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经济增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中速增长期面临增速“下台阶”风险

回首内顾,时光荏苒。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40多年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也是形成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塑造力量。但是,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表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并实质性地步入了潜在的中速增长期。同时,逐级而下的经济增长趋势表明,实现中速增长也绝非易事。

经济中速增长的本质意义在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将转向主要由消费拉动,特别是由内需作为基本动力。不同于投资增长与出口导向联动的增长动力体系,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驱动型增长模式,难以支撑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在高速轨道,同时,这也是经济发展从重视量的增长转向更注重质的提升的契机。当然,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始终是推动发展的主线,也是尚未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中人口大国所必须坚持的目标。

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发展进程就逐渐偏离了原有航向。意识形态冲突、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矛盾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转型升级期的中国经济,除了承受着中美贸易战的压力,还面临技术封锁持续加码,以及鼓吹“脱钩断链”和所谓“去风险化”的挑战。当前,全球经济深陷衰退压力,以及俄乌冲突所引发的经济撕裂之中,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内外部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也正处于大转折时代。

早在2013年,中国政府就做出了经济发展已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的判断,敏锐地意识到经过30多年快速经济增长,国民经济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并已成为制约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重大瓶颈,确认经济已步入潜在中速增长的新常态。依据此判断,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涉及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等众多领域,政府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和防风险,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意区间。

为继续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2020年4月,国家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适应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2022年4月,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7%下降到2021年的32%后,国家推动经济实现“双循环”,尤其是着力实施内循环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标志着内部需求、内部市场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发展转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经济增长的脚步日渐沉重。2022年受疫情冲击,经济增速回落,同年第四季度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后,尽管给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正向作用,但仍没有能够完成5.5%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全年GDP增速只有3%,这是中国经济多年来从未遇到的困难局面。

随着疫情基本退去,社会生活转入常态,经济增长也得以恢复,2023年上半年GDP增速达5.5%。然而,经济复苏的势头并不稳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尽管消费已成为增长的最大动力,但消费复苏势头正在走弱,除了服务消费保持较好增长态势,商品消费尤其是大宗耐用商品、房产等需求增速不佳。与此同时,投资增长呈现疲态。2023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明显低于2022年5.1%的增速,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长疲弱,增速只有1%。出口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出现回落,第二季度出口增长-1.6%。因此,消费增长不及预期,民间投资信心不足,出口增长缓慢甚至收缩,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达21.3%,这些都显示经济增长失速风险正在增加。

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资源禀赋和配置条件已然发生重大变化,即使要实现潜在的中速增长目标,也并非易事。经济增长呈现“下台阶”式的下行趋势,这确切表明经济增长已步入转折时代。这个时代的增长有几个突出的特征:一是传统经济增长动力出现实质性衰减,并有加速趋势;二是资源要素约束强化和资本产出效率衰退加快;三是制约增长的各类结构性问题日渐突出,并成为抑制增长的主要矛盾。要实现经济中速平稳增长,须防止增速下滑出现“过冲”,并演变为常态化,避免经济跌入自我紧缩的下降通道,形成螺旋式惯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