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学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教育指南文学与儿童教育

儿童的情绪在教育学学科里是历史悠久的主题。尽管如此,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关于儿童教育的新理念仍开始在欧洲各个社会、美国和全球许多地区流行起来。“新教育”“进步主义教育”等词语成为口号,推动着各种教育改革运动。31这些具有“全球教育运动”特点的尝试需要获得更多关注,特别是因为这些运动横跨到西方以外的世界。32举例来说,孟加拉国诗人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1918年在桑提尼克坦成立的大学,其采取的教育概念便深受新教育运动以及学校改革计划影响。33从一开始,一连串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就塑造了改革者的议程。托尔斯泰1849年于他在俄国乡村的庄园“晴园”里展开的教学工作与学校规划,使这位俄国作家成为最有名的儿童教育自由提倡者之一。341900年,瑞典教育家与社会主义者爱伦·凯为随后这番争论提出“儿童的世纪”这句中心格言:“成人首先要了解儿童的性格,接着保持住儿童性格中的单纯。”35善解人意、仁慈与爱成了父母在处理儿童教育时的情感特质。

“青年共和国”的实践性教学实验被推广到许多社会里,青少年在此可以建立自治组织(通常会有一名成人在旁指导):美国有W. R.乔治的“少年共和国”与荷马·莱恩(Homer Lane)的“福特共和国”(后来改称“男孩共和国”);英格兰有莱恩的“小小共和国”与其追随者尼尔(A. S. Neill)的“夏山学校”,以及尼尔在德国时的学校实验;德国则有齐格飞·贝恩菲尔德(Siegfried Bernfeld)的(犹太)儿童鲍姆加登之家;早期苏联有安东·马卡连柯(Anton S. Makarenko)的“高尔基工学团”等等。36这些计划经常伴随着浓厚的情感色彩,比如说,莱恩推广以“爱的态度”来对待儿童。37这套实践方法丰富了无数新出版的教养手册,这些教养手册的重点是把儿童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莱恩的好友兼弟子尼尔在德国与英国的改革学校中利用了这些概念,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在1924年创办的夏山学校。38两年后,尼尔出版了一本写给家长的专著《问题儿童》,十年内就再版了五次,并吸引更多孩子来到夏山。尼尔在书中主张,问题儿童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幸福的:

没有幸福的男人会扰乱会议、鼓吹战争或对黑人动私刑;没有幸福的女人会唠叨丈夫与孩子;没有幸福的雇主会让员工感到害怕;没有幸福的人会犯下谋杀或窃盗罪。所有的犯罪、仇恨、战争都可归结为不幸福所致。本书将尝试说明不幸福从何而来,又如何破坏众人的生活。39

对尼尔来说,教育中只有“自由的哲学”才能产生幸福。有一本德国教养手册可作为相同趋势的例子:海因里希·罗茨基(Heinrich Lhotzky)的《孩子的灵魂》出版于1908年(1924英译版),到1938年时至少已售出三十万本以上。40在这本书里,儿童与父母是平起平坐的,就像朋友一样。

这些教育改革与情感自由的例子都表明了,教育的重新定位发生在20世纪之交。尽管知识层面在教育争论中仍然重要,地位已经大不如前,而儿童的情绪与社会学习之重要性则增加了。不过,“新教育”将新的重点放在情绪上也可能导致不良后果。要信任孩子自然发展也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安全感,因为对父母师长来说,要准确无误地看出儿童的本性究竟为何着实困难。

20世纪前后的教育争论,也不完全是由改革思想、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所主导。在德国,弗里德里希·威廉·福斯特(Friedrich Wilhelm Foerster),这位结合了“革命与反动”的天主教徒教育学教授,41无疑是最著名也是拥有最多读者的教育书作者。他的教养手册呼吁将儿童自治、自我控制与一套僵化的道德哲学融合在一起,其中心教义是彻底压抑情绪与欲望。同时间,福斯特的作品也反映了当时改革教育学大力倡导的“从儿童开始”的共同恳求。在福斯特的观点里,有道德的教师必须观察儿童的性格,以便找出有助于发展自我控制的元素。42对他而言,儿童的自由意味着孩子要自己找出他们的方式来严格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欲望和情绪,选出他们对自己的专制。在20世纪之交,这种呼吁可说远比相关的改革文献里所承认的还要普遍。事实上,在充满敌意的世界里,让孩子变得铁石心肠的教养方法在教育学的讨论中从未缺席过。