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任何美食都不如踏踏实实地陪孩子吃顿饭
一个从拍照开始的早餐实验
现在有种现象,很多人在朋友圈里活得远比在现实中活得好。这种好是一种精心设计后呈现出来的好,让人一看便心生羡慕。
在智能手机“威霸天下”的年代,拍照是一个很方便的动作。这种方便一方面可以让我们随手记录下生活的点滴,另一方面就是拍得好的照片会轻而易举地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脱颖而出。同样是拍一朵花,一张是停留在几十年前的人、花、树大合影,而另一张是使用各种微距、滤镜、美颜、修图等技术手段得到的照片,自然后者能赢得多数人的喜爱。一顿早餐也是如此,一顿普通的早餐由不同的人拍出来尚有差距,一顿精心烹饪再加以认真拍摄的早餐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们开始在朋友圈上传餐照打卡,以及专门用来交流的美食群,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精心准备以及精心拍摄的餐食的照片。
这似乎少了些什么。当我们在不断地追求多样的、美丽的一餐的时候,是不是还能关照到我们的身边人?当我们在不断满足别人眼球的时候,是不是还能想起儿时记忆中妈妈的味道?当我们在追求美的时候,是不是还能记得对家人的陪伴?
于是我们的食育团队开始尝试早餐拍照分享的实验,没想到真的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个实验发生在两个成人之间,跨度大约是500多天,当然这个实验还在继续,而我挑出我直观感受到的东西记录了下来。
被拍照耽误的早餐
我是个很喜欢吃早餐的人。在开始拍照环节之前,我都会等到早餐上桌,然后进行一个小小的餐前仪式,再开始享用早餐。但自从有了拍照环节之后,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因为等待拍照,从烹饪到享用的过程断裂了。
拍照是一个需要花心思的工作,除了餐前要做的摆盘、桌面布局,还要去找光线、选角度,拍下来之后还可能有一些调整布局、调整画面甚至调整光线与饱和度的工作,哪怕直接用手机“傻瓜式”地完成拍摄,也得花几分钟来完成从拍照到发送的程序。而在这个过程中,桌上的早餐就像随时间衰败的玫瑰,没了热气腾腾、新鲜出炉的感觉。
另外,有些时候早餐时间并不那么充裕,虽然急急忙忙但也是认真做好的早餐,也要进行几分钟的拍照,把本来就很短的早餐享用时间进一步压缩。早餐变成了一件不断赶时间的事,本来可以轻松地享受美味,本来可以和家人多一会儿闲聊与陪伴,都变成了泡影。我很早就发现了拍照带来的问题,在没有太多用餐时间的时候,我都会有点生气,因而把原本融洽的早餐气氛破坏殆尽。
被评论影响的选择
拍照发朋友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是开放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只要你发出去,总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反馈。当然绝大多数都是积极正面的反馈,但当出现不那么积极的反馈时,你是如何面对的呢?
很有意思的就是,当我们把早餐照片发出去的时候,收到的最多的评论是你们为什么吃这么多。怎么回复呢?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早餐是我们一日三餐中从量上来说相对较多的一餐,也务必需要更为丰富,满足身心需求,成为愉快的一天的开启。所以通常我们的早餐都有会使用近10种食材,多的时候可能有20多种。另外,因为早睡早起,所以在吃早餐的时候我们已经起床2~3个小时了,正是最期待美味果腹的时候。
我很能理解评论里对于我们早餐丰富度和饭量上的惊讶,所以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我的搭档常常会受到这些评论的影响,考虑我们是不是在饭量上要少一点,即使我们都很清楚多少才是对我们而言足够并且舒适的量。另外,我们的早餐偶尔会选择牛排这种在其他人早餐里少见的食材,或者做得比较复杂可能有五六个碟子,这时会收到其他各种各样的吐槽。
当晒早餐变成工作的一部分
从事食物教育工作,我经常津津乐道的一点就是我们本身的饮食生活发生的变化。但其中一个不得不提的反例,就是当我们开始把早餐拍照发朋友圈之后,早餐就有了工作化的趋势。而且这样的趋势并不是一下子转变来的,而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评论,我们也希望进一步把早餐做得更多样、拍得更美而一点一点转变的。
这个过程我们一方面把本来生活中的烹饪过程、饭前仪式与享用的流畅感受打断,将仪式感弱化,使每个环节都变得机械,就像是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开始对对方的烹饪水平提出要求,要多样化、要美、要看起来有食欲、要看起来不要显得太多……
仿佛有种感觉,早餐不再是为早餐享用者准备的,而是为了更多看到我们早餐图片的人而准备的。享用者对妈妈味道的回忆、轻松愉悦的闲聊氛围、认真享用一顿精心准备的早餐都成了这张照片的附属品。
这场拍早餐照片发朋友圈的实验,最初目的是想推动更多的人关心和在乎自己的早餐,并试着制作适合自己的多样、美味的早餐。但万万没想到拍照分享这个环节本身,让我们有了这么多不同的感受和反思。本来享用早餐是一个重要的交流与陪伴的过程,但是仅仅增加了一个拍照分享的环节,就将这些本身弥足珍贵的过程抛到了九霄云外。所以这个实验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一个关键的问题——家庭中的一餐,除了满足身体的营养所需之外,到底什么才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呢?
被分割的餐桌
这几年我去亲友们新装修好的家参观时都会发现,无论是哪种装修风格,都有一种不可逆的趋势,那就是电视越来越大。似乎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家庭而言,“家”就是一个房子,房子的中央有台大电视,家具的摆放也都以怎么看电视最舒服为原则,然后是仅用来睡觉的卧室、不怎么开火的厨房和不再种植物的阳台。这就是我们每天下班、放学之后所回到的被称之为“家”的地方。
每天大家围着餐桌,一手拿手机一手拿筷子吃饭,或者干脆围着电视吃饭(明明有饭桌却端着碗去客厅茶几上吃),同时留意着自己手机的动静,电视声比交谈声大,回各自的房间后继续刷手机。住在同一个房子之中,但家庭成员间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
家庭关系正在变得疏远,无论你相不相信——全体家庭成员相聚的次数越来越少;难得相聚时的陪伴质量令人担忧;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经历差异越来越大,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我们随口就可以举出一堆“元凶”——电视、手机、互联网、游戏,等等,但是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要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被影响的家庭关系要如何恢复如初,甚至更为亲密呢?
这就是我做食育最初的一个动机——黏合现代社会中普遍疏离的家庭关系。这种疏离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疏离,同样也是每一个家庭成员与家之间关系的疏离——即使我们回到家中,我们依然在意的是电视中的新闻、手机中的讯息、互联网上的股票行情。人虽然在家中,但心早已飞出窗外。
给我一顿饭的时间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与家人相伴的时间越来越短。如果这一点对于成人的关系而言还只是有影响,那么对于亲子关系而言就是一个相当需要重视的问题了。各个专家学者、各种理念的教育思想都在提倡高质量的陪伴,但是如何进行简单而高质量的陪伴,又不会对平日忙于工作的家庭成员增加额外的负担呢?我想没有什么比共餐更适合的办法了。
共餐,就是和家人一起享用一餐。日本食育推动计划把和家人共进晚餐列入了其五年计划的十个核心指标中,足以见得日本是多么重视共餐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一点恰恰来自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家的核心是厅堂,而厅堂的中心是餐桌,吃每一顿饭时,大家都围桌而坐,有仪式,有礼仪,有交流,这也便形成了维护中国传统家族关系的重要渠道和有力保障。从谈吐表达,到礼仪举止,再到核心关系中的夫与妻、父与子、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皆在餐桌之上。为什么当下要重提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我认为并不是原本的这套基于餐桌的渠道和方法不管用了,而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疏于买菜做饭,家人也更少围坐而餐,这套习惯被现在快节奏的生活给打破了!
就如慢食协会所提倡的与快餐文化的对抗,其本质并非是抗争,而是慢文化在这样快节奏社会中的复兴,让我们这些处于快节奏社会中的自然人有机会停下来反思自己是不是处于一种越来越快的惯性中,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快,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因为快而不经意间忽略了很多珍贵的东西。在我看来,家庭共餐次数的减少、家庭关系的疏离,乃至每个家庭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的消失殆尽,是当下多数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这样的家庭文化一旦断流,孩子们的回忆中不再有妈妈、爸爸的味道,那么我们的孩子还真的是我们家的孩子吗?没有家庭文化传承的孩子,文化自信又从何谈起呢?一个没有坚实根基的孩子又该如何走向未知的未来?
所以共餐不是一个新兴时髦的概念,而是原本就在我们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现在只是提醒大家,不要丢了这么至关重要的东西,因为其所蕴含的意义远比其看起来的样子重要得多。我们的童年记忆中还不断闪烁着和家人共进一餐的情景和细节,但请不要让我们孩子的记忆变得荒芜。
通过食育弥合的家庭关系
食育就像田野上的花朵,把纷飞的蜜蜂吸引到身旁,这是为什么呢?
食育之所以能让大家重新回到餐桌,并非因为食育本身有多么大的力量,而恰恰因为食育给了全家人一个聚在一起的理由。有一本在日本非常畅销、感人至深的书,叫作《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讲的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年轻妈妈如何教四岁的女儿学习做饭,学习做家务,而女儿又是如何照顾妈妈的故事。书中妈妈说过这么一段话:
外面买来的现成饭菜偶尔吃吃也无妨。但如果一味如此,孩子从父母身上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一日三餐,一年算下来就是一千多顿饭。餐桌的力量是惊人的。现在还来得及,为孩子做些你能做的事吧。
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象着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样子。这个画面唤起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记忆,而这个记忆恰恰是让我们内心变得强大的力量。对孩子来说,共餐满足了对食材的好奇与成长所需要的体验;对妈妈来说,共餐既是传授家庭厨房秘籍的过程,又是让孩子慢慢协助做家务的机会;对爸爸来说,这个过程是劳累一天后与孩子互动的珍贵的快乐时光……一家人围着餐桌而坐,期待着亲手烹饪的“大餐”的到来,愉快地谈论着烹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而不是那些充满抱怨的工作与不想提起的成绩。
现代大多数的房子,其布局都是以客厅为中心,让客人进来就能看到一个家庭的富足,也从某种角度上分享了这种美好。但如果让我选择,我会设计一个以餐桌为中心的布局,餐桌旁的墙上不再是一个巨大的电视,而是陈列着我与孩子亲手制作的装有各种食物的瓶瓶罐罐,周围挂着各种各样的食材与工具,朝南的窗边还种着樱桃萝卜与小番茄。每天和孩子在这里准备美好的食物,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家人其乐融融,这大概就是最大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