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经济增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增长失速:区域发展的分化与失衡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各地区先后经历了普遍的经济增长。但随着经济转入中速增长期,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特殊矛盾和潜在隐忧逐步凸显。不断见诸报端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经济事件提醒我们,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分化变得日益严峻,这表明曾经广泛有效的传统经济增长路径与模式正遭遇重大挑战。

虽然在经济快速增长期,不同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各不相同,但其总体发展策略和路径是相似的,即融入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依靠增加工业项目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等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然而,在新的经济增长时期,内外部环境与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经济发展模式与策略不再适应新形势,传统增长模式失去了支撑基础和效率,资源约束和发展空间限制也日渐增多,经济增长失速成为很多地区的现实困境。

我们把视线投向东部淮河流域的腹地,曾经的“淮上明珠”——安徽省蚌埠市,2021年其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至暗时刻——地区生产总值“零增长”,这与该市年初制定的8.5%增速目标相去甚远。作为享有“珍珠城”美誉的皖北经济重镇,蚌埠市经济失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凸显了部分城市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境遇。

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增长动能转换期,经济转型进展滞后、产业升级缓慢正在拖累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蚌埠市曾经是安徽省经济增速的前三名城市,曾有“合(肥)老大、蚌(埠)老二”的工业荣光。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其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在地区经济竞争中逐渐掉队。尽管地处长三角地区,但蚌埠市经济位列“沪苏浙皖40城”的最后一名。

蚌埠市在对2021年经济发展失速的总结中提出,该市“退市进园”政策导致企业产能未能释放,环保督察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或停工;过去一段时间过分重视城市建设,放松工业发展,致使工业项目落地很少;国家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导致蚌埠市受到较大影响。尽管导致增长停滞的原因众多,“过分重视城市发展,放松工业发展”可能才是主因,只有抓紧进行产业升级,培育内生经济增长动力,形成城市发展的新造血动能和循环机制,才能让这颗已然暗淡的“淮上明珠”重新闪亮。

经济增长失速,蚌埠市并非孤例。我们将视线西移,地处中原西部腹地的历史古都与工业名城洛阳市,同样面临经济增速滑落的窘境。尽管其经济总量居河南省第二位,但2021年的经济增速仅为4.5%,远低于全省6.3%的平均增速。作为河南省着力支持建设的副中心城市和重要增长极,洛阳市经济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真正隐忧,是这座老工业基地发展转型的步伐正在放慢,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先发优势已经显著褪色。

2021年,洛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仅为1.8%,特别是近10年来,其第二产业占比从61.3%下降至43.7%。第三产业占比提升是第二产业衰退的相对结果,而非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扩张形成。与此同时,工业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上步伐缓慢,增速仅为0.4%。2022年,洛阳市的GDP规模被同样位于中西部的榆林市和襄阳市超越,失去了长期占据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的位置。

除了蚌埠市和洛阳市等增长放缓或者呈现停滞趋势的城市,收缩型城市[1]是经济发展中面临挑战的另一类型,也是地区发展与经济增长分化的典型。总体而言,收缩型城市的突出特征是人口持续减少,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低,而制造业占比明显偏高,但制造业增长又出现停滞或衰退,导致经济增长呈现收缩趋势。在收缩型城市中,普遍存在老龄化和工资水平下降现象,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显著低于扩张型城市,叠加人口外流抑制了消费总量的增长,导致经济良性循环遇到阻滞。

目前,中国处于收缩型发展趋势的城市数量在不断上升。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团队在对2 865个县(市、区)中涉及行政区划变动的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26.71%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37.16%的县(市、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东北地区的收缩较为严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的研究表明,在中国660个样本城市中,80个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9个城市的收缩幅度超5%。[2]

虽然城市收缩的原因有所不同,但由此造成的地区发展分化表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在很多地区已不可持续,“为增长而规划”的城市发展逻辑会造成盲目投资、无效投资,导致资源空间错配,甚至出现“空城”。对于财政困难的收缩型城市,转移支付是暂时解决其财政困境的主要支撑力量。但随着上一级财政救助能力下降,这些城市将越来越难以获得维持财政收支平衡的足够支撑,经济增长将陷入停滞。因此,必须改变这类城市的发展战略,谨慎制定适应性、约束性、精明型发展规划,探索符合城市实际的有效发展路径,从根本上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出路,最终破解增长不可持续的困局。

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速分化,折射的是在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也是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程城市的“中等发展陷阱”。城市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对区域经济辐射力和聚集力下降,将直接阻滞整个区域发展动力释放,造成区域经济增长呈现不进则退的局面,面临增速可能跌入螺旋式下降通道的风险。

[1]“收缩型城市”这一概念由德国学者在1998年首先提出,用以刻画伴随德国城市去工业化进程所出现的人口减少与经济衰退现象。2004年成立的全球城市收缩研究联盟“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将收缩型城市定义为人口规模在一万人以上的人口密集城市区域,面临人口流失超过两年,并经历经济结构危机的现象。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3月末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第一次提出“收缩型城市”。

[2]新华网.收缩型城市,该往何处去[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4/24/c_1124407205.htm,2019-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