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因负面情绪而“获益”
蔡丽美和丈夫在同一家单位工作,某天两人开车外出,出了车祸,丈夫当场身亡,她在重症病房躺了一个月才转到普通病房。出院后,出于对她身体状况的考虑,单位把蔡丽美调到更轻松的岗位,同事对她也多有照顾,子女更是只要有时间就陪伴在旁。日子一天天过去,她的情绪逐渐好转,把空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
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遭受磨难,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走出来的影响因素除了自身的心理韧性之外,离不开社会支持系统对我们的帮助。
1976年,“社会支持”首次被心理学家卡塞尔(Cassel)和柯布(Cobb)在文献中提及,随后越来越多心理学家对该理论进行研究。最初社会支持仅被定义为个体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让个体相信自己是被关爱和接纳的,使自尊能够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如今,社会支持更多的是指某个范围内的社会网络从物质及精神层面对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及支持行为的总和,包括家人、朋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其余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上的群体也成了一种社会支持,例如因病在网上发起众筹,网友进行捐款的情况。
我们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社会支持,蔡丽美正是很典型的受惠于社会支持而走出低谷的例子。硬币有两面,性格有多种,无可避免有些人会有意无意地利用社会支持获益,或者说隐秘地利用他人的同理心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是关爱,也可以是其他。
学习法学专业的张琳在大四那年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没有顺利通过考试让她很受挫,恰逢此时,男朋友因为要去国外读博而提出分手。双重打击之下,张琳总是在哭,很少吃东西,朋友见状事事迁就照顾她,长期不在身边的父母也飞到她身边给了她渴望已久的陪伴。按理说这种有力支持能够让一个人逐渐好起来,实际上张琳却每天沉浸在悲伤之中,不再备考。
不难看出,张琳需要因为状态不佳所获得的特殊照顾,好不容易得到渴望已久的东西时,便不愿从悲伤的状态中走出来。这种表现属于继发性获益,与之相对的是原发性获益。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布洛伊尔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先驱,曾有一位叫作安娜的病患,她21岁那年父亲去世了,那之后渐渐出现一些神经症的症状。神经症是心因性疾病,往往是由于患者的内心冲突过于强烈而发展出的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可将这种通过生病掩盖内心冲突的状况定义为原发性获益。如果说原发性获益的人是因为过于痛苦只能靠躯体症状转移内心不愿直面的苦楚,那么张琳这类继发性获益是因为可以从痛苦中得到“好处”才迟迟不愿好起来,这种拒绝好起来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因负面情绪而获益的人能得到什么?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
1.可以不负责。无论大人小孩都有各自的责任,小孩因为不想上学假装生病,大人同样可以,只是从逃避上学变成逃避上班甚至逃避社会。身边人出于不忍心也好,宽容也罢,过于纵容这种行为的态度会不断强化这个人的表现,导致他越陷越深。
2.委婉地发泄怨恨。这种情况在亲子或伴侣关系中比较常见,当一方对另一方长年累月的疏忽或者言语攻击的行为不满时,偶然间发现状态不好的时候对方会以与平日完全不同的态度对待自己,这时候个体内心的愤恨得以微妙地发泄并习惯性使用这种方式操控对方。
3.渴望被照顾。当个体心理能量变弱时,会比往常更渴望被照顾,这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人会因为过于享受这种来自周围的人的温暖与照顾,养成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这种依赖对成年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长此以往,社会功能将逐步退化,心理发展也将因此停滞。
触发继发性获益机制看似得到了“好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体的内心需求或者暂时躲避了挫折对内心造成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造成的损害远大于所谓的获益。前文提到的三种原因统一指向了逃避,逃避往往意味着放弃,以过度沉浸于情绪之中换取短暂的宽慰,心理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恶化,甚至发展为心理障碍。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自己的认知左右行为从而导致更糟糕的后果,靠祥林嫂式的卖弄痛苦与悲伤祈求来的东西,从长远看并不一定对我们有益。想获得力量,不是只有靠别人提供这一种办法。内心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强大,不妨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慢慢调整心态:
1.正视自己的内心,找到让你害怕,想要逃避的核心事件,看看是“我做不到”还是“我不愿意”。如果是前者,问问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如果是后者,不愿意的背后是让你选择宁愿触发继发性获益机制也不愿意面对的真正原因。
2.找到原因之后,请勇敢地面对,即使一时半会儿克服不了内心的恐惧,也不要执着地认为“我好惨”“我好可怜”。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并记住它,切断总是看负面的心理惯性,试着探索更多积极、正面事物。
3.慢慢做一些有助于恢复社会功能的事情,从小事开始。比如,以前没有人陪着就拒绝出门,现在选择人比较少又安全的时段,独自在家附近走走。究竟要从哪件事做起完全视你的情况而定。
4.找到能够让你专注的兴趣爱好,我们注意力集中和注意力涣散的时候活跃的脑区不同,当我们做一些需要一定认知水平的事情,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后扣带回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等)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相对来说不那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放下依靠情绪向外索取的惯性,就能看到内心破土而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