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研究:以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在人才战略的今天,许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卓越教师的培养已逐渐成为国际趋势。关于小学卓越教师的规格,现在欧美许多国家基本都是以培养全科教师为标准。2014年,我国开始以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作为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的规格,这一规定将使我国的教师培养再一次和国际接轨。同时,它也是解决我国农村教育空心化和教师空洞化现象的理想方法,更是满足小学生在校幸福成长需求的必然途径。何为卓越教师?何为全科教师?如何进行卓越教师的培养?全科教师培养的设计方案和愿景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利于拓展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并为教师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014年8月18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开始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并提出小学阶段以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为主的改革思路。而后,2014年12月,教育部开始实施全国首批80 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其中,所包含的20个“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中,有近一半项目聚焦“全科教师”培养。这一方面意味着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规格为全科教师,另一方面表明小学教育对教师规格的需求主要凸显为全科性。可见,小学全科教师作为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规格,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新时期,有其自身的必然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彰显。

第一,加深对卓越教师以及全科教师的认识。卓越教师和小学全科教师,这两个术语作为概念,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在我国的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对他们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刻不容缓。因为只有明晰这些术语的内涵和属性,才能在对卓越教师以及作为小学卓越教师的全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抓住其实质,明确其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从而满足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对教师的规格需求。关于全科教师的研究,西方国家从概念到特点到培养都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且已经成熟地运用到全科教师的培养实践中。而我国关于全科教师的已有研究不仅量少,而且较为零散。本书对全科教师的特点和构成因素所进行的系统探讨,有助于人们形成对小学全科教师的系统认识,并且可以用这个概念去指导小学教师培养的变革过程。

第二,从小学全科教师的角度去研究卓越教师培养和教师教育是一个较少深入研究的领域,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研究领域。卓越教师以及全科教师在我国是最近几年刚出现的新名词,对于它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另外,卓越教师作为对教师培养的相对终极的规格要求,对其以及小学卓越教师即全科教师的培养研究涉及诸如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一个前沿跨学科研究地带。作为小学卓越教师的全科教师,其自身的教师素养不仅具有科学精神,而且更要闪烁着人文精神。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可以使这种科学性和人文性呈现融合性特点。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其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所展现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之间各种关系的交错纠合,其本质是社会性,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也概莫能外。只有从社会学的角度审思对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才能使得教师培养具有全面的人性和关系性,而不至于像真空中发生的事情那样不具有现实性和愿景性。本书试图从小学卓越教师即全科教师的视角,以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分析并反思我国教师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小学卓越教师即全科教师培养的模式、策略和方法等培养问题,这将对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第三,教师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教师是实现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关键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难以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空谈。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培养对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培养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科教师的角度研究小学卓越教师培养,从卓越教师的视角剖析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教师教育的实质,重新树立教师教育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通过从全科教师的概念来审视小学教师教育,从卓越教师的角度来思考教师教育,对于解答如综合课程的实施、导师制、U—S合作、师生合作学习等诸多实践难题有重要价值。

第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办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是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决定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众所周知,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主要在于教师、学生和课程。当课程按照预设的教育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之后,教师和学生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学生这一因素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积极性能否发挥出来,与教师的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作为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具有明显的向师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从综合课程的实施入手,全科教师的存在对于教学的开展,不仅保证了综合课程的顺利实施,而且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