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案例与实践(附微课·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商务礼仪的内涵

微课堂

商务礼仪的内涵

商务礼仪是指人们在商务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而约定俗成,并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与程序。据说瑞典沃尔沃总部有2 000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有人问:“你们的停车位是固定的吗?”他们答:“我们到得比较早,有时间多走路。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久而久之,这种有意识、自觉地礼让停车位的行为,便成为沃尔沃人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商务礼仪是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古代,儒家有“明允笃诚”之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者,圣人之性也。”“诚者,圣人之本。”“诚,信也。”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见,自孔子始,诚信便成为儒家一贯崇奉的信条。

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儒家文化的浸染,使其形成了“儒风独茂”的地方特色。生长于这片散发着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土地上的徽商,尽管他们“先贾后儒”“先儒后贾”“亦贾亦儒”的从商路径有异,但他们都自然而然地将传统儒学思想融入商业活动,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商务规范与准则。以儒道经商成为徽商立业和待人接物的根本,诚信无欺成为徽商共同遵循的商业道德。

清代徽商詹谷在崇明岛为江湾某业主主持商务时,正值业主年老归家,将全部业务交由他料理。詹谷尽心操持,排险克难,苦心经营,终获厚利。后来,业主之子来到崇明岛接摊承业,詹谷不存半点私心,将历年出入账簿尽数交还。他无私的品质赢得了后人的敬佩与叹服[1]。清代婺源人朱文炽在珠江经营茶叶生意时,只要新茶超过业内规定的保质期,一律按陈茶出售,并在交易契约上注明“陈茶”二字,以示诚信不欺。一个“诚”字,让朱文炽在经营了二十余年的茶叶生意上亏蚀老本数万两银子,但他“卒无怨悔”[2]。徽商以诚信为商德而誉满四海,以诚信为商德而赢长久之利。这就是徽商能屹立商界的原因。

进入近现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商务礼仪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认识到外貌仪表、着装配饰、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等对商务活动成败具有极大影响。这进一步推动了商务礼仪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东西方商务礼仪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商务礼仪成为人们从事商业活动必须遵循的规范与准则,成为商业集团和商业人士驰骋商场的制胜法宝。

礼仪故事

让人感动的东方饭店

余世维博士在“成功经理人”讲座[3]中讲述了自己在曼谷东方饭店的亲身经历。

我在那里住的时候,早上一起来,服务生就迎上来问候:“早,余先生!”“你怎么知道我姓余?”“余先生,我们饭店有个规定:客人晚上休息的时候,这个楼层的服务生要记住每一个房间客人的名字。”这让我很欣慰。

我乘电梯下楼时,已经有一位小姐站在那里:“早,余先生,吃早餐吗?”“哎呀,你也知道我姓余呀!”“上面的电话刚刚打过来,说余先生下来了。”她带我到餐厅去,一进门服务生就问:“老位子吗,余先生?去年4月17日您来过这里,坐在靠近湄南河的第二个窗口。”我说:“老位子!”我欣然落座,原来他们的计算机里有我的用餐记录。“余先生,老菜单吗?早上一杯番茄汁,两个煎蛋,煎双面……”这样的资料他们记得一清二楚。

回到台湾三年后,我居然收到他们的一封信:“亲爱的余先生,您已经三年没来我们饭店了,我们全饭店的人都非常想念您……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愉快!”读信后我跑到卧室里大哭一场,太感动了!我发誓这辈子再经过曼谷一定还去住东方饭店。值得一提的是,信封上只贴了一张6元钱的邮票,区区6元钱就赢得了我的心。

点评:曾经下榻曼谷东方饭店的余先生,在回到台湾三年后的生日之际,因收到东方饭店的生日贺信而十分感动。感动他的是东方饭店对宾客的体贴与关爱,对宾客的细致与周到服务,对服务工作的敬业精神与良苦用心。东方饭店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礼待宾客之道,不如说是经商之道。试想,有这样服务的饭店,又有谁不愿再度前往呢?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商业组织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知礼、懂礼和施礼,只有以礼待客,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