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视角下中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

正如人类离不开科学一样,科学教育无疑是对人的教化培育的组成部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科学对人的绝对重要,才使得科学教育极度发达,直至发展到冲淡甚至排挤人文教育的地步。这才形成了所谓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不同的甚至有所对立的范畴。

科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即培养人的科学知识与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精神等。而所谓科学知识与能力,是指对于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理解以及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是指对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科学态度与精神则是指基于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过程的认识而形成的各种信念、态度等。科学教育以客观事物为中心,关注人与物、人与自然和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通过传授科学知识来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引导人们对周围物质世界的变化作出准确的事实判断,探索大自然的各种规律。此外,科学教育训练观察自然,侧重于逻辑思维(用脑);技术教育训练生产物质产品,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动手)。在一定程度上,求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特征。

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它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它旨在通过对人之何以为人的解析,培养人所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使人成为兼具知识技能与人文情怀的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它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通过传授和阐释生活意义和人生哲理的人文知识来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质、启发人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文教育则重在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的学习,让人学会观察社会,学会生活。求善、求美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特征。

其实,以上所说只是理论上的差异而已。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原本可以和应当是统一起来的。人文体现科学的基础,科学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科学的发展从自然科学中汲取丰富营养,包括逻辑思维、自然知识等,自然科学的获取和积淀同样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自然科学的发展以人文的终极关怀和理想追求为目的,以求善、和谐、进步为准则,以激情、幻想、探索精神为动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构成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科学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发展作为目标;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它们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具有完全对应的互补性,抬高或贬低任何一方,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衡,进而导致人以及社会发展的失衡。杨叔子曾强调说:“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与人文融合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11]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也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部分。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态度;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12]若是把科学教育、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对立起来,导致了狭隘的专门化,是一种“最糟糕的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正是我国教育改革必须直面的问题。


[1]郭齐智:《“重建人文”与语文教改》,《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2]郭齐家:《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3]梅苏蔓:《中国人文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文教资料》2006年第7期。

[4][德]赫尔曼·外尔:《德国的大学和科学》,袁钧译,《科学文化评论》2004年第2期。

[5]金秀芳:《洪堡人文主义理想在德国大学中的体现》,《德国研究》2001年第1期。

[6]李成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页。

[8]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9][英]乔治·萨顿:《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10]周洪林:《通向诺贝尔奖之路:美国名牌大学的经验》,《复旦教育》1995年第3期。

[11]汪青松等:《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12]郭为藩:《科技时代的人文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