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餐饮O2O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2 社交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有的人坚持产品为王,有的人信奉服务,有的人选择社群路线。创建社群,离不开社交平台的巧妙运用,小试牛刀还是深度融合,直接决定最终的成败。

3.2.1 搭建社交平台的目的

先有社交需求,后有社交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平台经历了多少次更新换代,很难准确统计。当下社交平台主要有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社交网站等,可满足用户个性化的社交需求。商户可根据各自的特色自由选择社交平台,可以一枝独秀,也可以百花齐放。一般而言,搭建社交平台的目的无外乎四点,具体如下。

1.产品宣传

搭建社交平台,定位于产品介绍、品牌推广,是许多商家的共同选择。过去的店家大多是靠发送传单、广播电视广告以及设立大型看板等形式,将产品最新资讯以及促销活动等讯息传达给顾客。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低成本的社交渠道是不错的选项,付出些人力与时间成本,一旦成功,效果令人惊喜。

不同于一般的宣传手段,利用社交平台,故事营销模式显然更胜一筹,更容易将传播效果发挥到极致。

2.用户体验

尽管营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顾客对口味的迷恋,但品质始终是决定餐饮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对于用户的意见反馈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从完善流程入手,尽量避免下次出现同类问题。一般的善意提醒还好说,社交平台上如果遭遇差评、恶评的话一定要妥善处理,不要置之不理或者给用户很高冷的感觉。

3.品牌人格化

著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提到:“未来的商业世界,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品牌人格化,指的是商品被赋予了情怀,在未来才更能捕获到顾客的心。

在创造产品的过程中,一开始就要给它定调,突出个性、塑造灵魂,这样用户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感受到商品的个性,久而久之会成为他们的精神信仰。

4.扩充人脉

在搭建社交平台初级阶段,商户往往追求规模效益,“招兵买马”成为刚性需求。为了开拓受众,一般由创始人直接与粉丝互动,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通过组织活动增加相互间的信任度和认同感。

3.2.2 社交平台要靠活动支撑

社交平台想要紧紧地抓住用户、增加黏性,必须有定期的活动,否则只能解释为中心碎片化。当粉丝初具规模后,没有线下互动就没有熟悉度,没有凝聚力,缺乏归属感,平台整体的生命力自然会衰退。定期活动能够让成员产生存在感,明白自己在这个群体中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跟大家玩到一块去。这种存在感一旦消失,他们很可能会选择脱离组织。

线下活动的形式五花八门,有根据兴趣爱好分类组织的社交类活动,也有基于产品本身的学习型活动等。平台定位不同,决定了用户群体的差异,而用户群体的差异,决定了活动的个性化。无论是哪种形式,线下活动都为用户搭建了真实的交流平台。一场活动下来,用户之间的亲密指数也会随之上升。

用真心做产品,用真爱做传播。从活动前期策划到最终执行过程中,有六个细节需要走心,如图3-4所示。

图3-4 六个需要走心的细节

3.2.3 Eat with china:餐饮O2O社交平台

对于吃饭这件事,有人觉得一人食也很有意味,但也会有人觉得吃饭不仅是生理需要,也可以有精神层面的产物,而Eat with china就是一个连吃饭都不安分的O2O社交平台,它想让国内外的私厨和陌生食客在一起分享美味,同时还能有一番文化碰撞。

Eat with china(简称EWC)每期活动都会有一名私厨掌勺,你可能会吃到一位北京姑娘做的地道的麻辣香锅,也可能是一名来自秘鲁帅小哥烹饪的秘鲁美食,其中也不乏专业大厨,但所有厨师都会经过EWC的见面考核,活动流程具体如下。

Eat with china以食之名做O2O社交平台,未来想为每一名私厨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在EWC,吃什么很重要,跟谁一起吃也很重要。EWC想给初入陌生城市的人,提供能与当地人一起享受美食的机会。大家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聊天谈笑,学一学对方的语言,讲讲自己来在这个城市的故事,也可以听听另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个人看来,EWC不仅能让陌生人快速体验这个城市的生活,也给当地人搭建了一个触碰世界的桥梁。国内外的餐饮社交平台还不少,如图3-5所示。

图3-5 国内、外的餐饮社交平台

EWC自2014年7月底上线以来,在北京、上海、昆明和香港共已举办了60多场活动,累计超过1000人参加,目前产品形态只是一个微信公众号,活跃人数超过8000人。团队目前有六人,三人在北京,上海、昆明和香港各有一名。

按照EWC的陌生人社交属性,虽然现在体量还太小,但它将来可能做成入境旅游人群的“美食版Airbnb”,EWC的愿景是为私厨们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而未来私厨制作的美食能够在EWC的平台上宣传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