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长寿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勤于动脑的长寿脑科学家
张香桐

张香桐在1907年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小马村,于2007年11月4日逝世,是中国科学院的一名院士,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也是我国针刺麻醉机制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以及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备受尊敬。

张香桐院士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了视觉通路中的三色传导学说,发现了“光强化”现象,世界生理学界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

作为如此受人尊敬的一位科学家,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光景。人们除了称羡尊敬他在科学上的造诣之外,更想知道的是他如此长寿的秘诀。

其实作为一个科学家,平时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动脑思考了。也许有人要问,动脑思考与长寿会有这么大的联系吗?答案是有,而且很大。

曾经有过科学家做过一项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人在生长到10岁以后,大脑里面有一种细胞,这种细胞起着控制人体思维的作用。这种细胞每过10年大概就有10%会萎缩甚至死亡。不仅如此,大脑里信息传递的速度也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以10%~20%的速度而逐渐变慢。所以,其实人体机能的衰老最早是从大脑开始的。

在美国曾经有过一个科学实验,实验的人群是73位平均年龄在81岁以上的老人,研究人员将他们按照善于思考、思维反应迟缓、容易受人管制为标准,分为了3个组别。实验结果表明,善于思考那一组的老年人的血压以及记忆力、寿命等都达到了最佳的指标,在3年之后仍然健在。而剩下两组的老人的死亡率分别为12%和37%,由此不难发现,勤于动脑对于寿命的延长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我们知道从事文艺创作的人都是些脑力劳动者,他们往往需要经过大量的思考才会创作出比较优秀的作品来。像俄国的大作家托尔斯泰活了82岁,法国的大作家雨果活了84岁,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活了94岁,在当时物质资源不如今天这样充足,医疗设施也不如现在先进、齐全,他们都能活了如此长的寿命。在我国的宋代,有位能文能武的词人陆游,虽然一生比较坎坷,屡受挫折,但却活到了85岁。另外,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做闵子骞的人,他一心想求学,于是去拜见孔子。起初去的时候他是面容枯槁,比较瘦弱的,后来在孔子的点拨教诲下,开始刻苦的读书并且写作,慢慢地面色开始变得红润起来,又再次焕发了青春的容貌。

在一些人看来,动脑思考便暗含着要冥思苦想、费尽脑筋,这样劳心费神怎么可能会增长寿命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就拿读书这件事来说,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勤于读书可以使人钻研于学问,读书入迷的时候往往会被书中引人入胜的情节或者深邃奥妙的道理所吸引,进而世事皆忘,血气平和。不仅如此,通过读书,还能够让人不断地掌握和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就会产生一种学到知识的满足感、钻研透学问的成就感以及愉悦感。

所以说,如果想要延年益寿,除了健康的饮食、合理的锻炼以及休息,良好的心态以外,还要勤于思考,多多动脑,这样便会永葆青春,健康长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