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缺(Lieque LU7)
【别名】童玄。
【出处】《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于鱼际。
【归经】手太阴肺经。
【定位】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易取穴:手背两虎口交叉,一手的示指尖端搭在对侧桡骨茎突高点,可触及到桡骨茎突沟缝中是穴(图2-1)。
图2-1 列缺
【释名】“列”指分解、别行;“缺”指缺口。因该穴位于手腕侧,当桡骨突起的分裂缺口处。
【类属】
1.手太阴之络穴。
2.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其治体内病变重点,在于任脉范围之类肺经所属肺的病症、口腔咽喉病症、泌尿生殖病症。至于《四总穴歌》中的所谓“头项寻列缺”之说,那只能从肺经的络穴角度来认识:肺经之络联络大肠经,大肠经又从手走头部。当肺经和大肠经感受风寒之邪,就会出现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头项强”(犹如大雁在飞翔的时候头颈伸得僵直)的样子,比喻人在患伤风感冒的时候,会有头项强痛不舒服、僵硬不灵活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针刺列缺,可宣肺、除寒、祛风、通络、疏调肺经和大肠经的拘急或痉挛状态,及时缓解头项强痛的不适。而不是那种督脉不通、气滞血瘀、关节闭阻等骨科颈椎病头痛、颈椎不舒适、活动障碍之类的病症。有鉴于此,笔者也就将传统的《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改为“头项寻后溪”了。
【穴性】疏风散寒、止咳平喘、清利咽喉。
【主治】
1.呼吸系统病症 咳嗽,哮喘。
2.口腔咽喉病症 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扁桃体炎。
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 遗尿,小便难,血尿,阴痛,遗精,小便频数。
4.头面部病症 口眼斜。
5.肢体病症 头项痛,掌中热,手腕无力,手肘痛,偏正头痛。
6.其他病症 抽搐,呵欠频作。
【配伍】配后溪、风池治头项强痛;配合谷、下关、四白、翳风治三叉神经痛;配太渊、劳宫治掌中热;配阳溪治腱鞘炎;配照海治咽喉肿痛;配鱼际、太渊治急性支气管炎;配照海、足三里、阳陵泉治糖尿病。
【刺灸法】向肘部斜刺0.2~0.8寸,不可用粗针反复提插探针,以免伤及桡神经引起局部肿痛;可灸。
【古代应用】
《灵枢·经脉》: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
《针灸甲乙经》:小儿惊痫。
《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
【临床报道】
1.头面五官病症
(1)头痛:针刺本穴治疗偏正头痛数百例,常规针刺,留针15分钟。每日1次。效果良好。轻者1次即愈,重者3次左右可愈(吕景山,《单穴治病选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中医药研究》1987年第5期报道:单用本穴治疗偏头痛42例。先行针刺,后埋针(根据季节、气温,可留置1~7日不等),有效率为97.6%。《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年第11期报道:针刺列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型100例(辨证为风寒头痛型29例,风热头痛型21例,痰浊头痛型19例,瘀血头痛型31例)。取双侧列缺,朝肘关节方向沿皮刺0.5~1寸,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每分钟50~60次为宜),使针感上传于手太阴经或手阳明经,有的能达到肩部、项背部,留针20分钟。每日2次,1周为1个疗程。经治1个疗程,结果:痊愈52例,好转44例,无效4例。《上海针灸杂志》1999年第3期报道:列缺埋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216例(病程1个月至19年不等)。取头痛同侧列缺(两侧头痛取双侧),皮肤消毒后,针尖朝肘部方向沿皮刺入1.5寸,待针下无任何感觉时用胶布将针柄固定,留针1~2小时或1日以上。如一侧头痛范围较大涉及额部,可在列缺旁开0.5寸与其平行的前臂外侧加埋一针,效果更佳。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3个疗程。结果:治愈164例(75.9%),好转45例(20.8%),无效7例(3.3%),有效率为96.7%。《针灸临床杂志》1999年第5期报道:针刺列缺治疗偏头痛35例。取双侧列缺,常规针刺和手法。结果:痊愈18例(其中,1~2次治愈5例,3~4次治愈10例,5次治愈3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4%。
(2)眩晕:《新中医》1995年第1期报道,针刺列缺治疗颈性眩晕30例。取双侧列缺,逆经平刺0.5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5分钟,留针4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治疗1~3个疗程,结果:治愈3例(10%),显效25例(83.3%),无效2例(6.7%),有效率为93.3%。
(3)腮腺炎:《湖南中医杂志》1988年第6期报道,以灯火灸患侧列缺治疗腮腺炎86例,1次而愈84例(97.6%)。
(4)鼻炎:《中国针灸》1997年第3期报道,艾灸列缺、迎香治疗急、慢性鼻炎102例。取双侧列缺、迎香,每穴灸治7~8分钟,两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结果:痊愈48例,好转53例,无效1例。
(5)鼻出血:《上海针灸杂志》1987年第4期报道,1例病程达2年之久的慢性鼻出血患者,诸法无效,于突然发作时急行针刺同侧列缺。2分钟后出血渐止。后随访1年未发。
(6)咽喉异感症:《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年第3期报道,针刺治疗咽异感症12例。主穴取列缺、合谷、太冲,肝阳上亢型加三阴交、阳陵泉,脾虚患者加太白、丰隆,疗效欠佳者可配合针刺颈上神经节。针刺得气后通电刺激1小时以上,留针20分钟。结果:以精神因素为主的病例治疗效果较显著,其中2例经4~8次治疗后,异常感完全消失。脑梗死及恶性肿瘤而行颈部淋巴结清除术后以全身和局部为主要症状表现的3例,配合针刺颈上神经节后异常感觉明显减轻。
2.泌尿、生殖系统病症
(1)遗尿:《湖北中医杂志》1980年第1期报道,列缺埋针治疗遗尿200例。按埋针常规操作,每周2次,左右手交替进行,6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80例,显效27例,好转63例,中断治疗、情况不明18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85%。《针灸临床杂志》1998年第11期报道:列缺埋针治疗遗尿36例。取双侧列缺,将麦粒型皮内针沿皮逆行刺入皮下0.5~1cm,用胶布将体外的针柄固定,留针时间根据季节的不同而定,热天留针1~2日;冷天留针3~5日,留针期间患者每天自行按压埋针处3~5次,每次1~2分钟,以加强刺激,增加疗效。3次为1个疗程。经治疗1~3个疗程,痊愈27例(75%),好转6例(16.7%),无效3例(8.3%),有效率为91.7%。
(2)遗精:《中国针灸》1992年第6期报道,列缺埋针治疗遗精65例。取一侧列缺,按埋针法常规操作,每次埋12~18小时(一般傍晚埋针,次日上午取出)。隔日1次,两侧交替使用,1周3次。结果:痊愈59例(90.8%),好转6例,全部有效。
(3)不射精症:《福建中医药》1994年第6期报道,针刺列缺治疗不射精症,疗效明显。一27岁男性农民,3个月来房事时阴茎作痛,不能射精,事后精液自遗。诊时心烦口苦、夜睡欠宁、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乃下焦湿热之邪涉及任脉。单取列缺一穴泻之,针3次症状解除;再针3次巩固疗效。
(4)痛经:《福建中医药》1994年第6期报道,针刺列缺治疗痛经,疗效明显。一27岁女性工人,15岁初潮,每次行经期间小腹呈阵发性刺痛,直到瘀血排尽疼痛方可缓解。诊见面色淡白、四肢欠温,关元处有压痛,舌淡苔白、脉沉。此乃寒邪客于胞中,任脉之气血寒凝不畅所致。针列缺用泻法,针后痛止;连针3日,患者疼痛全除;以后在行经前3~4日施针,每个疗程7日;共治3个月,痛经不再复发。
3.其他病症
(1)呃逆:《西南国防医药》2002年第6期报道,针刺列缺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48例。选双侧的列缺,配合谷、梁丘。常规针刺,得气即可,留针10~15分钟,每3~5分钟行针1次。1次未愈者12小时后再行第2次治疗。结果:1次痊愈30例,显效12例,好转者6例,全部有效。
(2)落枕:《浙江中医杂志》1996年第4期报道,针刺列缺治疗落枕35例。取患侧列缺,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并嘱其活动颈部,留针5~10分钟。结果:全部治愈。
(3)肩周炎:《四川中医》1995年第3期报道,列缺治疗肩凝证60例。按缪刺法左右交叉取健侧列缺,配外关,列缺向上斜刺进针1~1.5寸,外关直刺1~1.5寸,行捻转强刺激使之得气,留针20分钟,其间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1次治愈8例(13.3%),1个疗程内治愈30例(50%),2个疗程治愈者10例(16.7%),好转者10例(16.7%),无效2例(3.3%),有效率96.7%。《山西中医》1995年第4期报道:腕三针治疗肩周炎120例。手太阴型取列缺,手少阳型取阳池,手太阳经型取阳谷,综合型3穴并用。针刺得气后用震颤手法,使针感持续1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58例(48.3%),显效33例(27.5%),好转23例(19.2%),有效率为95%。
(4)乳腺炎:《针灸临床杂志》1996年第3期报道,针刺列缺治疗急性乳腺炎。取双侧列缺穴,向肘关节方向斜刺0.5寸,泻法,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疗效显著、确切。附1例急性乳腺炎患者,产后10日,高烧一夜(体温40℃),寒战,周身疼痛,服药无效。右侧乳房有一7cm×7cm的硬块,局部红肿热痛,乳汁不通。针刺列缺,泻法。约5分钟后肿块变软,疼痛消失;30分钟后热退,乳汁外溢;次日痊愈。
(5)戒烟:《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第7期报道,针刺列缺戒烟66例。取双侧列缺,采用沿皮平刺法,向心性针刺,留针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经过1~4个疗程治疗,有效率达96.9%。
【现代研究】
《中国针灸》1998年第10期报道:针刺列缺对脑血管影响的研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观测针刺列缺、尺泽前后脑动脉血流速的变化,结果:列缺组31例患者,头痛或头晕完全消失者4例,明显缓解15例,轻度缓解8例,无缓解4例。尺泽组头痛或头晕症状明显缓解1例,轻度缓解4例,无变化15例。针刺前后各动脉血流峰速度的变化:列缺组针刺前血流速度增高的77条血管中,有70条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最大有39cm/s,7条血管较针前血流峰速度增高。针刺前后自身对照,有显著性差异。血流速减低的70条血管针后血流速均不同程度增加,增加最大值为40cm/s,前后自身对照有显著性差异。尺泽组则无明显变化,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针刺列缺对于机体不同功能状态的脑血管的舒缩作用不同,呈现出一种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而对正常血管的舒缩状态无明显影响,而尺泽则对脑血管的舒缩功能无影响,说明列缺对脑血管的舒缩变化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针刺列缺对膀胱的舒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治疗遗尿或小便不利;配肾俞或照海可增强肾功能,酚红排出量较前增多,尿蛋白减少,并有降血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