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天书:《易经》的本源与推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为何西方大科学家青睐《易经》

《易经》的阴阳观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样简单和机械,任何事物都分阴阳,即一半阴一半阳。《易经》所揭示的宇宙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同时又是有序的。宇宙自大爆炸那一瞬间起,就遵循了《易经》的衍生理论,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还可衍生为六十四卦,以致无穷。这样,宇宙就在不断的衍生中,在不同层次派生出了无数阴阳体。历代易学家对六十四卦卦辞和爻辞的解读其实并不重要,我认为六十四卦最为重要的是每个卦的阴阳比不同,每个卦可以看作是一个阴阳体,正是因为阴阳体中的阴阳比不同而使宇宙中各种物质或事物相互区别,但所有的阴阳体都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由于阴阳体的阴阳比差异,使它们之间产生相互吸引、排斥、中和的关系,维持着宇宙万物之间不平衡与平衡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存在于宇宙的各个层次和角落,大到各个银河系、太阳系、各种星球,中到自然界人可触到的万物,小到微生物和微观的分子、原子、粒子、质子等,以及正物质和反物质,暗物质和明物质所在的各个区域。

《易经》的精髓和本源就是最远古的无字天书,即八卦、六十四卦、太极图,这些图像和符号表述了宇宙的阴阳之道;而河图、洛书则直接揭示了四象的阴阳比,经过推演,可测知六十四卦各卦的阴阳比,从而可精确测知宇宙中万物不同的阴阳比。这样,远古《易经》的宇宙阴阳之道有可能通过数字的引入变得清晰,从而使《易经》的宇宙阴阳之道,不仅可以定性,而且可以定量,将《易经》推向科学。

《易经》从无字天书转向有字天书应该是个关键点,第一个注释和解读者具有权威性,何况又是周文王,因此《周易》被奉为圣经,当然也是因为夏朝的《连山》和商朝的《归藏》失传,成全了《周易》。然而从此看得懂文字的中国人就被套在《周易》的框架中,费尽心机试图领会《周易》的内涵,然而他们却从此被陷在卦辞和爻辞难涩的文字中不能自拔,而外国人因为看不懂文字,只能看无字的卦和太极图,却领悟出了宇宙中的玄机。当然河图、洛书也是无字天书,但对外国人来说,要看懂却不大容易,然而对西方的大科学来说,六十四卦和太极图已经足够了,因为他们在研究中不时受到启发和顿悟,发现了宇宙中许多惊天动地的秘密。

三百多年前,德国出了一名奇才,他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兴趣极为广泛,以至于他将兴趣“触角”也伸向了中国。1697年12月,在与法国传教士白晋的通信中,莱布尼茨阐明了自己的二进制观点与设想,并希望白晋把它推荐给康熙皇帝。同年11月,白晋回复了一封长信,让莱布尼茨十分震惊。白晋在信中说:“你不应该把二进制视为一门新科学,因为中国的伏羲早已发明了。”他建议莱布尼茨用中国的六爻来说明二进制,并附寄了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莱布尼茨看完伏羲易图后,认为伏羲才是二进制的创始人,卦爻图应该是科学史上最古老的里程碑。之后,莱布尼茨完成了递交给法国科学院的论文,题目为《关于仅用0与1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附其应用以及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莱布尼茨不但阐明了二进制,而且高度肯定了中国的《易经》。他为几千年前中国圣人的创造与自己的发现相一致而高兴,并为自己解开了《易经》之谜而欣喜若狂。时至今日,二进制已经广泛运用到计算机等科学领域内。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太极图的运动变化原理与动力学的模型一致,而且八卦也同强子的八重态对应。他称《易经》为圣书。在其惊世之作《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指出:“本世纪初和三十年代中期,根本改变了物理学的整个局面,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各自的发展颠覆了牛顿宇宙观的最重要概念。人们开始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动态不可分割的整体。”他还指出:“东方神秘主义提供了一个协调一致和尽美尽善的哲学框架,它能容纳物理学领域最先进的理论。”量子力学的发展,使西方切割分析还原论走到了尽头,开始从东方“天人合一,宇宙全息”的整体观中寻找思路。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他和弗洛伊德是好友,对《易经》非常推崇,他曾出版过一本书《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在书中他说:“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经久不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荣格对西方的实验学颇有微词,在书中他说:“我们在实验室里,需要极严格地限制其状况后,才能得到不变而可靠的自然规律。但假如我们让事物顺其本性发展,我们可以见到完全不同的图像:每一历程或偏或全都要受到几率的干扰,这种情况极为普遍,因此在自然的情况下,能完全符合规律的事件反倒是例外。”荣格极为看重的是《易经》的思维模式,认为其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有意义的偶然;第二,共时性的联想。

然而《易经》在中西方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影响力。中国民间多认为《易经》是一部算命之书。而西方读者则认为,《易经》是助人思考的“智慧之书”。《易经》和《道德经》大约在16世纪传入欧洲,因为当时这两部经典只在少数精英中流传,影响较小,而且由于文化差异和翻译水平一般,当时欧洲人很难领会这两部东方经典的精髓,甚至还闹出笑话。比如黑格尔第一次看到《易经》时,认为太极图很奇怪,看起来像一条蛇在追咬自己的尾巴。但黑格尔最终认为,《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他们从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中,可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伟大的思想。

近些年来,国外又掀起一股研究《易经》的浪潮。《易经》研究在当代国际范围内的全面兴起,既与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乃至整个东亚易学的复兴密切相关,也为西方易学本身的演进所推动。不少科学家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许多科学理论成果与《易经》的八卦竟如此奇妙地吻合。

当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随着我们华夏民族的崛起,东方文明的经典日益受到西方世界的关注。当今科技的发达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好像人类已经无所不能,只要有需求,就会开动科技这部机器,满足人类愈来愈大的欲望,无止境地索取却让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不堪重负,能源枯竭、环保生态、贫困人口等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西方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开始重温东方先哲那种“阴阳平衡”“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认为这才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在几十前曾说过:《易经》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