜蜂一根筋地向着明亮那方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