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日的社会功能
节日是凸现在民间日常生活之上的特定时间标记,集中着民俗文化的多种特性,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生活要求,具有调剂民众生活的功能,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
1.弘扬民族文化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荟萃,民族灵魂的外现。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是这个民族真实的活态文化,是族群认同、沟通、交流文化的重要方式。节日文化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反映了民众的文化趣味和文化情感。
节日既是对既有文化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民俗式的记录与解读,又是对历史的抽象化的现实影像或折射。节日总是与一定的民俗事象相联系,它借助于仪式化的大量民俗活动进而对既定文化的价值观给予鲜明地再现与强调。众多民俗活动按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展并相互关联,恰恰说明节日是其所依存的文化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动态平衡关系的主要表征。节日是文化民俗式的集中体现。“节日集物质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组织民俗为一体,将文化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文化更加鲜活,更加贴近民众。而民众也通过节日中大量的民俗事象对文化的记录和解读而接受文化、领悟文化”。
节日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媒介和工具,是文化横向共时性传播和纵向历时性传承的媒介和工具。一个节日是一个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与浓郁的风俗习惯的集中表现。节日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使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保存、丰富和发展。节日文化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道屏障,是扩大民族文化影响的一条渠道。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在2005年的“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上谈到:“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节日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节日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节日是提升美好情操和培育丰富情感的熔炉;节日是广大民众展示美好心灵和表现艺术才华的舞台。”
2.增强民族凝聚力
节日是人们互相表达良好祝愿,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的最佳契机。因而节日文化便成为密切人际交往,维系人际情感的特殊的精神纽带。节日期间的向心力可以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亲和力,因而节日文化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社会生活的变化中,节日民俗能给人以亲密性和聚合感,能调整人们的身心去适应现代化的快节奏变化,如美国民俗学会主席鲍阿司(F. Boas)所说:“这不等于说,(节日)民俗对于凝聚一个小群体不重要,但它更表明,(节日)民俗的传承是一个大范围的关系网,并且,(节日)民俗的更重要的作用,是创造了觉察和领悟这个大关系网的群体意识。”节日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文明的痕迹与民族的认同。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加强的重要杠杆。通过将特定日期和特定功能联系在—起的办法,对一个民族群体发出局内的号召力,让人们能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内,选择一种社会行为、举办一个社会活动。
3.节日是对民众施以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
节日是对民众施以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文化濡化”即人类个体适应其文化并学会适合其身分与角色的行为过程。文化濡化首先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erskovits)提出的,其概念的核心是人与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制。节日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个体的文化濡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使个体实现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
儿童和青少年在节庆活动中往往得到较多的关怀,同时又是文化濡化的重要对象。在传统节日中,未成年人被成年人带到年复一年的节日氛围之中,去接受其连续不断的道德、伦理及风俗习惯的熏陶并努力地按照该文化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去实践,从而接受文化,逐渐成为一个既定文化系统下的人。不仅儿童如此,成年人也同样在节日里受到所依存的文化进一步的濡化;特别是当其置身于异质的文化环境中时,节日就成为成年人快速适应异文化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其生存下去所必需的文化濡化的重要部分。
总之,“节日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观察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