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气血周流有定时,补泻开合有定法——《黄帝内经》子午流注养生法

追本溯源,解开子午流注养生的奥秘

“子午流注疗法”是古人根据人体经络气血与天地相应的境一整体观念推演而成的,它是一种以时间条件为主的选穴施治方法,适用于针灸、点穴、推拿、按摩,以及练气功等方面。

《黄帝内经》养生观念的关键就在于,它提倡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而子午流注就是这个理论体系中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学说。对于经常读中医类图书的人来说,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却没有几个人真正理解。那么它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在治病养生中又有何重要意义呢?

我们先从字面来理解,“子午流注”是包括“子午”和“流注”,子午是用来表示时间,流注则用来比喻气血。具体地说,“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是时间的两个极点,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概念,是两个符号,在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记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的过程或状态。“流”“注”表示的是运动变化,“流注”从狭义角度来讲,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这里借用“流注”是指人体经络中气血的流行灌注。顾名思义,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生命科学上的体现。

◎子午流注表。

子午流注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针灸大成·论子午流注》说:“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所以说,子为阳气之首,代表阳生,流就是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为阴气之初,代表阴生,注就是代表阴藏的过程。它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运动规律。《黄帝内经》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意思是白天阳气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兴奋为主。黑夜阴气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以抑制为主。机体通过阴阳消长的不断平衡,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当我们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就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那么身体就只有消耗,生命就会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了解了子午流注,我们再说说“子午流注疗法”。“子午流注疗法”是古人根据人体经络气血与天地相应的境一整体观念推演而成的,它是一种以时间条件为主的选穴施治方法,适用于针灸、点穴、推拿、按摩,以及练气功等方面。子午流注学说的起源很早,远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就有“肺病者,愈于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六经病欲解时与时间的关系,有“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等记载。这些记载都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治疗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子午流注疗法”是古人根据人体经络气血与天地相应的境一整体观念推演而成的,它是一种以时间条件为主的选穴施治方法,适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方面。

子午流注学说注重时间条件。那么,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因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一个适应外在周围环境的完整体,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着,人体生命活动也相应地运动着。近代科学证明,一切生命活动都随着时间的不同呈现着周期性的变化。如在一天之中,人的体温升降、心率快慢、血压高低、血糖含量、经络电位值测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都说明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不但与人体生理功能有关,而且对某些疾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说:“朝则入气始生,病气哀,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从临床病例看,如咳嗽一症,上半日咳,多属胃经,午后咳,多为阴虚火动,黄昏咳,多属肾阴虚。这些“天人相应”的客观事实和子午流注的理论是一致的。

子午流注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历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子午流注的三大作用

有的人工作、应酬繁忙,经常半夜两三点才睡,时间久了就会有头痛、目赤、失眠、肠胃不适、食欲差等症状。这是因为,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行的是胆经及肝经。此段时间不能静卧休息,回肝血量不足,不能制约肝之阳气升腾,肝阳上亢,肝火上升,以致头痛目赤、头晕不适。同时由于肝木旺盛,克伤脾土,影响肠胃功能,因为会有肠胃不适、食欲差等症状。

子午流注是根据《黄帝内经》养生原理,把人的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时辰中的盛衰规律,有序地联系起来,又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相配的关系,预测出某脏腑经络的气血在某个时辰的盛或衰,环环相扣,按照气血的盛或衰来进行治病养生,使治病养生都有了更强的针对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子午流注在中医学领域有以下三大作用:

1 养生防病

根据十二时辰养生理论,每天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一面时间,此时阴盛阳衰,而中医认为“阴主静”,故人体要在安静的状态中休息入眠。可以说,这个时间段正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刻,只有睡眠充足,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工作繁忙,经常半夜两三点才睡,时间久了就会有头痛、失眠、脾胃不适等症状。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行的是胆经及肝经。此段时间不能静卧休息,回肝血量不足,不能制约肝之阳气升腾,以致头痛目赤。同时由于肝木旺盛,克伤脾土,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胃不适、食欲差等症状。

因此,根据子午流注时辰养生法,利用人体经脉随着时间的不同而盛衰开阖的变化,把握好养生的规律,对改善人的身体素质、从而延年益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人体属阴,宜睡眠。

2 用药

根据子午流注时辰养生理论,择时用药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给药时间与疗效高低及毒副反应的轻重有密切的关系,据此临床可根据各个药物的药性特点、脏腑经络的盛衰,及气血运行的生理时钟择时用药,当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也就是选择了病人的最佳用药时间给药,可以使药物的效用得到发挥,从而收到药半功倍的效果。

据子午流注理论,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来扶正祛邪的,如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方药,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心率过缓者或心率过速者可以在上午11点左右服药。然而,服用凡是需要借阴气祛邪的,如滋阴补血、收敛固涩、清热解毒等药,则宜于傍晚或午后服用。临床上证明,肺经旺的寅时有肺病的人症状会加重,故剧咳或哮喘或发烧者,此时给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皮肤病人的外用药晚上用药比白天用药效果显著。另外,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不是急症,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药,顺应阳气浮升有助于药力驱邪祛病。而泻下药则应当遵循“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在入夜前服用最为合适。

3 针灸取穴

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针灸取穴是临床医学中应用最广的,针灸临床可根据气血盛衰的病理表现、穴位开阖的时间施以补泻手法,以协调阴阳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它是将很多因素综合运用在针灸取穴上,以达到最佳疗效的一种独特的古典针法,具有施针安全、疗程短、效果显著等优点。

据相关数据显示,子午流注针灸法的治愈率远远高于常用的普通针灸法,尤其是对一些慢性疑难顽症来说,往往收效显著。例如,咳嗽、胸满、气喘等症为手太阴肺经病症,肺属金,它的母穴是属土的太渊穴,子穴是属水的尺泽穴。如果肺经邪气实,就在肺气方盛的寅时,取尺泽穴行泻法;如果正气虚,则应在肺气刚刚衰弱的卯时取太渊穴行补法。

◎择时用药十分重要,选择了最佳用药时间服药,可以使药物的效用得到发挥。

◎人身之气血流出入皆有定时,按照气血的循环规律取穴,有助取得更好疗效。

掐指推算子午流注“纳子法”简便开穴

本经补母泻子取穴就是根据这一原则在病经经气流注时辰内、经气方盛之时,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本经子穴迎而夺之为泻;在病经经气流注时辰刚过、经气方衰之时,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本经母穴随而济之为补。

纳子法又叫纳支法,是一种广义的子午流注取穴法。本法根据十二地支配合十二时辰与十二经脉,采用补母泻子的方法针灸治病,所以称为纳支法,支表示地支,又因子为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支,所以纳支法又称为纳子法,此法不论日干和时干及其所属的阴阳,仅用一天十二时辰代表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配合五腧穴的五肺经为肾经之母),在肺经经气流注时辰刚过的卯时,取肺经的母穴输土太渊(土生金)及肺经的本穴以补之。又如:大肠经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可取与大肠经有相生关系的膀胱经(大肠经属金,膀胱经属水,金生水,膀胱经为大肠经之子)在膀胱经经气方盛之壬时取膀胱经的子穴输木束骨(水生木)及膀胱经的本穴通谷泻之。

补母泻子取穴法

1 本经补母泻子取穴法

《黄帝内经》中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本经补母泻子取穴法就是根据这一原则,在病经经气流注时辰内、经气方盛时,取本经子穴迎而夺之为泻;在病经经气流注时辰刚过、经气方衰之时,取本经母穴随而济之为补。这里所谓“母子穴”,可以这样理解: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比如:肺经虚证,在肺经经气流注刚过之卯时,取肺经的母穴太渊补之。肺属金,土生金,土穴太渊为肺经之母穴。肺经实证,在肺经经气方盛之寅时取肺经的子穴尺泽泻之。肺属金,金生水,水穴尺泽为肺经的子穴。

如果遇到补泻时辰已过,或见不虚不实的病证,可取与本经同一性质的本穴和原穴。例如:肺属金,经渠亦属金,则经渠为肺经的本穴。如:肺经疾患,可取经渠针之,大肠经疾患,可取合谷针之,胃经疾患,取足三里针之等。

2 异经补母泻子取穴法

异经补母泻子,指的是取与病经有相生关系的异经五腧穴,以此施行补母泻子法。例如:肾经虚证,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可取与肾经有相生关系的肺经(肾属水,肺属金,金生水,肺经为肾经之母),在肺经经气流注时辰刚过的卯时,取肺经的母穴输土太渊(土生金)及肺经的本穴以补之。又如:大肠经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可取与大肠经有相生关系的膀胱经(大肠经属金,膀胱经属水,金生水,膀胱经为大肠经之子)在膀胱经经气方盛之壬时取膀胱经的子穴输木束骨(水生木)及膀胱经的本穴通谷泻之。

3 按时循经取穴法

按时循经取穴,是指在病经经气流注时辰内,采取该经的适当穴位进行治疗。例如:当肺经有病时,可在寅时取肺经的适当穴位以进行治疗。小肠经有病时,可在未时取小肠经适当穴位以治之。同样的道理,胃经有病在辰时取胃经的适当穴位治疗。其余可类推。

◎按时循经取穴,即在病经经气流注时辰内,采取该经的适当穴位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